-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相关住院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发生感染相关住院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期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并进行至少1年的病例随访,随访截至2019年2月28日。收集患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等基线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感染相关住院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HD患者发生感染相关住院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92例患者,男性255例(65.1%),年龄(59.39±15.28)岁,其中感染组111例,非感染组281例。以糖尿病肾病为原发病的患者感染率最高,达32.2%。感染发生的主要部位为肺部,占78.4%,远高于处于第2位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感染后喹诺酮类及头孢类抗生素常作为首选药物。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年龄更大[(62.96±15.16)岁比(57.98±15.12)岁, t=-2.607, P=0.004],合并糖尿病(45.9%比32.4%, χ2=6.334, P=0.012)和既往有吸烟史(30.6%比18.5%, χ2=6.831, P=0.009)所占比例更高,首次透析住院时间[13.0(9.0,18.0)d比12.0(9.0,17.5)d, Z=3.659, P=0.001]更长,血红蛋白[(74.43±19.93)g/L比(79.06±17.10)g/L, t=1.612, P=0.022]、白蛋白[(32.63±5.33)g/L比(33.99±6.14)g/L, t=2.062, P=0.029]以及红细胞计数[2.53×10 12/L(2.06×10 12/L,3.06×10 12/L)比2.68×10 12/L(2.28×10 12/L,3.07×10 12/L), Z=2.118, P=0.034]更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每增加1岁, OR=1.016,95% CI 1.003~1.030, P=0.017)和首次透析时住院时间延长(每增加1 d, OR=1.047,95% CI 1.014~1.080, P=0.008)是MHD患者发生感染相关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升高(每增加1 g/L, OR=0.987,95% CI 0.975~0.999, P=0.033)是患者发生感染相关住院的保护因素。 结论: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MHD患者感染发生率最高,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远高于导管相关性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其他类型的感染。年龄增加和低血红蛋白是MHD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液透析患者基于事件和时间的前瞻性记忆损害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基于事件和时间的前瞻性记忆(PM)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本院行规律性HD的98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数字广度测试(DST)、口语流利性测试(VFT)、Rey听觉词语学习测验(RAVLT)、Stroop色词测验(SCWT)、基于事件PM(EBPM)和基于时间PM(TBPM)进行多维度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的MMSE、RAVLT(总回忆和延迟回忆)、VFT(水果)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SCWT(阅读、颜色命名、干扰和抑制/转换)耗时、SCWT(颜色命名和抑制/转换)错误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的EBPM(前瞻性和回顾性记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BPM(前瞻性和回顾性记忆)评分以及时钟检查反应数目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EBPM评分与RAVLT(总回忆)和VFT(水果)评分呈正相关,与SCWT(阅读和颜色命名)耗时呈负相关(均 P<0.05);TBPM评分与RAVLT(延迟回忆)和VFT(水果)评分呈正相关(均 P<0.05)。 结论:HD患者的EBPM和TBPM损害可能是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临床特征,对EBPM和TBPM的正确诊断有助于预防H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对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式密闭回血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式密闭回血法对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风险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0月接受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2021年11月—2022年4月采用传统密闭式双向回血法为对照组,2022年5月—2022年10月采用改良式密闭回血法为改良组,比较2组患者下机后的血压、下机内瘘穿刺点按压时间、内瘘渗血率、血栓发生率、透析器内红细胞的残余量、回血总时间、回血生理盐水量.结果 改良组下机回血量、下机回血时间、下机后血压、下机内瘘穿刺点按压时间、内瘘渗血率、下机回血的生理盐水量、内瘘血栓发生率、血液透析管路残余红细胞数均少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式密闭回血法可以缩短下机回血的时间,减少0.9%氯化钠溶液的需要量,降低了内瘘渗血率,缩短内瘘下机按压时间,减少下机后血液透析管路里红细胞的残余,等量生理盐水回血的同时充分降低了内瘘局部的血液黏滞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血压折线图规律性分析对MHD患者个体化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根据血压折线图来反映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间期与透析日的血压节律变化的规律性和特点,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其对MHD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MHD患者20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将每位MHD患者透析过程中及透析间期不同时间连续测得的血压数据录入,截取血压记录制作折线图,观察血压变化规律.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2组血压异常的发生率、生存质量、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在透析间期与透析日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日平均收缩压、日平均舒张压、夜平均收缩压、夜平均舒张压、血压异常发生率、生活质量、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杓型节律、反杓型节律与非杓型节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HD患者存在高血压及节律异常,观察记录患者血压异常规律,给予个体化护理预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异常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伴有高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血压节律变化特点及干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伴有高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期间血压水平变化特点与个体化预干预对高血压疗效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伴有高血压的 MHD患者158例采用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录入透析过程中及透析间期不同时间连续测得的患者血压数据,截取3 d的血压记录,制作折线图,观察血压变化规律.试验组根据摸索出的规律给予预见性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2组血压异常发生率、生存质量、在观察期内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透析间期和透析日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日平均收缩压、日平均舒张压、夜平均收缩压、夜平均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透析间期和透析日的杓型节律、非杓型节律与反杓型节律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压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 SF-36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用血压折线图规律性分析发现伴有高血压的透析患者存在血压变异,变异特点主要表现为非杓型与反杓型血压;给予个体化预干预可减少患者血压异常发生率,改善其生存质量,减少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钝针扣眼交替穿刺法对于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方法 入组91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内瘘可穿刺血管长度分为A、B组,A组52例(可穿刺内瘘血管长度≥5cm)、B组39例(可穿刺内瘘血管长度<5cm).