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γ4T细胞在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Vγ4T细胞在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86只8~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以下简称野生型小鼠)进行后续实验。取5只野生型小鼠,从其腋窝淋巴结分离Vγ4T细胞用于后续实验。取42只野生型小鼠,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建立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模型,用于后续实验。取18只野生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创伤组、创伤+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抑制剂组(每组6只),将后2组小鼠背部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模型下同),创伤+CCL20抑制剂组小鼠伤后连续3 d于创缘皮下注射CCL20抑制剂,另取6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作为雷帕霉素+创伤组,伤后3 d,采用酶消化法提取各创伤小鼠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的百分比。于适宜时间点取正常对照组小鼠背部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同前进行检测。取5只野生型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伤后3 d,提取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将细胞群分为Vγ4T细胞、Vγ3T细胞及γδ阴性细胞,分别设为Vγ4T细胞组、Vγ3T细胞组及γδ阴性细胞组(均与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混合),以单纯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为黑色素瘤细胞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白细胞介素22(IL-22)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取30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伤后即刻分为进行相应注射处理的单纯Vγ4T细胞组与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以及注射PBS的雷帕霉素对照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野生型小鼠建立创面模型并注射PBS作为野生型对照组。各组小鼠均连续注射6 d,伤后1、2、3、4、5、6 d于当日注射后计算4组小鼠创面面积百分比。分别取6只野生型小鼠和6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作为野生型组和雷帕霉素组,伤后3 d,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小鼠创周表皮组织中IL-22、CCL20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取Vγ4T细胞,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和用雷帕霉素处理的雷帕霉素组,培养24 h,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细胞中IL-22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Kruskal-Wallis H检验与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单纯创伤组小鼠伤后3 d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百分比为0.66%(0.52%,0.8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的0.09%(0.04%,0.14%), Z=4.31, P<0.01;雷帕霉素+创伤组及创伤+CCL20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 d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0.25%(0.16%,0.37%)、0.24%(0.17%,0.35%),均较单纯创伤组明显降低( Z值分别为2.27、2.25, P<0.05)。Vγ4T细胞组细胞中IL-2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Vγ3T细胞组、γδ阴性细胞组、黑色素瘤细胞对照组( Z值分别为2.96、2.45、3.41, P<0.05或 P<0.01)。与野生型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对照组小鼠伤后1~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1),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小鼠伤后1 d及伤后3~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5或 P<0.01)。与雷帕霉素对照组比较,单纯Vγ4T细胞组小鼠伤后1~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减小( P<0.05或 P<0.01)。与单纯Vγ4T细胞组比较,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5或 P<0.01)。伤后3 d,与野生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小鼠创周表皮组织中IL-2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 t值分别为-7.82、-5.04, P<0.01)、CCL20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 t值分别为-7.12、-5.73, P<0.01)均显著下降。培养24 h,雷帕霉素组Vγ4T细胞中IL-2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t值分别为-7.75、-6.04, P<0.01)。 结论: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中,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抑制CCL20表达使CCL20趋化系统受损导致Vγ4T细胞向表皮的募集减少,并同时抑制Vγ4T细胞分泌IL-22从而减缓创面愈合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Krüppel样因子4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与脏器损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Krüppel样因子4(KLF4)在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表达特点与作用及其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与脏器损伤的作用,为烧创伤脓毒症的靶向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与从10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中提取的原代腹腔巨噬细胞(PM)进行实验。采用内毒素/脂多糖(LPS)分别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与PM 0(未处理)、1、2、4、6、8、12、24 h构建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据此确定后续部分实验LPS处理时间。用LPS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0、8 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KLF4的定位与蛋白表达;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DESeq2软件筛选2种处理时间细胞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采用LPS分别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与PM 0、1、2、4、6、8、12、24 h,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LF4的mRNA与蛋白表达。将RAW264.7巨噬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与KLF4过表达组,分别转染对应质粒后用LPS处理0、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KLF4、IL-1β、IL-6、CCL2与TNF-α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LF4蛋白表达。前述实验样本数均为3。将40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LF4过表达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20只),分别注射相应转染注射液后构建盲肠结扎穿孔脓毒症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2组小鼠中各选取12只,观察建模后72 h内生存情况。于建模后8 h取2组分别剩余的8只小鼠,先行眼球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水平,采用干化学法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后取心脏、肺脏、肝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损伤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Cochran&Cox近似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检验、Brown-Forsythe和Welch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 T3检验、log-rank(Mantel-Cox)检验。 结果:与LPS处理0 h比较,LPS处理6 h与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1β mRNA表达、LPS处理4~12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6 mRNA表达、LPS处理8 h和12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CCL2 mRNA表达以及LPS处理4~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TNF-α 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 P<0.05或 P<0.01),LPS处理4~8 h PM中IL-1β与CCL2 mRNA表达、LPS处理2~24 h PM中IL-6 mRNA表达以及LPS处理2~12 h PM中TNF-α 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 P<0.05或 P<0.01)。选取8 h作为后续部分实验的LPS处理时间。KLF4主要定位在RAW264.7巨噬细胞的细胞核中。与LPS处理0 h比较,LPS处理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KLF4蛋白表达明显减少;LPS处理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有1 470个差异表达显著的DEG,包括转录表达显著下调的 KLF4[错误发现率<0.05,log 2(差异倍数)=-2.47]。与LPS处理0 h比较,LPS处理6~24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KLF4 mRNA表达、LPS处理1~24 h RAW264.7巨噬细胞与PM中KLF4蛋白表达以及LPS处理4~24 h PM中KLF4的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或 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KLF4过表达组LPS处理0、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KLF4的mRNA( t'值分别为17.03、8.61, P<0.05或 P<0.01)与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LPS处理0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6、CCL2的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6.29、3.40, P<0.05或 P<0.01),LPS处理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1β、IL-6、CCL2、TNF-α的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 t值分别为10.52、9.60、4.58、8.58, P<0.01)。KLF4过表达组小鼠建模后72 h内生存比例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 χ2=4.01, P<0.05)。建模后8 h,KLF4过表达组小鼠血清中IL-1β、IL-6与ALT、AST水平分别为(161±63)、(476±161)pg/mL与(144±24)、(264±93)U/L,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57±58)、(654±129)pg/mL与(196±27)、(407±84)U/L( t值分别为3.16、2.44与4.04、3.24, P<0.05或 P<0.01)。建模后8 h,与阴性对照组比较,KLF4过表达组小鼠心脏、肺脏、肝脏的组织结构紊乱减轻,炎性渗出明显减少,脏器实质细胞病理样改变明显减轻。 结论:KLF4在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表达显著下降,显著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KLF4显著提高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并缓解炎症反应与脓毒症相关脏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Olink蛋白质组学建立鼻咽癌患者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放疗不良反应的关系,初步建立放疗期间重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85例鼻咽癌患者。按照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估放疗期间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和口干发生的最高等级不良反应,以其≥3级为重度。采用Olink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中92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标准化的蛋白表达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炎性细胞因子与临床因素及与放疗期间3种急性不良反应的关系。基于炎性细胞因子和(或)临床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以美国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定的放疗期间最严重等级的不良反应是否重度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构建的各模型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效能。 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 M( Q1, Q3)]49岁(43岁,6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其中64例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19例(22.1%)出现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1、2、3级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放疗前血浆白细胞介素22受体A1(IL-22RA1)、白细胞介素18受体1(IL-18R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TNFSF14)、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t3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放疗前血浆CD244、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级和2级口干患者放疗前血浆IL-12B、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LIF-R和IL-3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临床因素与严重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不相关(均 P>0.05),根据文献选取年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是否接受化疗、是否患有糖尿病6个临床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1。根据细胞因子功能和既往文献,在差异细胞因子中选取IL-22RA1、IL-18R1、MCP-2、CCL11、CD244、CCL20和IL-33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2。结合上述临床因素和细胞因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3。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M1、M2和M3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0.841、0.868。 结论:不同等级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鼻咽癌患者间放疗前血浆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基于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合临床因素构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癜风患者Folliculin蛋白调控黑素细胞趋化因子表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肿瘤抑制因子Folliculin(FLCN)对白癜风发病相关免疫因子介导的黑素细胞(MC)趋化因子表达的调控。