再根据穿刺方式,将A组分为钝针扣眼交替穿刺组(A1组)26例、绳梯向心穿刺组(A2组)26例;B组分为钝针扣眼交替穿刺组(B1组)20例、区域离心穿刺组(B2组)19例.12月后根据Kt/V、自体动静脉内瘘部位行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和临床护理观察的方法分别比较A1、A2组,B1、B2组透析充分性、内瘘血管狭窄、动脉瘤、血流量不足、渗血、血肿、感染、血管闭塞发生情况. 结果 A、B组内0、6、12月透析充分性无明显差别(P值分别为A组0.153,0.641,0.390;B组0.345,0.345,0.523);A组内A2组血管狭窄(P=0.009)、血流量不足(P=0.039)发生率高于A1组;B组内B2组渗血(P=0.007)、动脉瘤(P =0.047)发生率高于B1组. 结论 对于不同长度的可穿刺内瘘血管,钝针扣眼交替穿刺法能够保证透析充分性,同时可以降低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动脉瘤、血流量不足、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32岁,因“规律性血液透析7年余,动静脉内瘘丧失功能(失功)两周”于2017年12月入院.患者2009年1月因双肾区疼痛就诊,诊断为双肾结石伴积水,先后予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及肾结石取石术.2010年5月因头晕、乏力,查Scr 2000 μmol/L,遂开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2011年3月在本院接受异体肾移植术,术后7d内Scr下降至114 μmol/L,术后第9天Scr开始上升.移植肾病理检查示:急性肾小管坏死.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后Scr仍进行性上升,术后48 d再次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急性肾小管坏死.继续调整泼尼松剂量及免疫抑制剂方案,但Scr仍进行性升高.术后3个月行移植肾动脉栓塞,停用免疫抑制剂,再次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病程中多次检查提示低白蛋白血症、三系减少、脾肿大(191 mm×65 mm),对症治疗效果欠佳.2年前曾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示转移性肿瘤可能,骨髓活检见大量类似破骨细胞样的多核细胞,但未得到进一步确诊.近期渐出现四肢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入院前两周因内瘘功能不良,无法满足透析需要遂来本院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中心44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性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医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为进一步研究中医中药在改善血透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7年03月~09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血透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440例患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中医各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虚证与性别、年龄、透析龄及Hb、ALB、Scr、Ca、P、PTH、CRP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440例MHD患者本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居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患者接近,阴阳两虚证患者最少;标实证中以瘀血证居多,其次是湿浊证及湿热证,热毒证及风动证较为少见.(2)脾肾气虚和脾肾阳虚患者合并湿浊证、湿热证、血瘀证者居多;肝肾阴虚患者合并湿热证者居多(P<0.05);气阴两虚,阳阳两虚合并瘀血证者居多;风动证、热毒证仅见于肝肾阴虚及阴阳两虚患者.结论: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MH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医虚型与性别,血红蛋白,白蛋白,钙,C反应蛋白及Kt/V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透析龄、年龄、磷、甲状旁腺激素、血肌酐无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负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质量及血压的控制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负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质量及血压的控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门诊2015-2016年60例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透析液钠浓度不同,分为治疗组(钠浓度135~138 mmol/L,n=30)和对照组(钠浓度140 mmol/L,n=30),均治疗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心率、体质量等情况.结果 治疗组透析后收缩压、舒张压、血清钠浓度均低于透析前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透析过程中的高血压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7)次vs.(9.4±1.5)次,P<0.01];治疗组透析后干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4±8.2)kg vs.(68.7±10.5)kg,P<0.05].结论 负钠透析能有效控制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及体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及临床资料收集,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肾病科血液净化中心行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根据结果将其分为睡眠障碍组127例和非睡眠障碍组33例,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血常规、生化、甲状旁腺素检查,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睡眠障碍作为因变量,将年龄、透析龄、尿素清除指数(Kt/V)及上述检验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79.4%(127/160);年龄>65岁的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91.8%,明显高于年龄≤65岁患者的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龄>3年的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97.1%,明显高于年龄≤3年患者的65.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Kt/V值≤1.2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86.5%,明显高于Kt/V值>1.2患者的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睡眠障碍组与非睡眠障碍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iPTH)的中位数分别为334 pmol/L与124 pmol/L,睡眠障碍组明显高于非睡眠障碍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障碍组患者的肌酐水平为709 μmol/L,明显高于非睡眠障碍组的543 μmol/L;血红蛋白水平为(104.46±16.74) g/L,明显低于非睡眠障碍组的(113.45g±22.59) g/L;血钙浓度为(2.18±0.27) mmol/L,明显低于非睡眠障碍组的(2.31±0.22)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而性别、透析模式、血磷浓度、白蛋白情况等因素与睡眠障碍无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透析龄、iPTH、Kt/V、血红蛋白和肌酐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障碍有关(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高龄、长透析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性贫血及透析不充分均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