方法:收集2019年1—4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接受自体黑素细胞移植白癜风患者MC,Western印迹法分析正常MC、白癜风患者MC、免疫因子诱导MC中FLCN蛋白表达差异;通过短发卡RNA(shRNA)构建FLCN shRNA慢病毒并转染正常黑素细胞(FLCN shRNA MC)干扰沉默FLCN基因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免疫因子对FLCN shRNA MC中趋化因子的影响。结果:Westem印迹结果显示,白癜风患者MC中FLCN高表达;免疫因子可刺激正常MC中FLCN表达显著升高( t=1.27; P<0.001),也可诱导趋化因子CXCL10和CCL20显著升高( t分别为104.53、60.21;均 P<0.001);FLCN shRNA MC的FLCN表达显著降低( F=1.95; P<0.001),且显著抑制免疫因子诱导的CXCL10和CCL20高表达( F=93.68、74.10;均 P<0.001)。 结论:免疫因子刺激MC中CXCL10、CCL20高表达,与白癜风发病密切相关,FLCN是参与免疫因子诱导MC趋化因子表达的关键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242、趋化因子20联合预测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趋化因子20(CCL20)联合对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12例,根据随访记录分为复发转移组(34例)和未复发转移组(78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A19-9、CA242、CCL20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A19-9、CA242、CCL20联合对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采用 Pearson法分析血清CA19-9、CA242、CCL20之间及其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 结果:与未复发转移组[(15.32±1.55) U/ml、(6.32±0.92) U/ml、(95.21±10.32) pg/ml]比较,复发转移组的结肠癌患者的血清CA19-9[(19.25±2.36) U/ml]、CA242[(8.65±1.02) U/ml]、CCL20水平[(112.65±12.38) pg/ml]均显著升高( t=10.444、11.921、7.730, P<0.05);且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TNM分期以及相关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73、5.185, t=2.902、20.328, P<0.05);TNM分期Ⅱ期、HIF-1α、CA19-9、CA242、CCL20水平均为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OR=1.325、1.259、1.559、1.452,95% CI=1.047~1.676、1.010~1.569、1.122~2.167、1.049~2.010, 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A19-9、CA242、CCL20以及联合预测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AUC为0.837、0.850、0.855、0.940,联合预测显著优于CA19-9( Z=2.280, P<0.05)、CA242( Z=2.110, P<0.05)、CCL20( Z=3.020, P<0.01)单独预测;血清CA19-9、CA242、CCL20之间两两呈正相关,三者与VEGF、CEA以及HIF-1α之间均呈正相关( r=0.402、0.534, P<0.05)。 结论:在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中,血清CA19-9、CA242、CCL20水平显著升高,均为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脓毒症外源性ARDS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的转录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脓毒症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的差异表达基因(DEG),从转录组水平探讨脓毒症ARDS的早期诊断及防护机制。方法:将12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脂多糖(LPS)致脓毒症ARDS模型组(模型组,腹腔注射LPS 15 mg/kg)与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6只。分别提取两组大鼠左肺组织RNA,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的双端测序模式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DESeq2软件以| log 2差异倍数(FC)|≥3且 P<0.001筛选DEG。对DEG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分离并提取2021年3月至1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收治的20例脓毒症患者及20例年龄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 结果:共筛选出DEG 286个,其中上调基因202个,下调基因84个。GO富集分析表明,DEG主要参与了中性粒细胞趋化迁移、抗菌体液反应、宿主免疫应答及体液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DEG主要通过参与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及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作用。PPI分析共筛选出节点蛋白262个,相互作用关系852条边;筛选出前15位关键基因,分别为IL-6、TNF、IL-10、IL-1β、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CXCL10、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CXCR2、CXCL9、CC趋化因子配体7(CCL7)、CXCL11、CCL1、CXCL13、CCL12、CCL22。采用RT-qPCR对脓毒症ARDS患者与健康对照者PBMC进行差异基因测序验证,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5个代表性关键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IL-6 mRNA(2 -ΔΔCt):2.803±1.081比0.951±0.359,TNF mRNA(2 -ΔΔCt):2.376±0.799比1.150±0.504,CXCL10 mRNA(2 -ΔΔCt):2.500±0.815比1.107±0.515,CXCR3 mRNA(2 -ΔΔCt):1.655±0.628比0.720±0.388,CCL22 mRNA(2 -ΔΔCt):1.804±0.878比1.010±0.850,均 P<0.05〕,与RNA测序结果一致。 结论:炎症细胞趋化迁移脱颗粒、细胞因子免疫应答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和CXCL10/CXCR3、IL-17等信号通路在脓毒症外源性ARD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肺损伤机制和临床防治的新思路及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FAP的第4代CAR-T细胞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靶向肿瘤间质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的第2代和第4代CAR-T细胞,并比较两者在体内外的性能差异。方法:ELISA检测CAR-T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情况;手工计数检测其增殖存活能力;Transwell迁移试验检测其趋化性能;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亚型分布;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检测其杀伤效率;小鼠肺癌转移模型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第2代h4BBz CAR-T细胞的CAR表达率为(74.280±4.384)%,第4代h4BBz-7.19 CAR-T为(67.220±4.013)%;h4BBz-7.19 CAR-T细胞能够分泌IL-7和CCL19,使其在体外的增殖能力和趋化能力较h4BBz CAR-T细胞强,存活能力相当。在亚型分布中,两种CAR表达率在CD4 + T细胞群和CD8 + T细胞群中均无显著性差异,但h4BBz-7.19 CAR-T细胞中的Naive和T记忆干细胞(T memory stem cell, TSCM)亚群在CD4 + T细胞群或CD8 + T细胞群中所占比例均较h4BBz CAR-T细胞高。在杀伤试验中,h4BBz-7.19 CAR-T细胞在低效靶比时显示出较h4BBz CAR-T细胞更强的杀伤效率(效靶比为1∶1、2∶1、5∶1、10∶1、20∶1时的 P值分别为: P1∶1=0.004、 P2∶1=0.000 6、 P5∶1<0.000 1、 P10∶1=0.022、 P20∶1=0.116),且其T细胞表面免疫抑制分子PD-1的表达水平较h4BBz CAR-T细胞低。在NOG小鼠肺癌转移模型中,h4BBz-7.19 CAR-T组小鼠的肿瘤生长较对照组缓慢,其生存时间更长( P=0.003 8),且对小鼠体重和脏器无影响。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靶向FAP的第4代CAR-T细胞通过分泌IL-7和CCL19增强增殖存活、渗透趋化和特异性杀伤活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善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以延缓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时间,从而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CR6通过上皮间质转化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检测人趋化因子受体6(CCR6)、人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E-钙黏着蛋白和波形蛋白在结直肠癌及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CR6参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2009至2017年资料齐全的62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结肠癌54例、直肠癌8例)手术切除存档蜡块,其中包含同期切除结直肠癌伴肝转移病灶的标本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及肝转移组织中CCR6、CCL20、E-钙黏着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CCR6、E-钙黏着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肝转移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CCR6、E-钙黏着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CR6与E-钙黏着蛋白和波形蛋白的相关性。结果:CCR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1%(41/62);在伴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0 %(17/20),在肝转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14/20)。CCL20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9%(52/62);在伴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0.0%(18/20),在肝转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0.0%(18/20)。E-钙黏着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7%(42/62);在伴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0%(10/20),肝转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0%(13/20)。波形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9.0%(49/62);在伴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0%(17/20),在肝转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0.0%(18/20)。CCR6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 χ2=11.142, P=0.001)、肝转移( χ2=4.694, P=0.030)、TNM分期( χ2=21.785, P<0.001)密切相关;E-钙黏着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 χ2=4.694, P=0.030)、肝转移( χ2=4.253, P=0.039)、TNM分期( χ2=7.867, P=0.005)密切相关;波形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 χ2=7.293, P=0.007)、TNM分期( χ2=5.712, P=0.017)密切相关。CCR6、E-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均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均 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CCR6( OR=6.812,95% CI为1.206~38.474, P=0.030)、E-钙黏着蛋白( OR=0.256,95% CI为0.069~0.945, P=0.041)是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2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组织中,CCR6与E-钙黏着蛋白表达( r=0.454, P=0.044)、波形蛋白表达( r=0.509, P=0.022)相关。 结论:CCR6可能通过上皮间质转化机制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肝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趋化因子在白癜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白癜风是一种色素脱失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趋化因子在白癜风自身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趋化因子CXCL9,CXCL10,CXCL16,CCL20,CCL22等在白癜风中均存在高表达,其中IFN-γ-CXCL9/CXCL10-CTL循环是白癜风发病的重要环节之一。文章就趋化因子的来源、在白癜风中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今后判断疾病的活动性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介导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脏单核细胞来源巨噬细胞募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肝脏单核细胞来源巨噬细胞浸润的调控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至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的AIH患者10例,同期选择年龄和性别均匹配且无肝功能异常的5例肝囊肿患者作为对照,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AIH患者和对照者肝组织单核细胞来源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将Raw264.7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脂多糖+RIP3抑制剂GSK872(GSK872)组,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巨噬细胞 RIP3、混合谱系蛋白激酶样结构域( MLKL)、 TNF- α、 IL-6、 IL-1 β、细胞炎性小体Nod样蛋白3( NLRP3)、CC趋化因子配体( CCL)2和 CCL5的mRNA水平;将Raw264.7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脂多糖+地塞米松组,采用qPCR检测巨噬细胞 TNF- α、 NLRP3、 RIP3和 MLKL的mRNA水平。选择24只6周龄雌性C57BL/6小鼠建立急性AIH小鼠模型,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刀豆蛋白A(ConA)组、ConA+地塞米松组和ConA+GSK872组(每组6只),处死小鼠后收集外周血和肝组织,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学表现,测定血清ALT和AST水平,采用qPCR检测 CCL2和CC趋化因子受体2( CCR2)的mRNA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肝脏巨噬细胞比例。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AIH患者肝脏CD68阳性组织驻留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和MAC387阳性单核细胞来源巨噬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者[(0.84±0.21)%比(0.09±0.03)%、(0.79±0.13)%比(0.03±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00、4.84, P均<0.05)。脂多糖组巨噬细胞内 RIP3、 MLKL、 TNF- α、 IL-6、 IL-1 β、 NLRP3、 CCL2、 CCL5的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脂多糖+GSK872组(1.64±0.16比1.07±0.07和0.63±0.11,10.45±1.37比1.10±0.33和1.51±0.63,5.43±0.59比0.94±0.06和2.59±0.45,204.20±30.73比1.26 ±0.19和111.40±11.62,20 848.00±362.00比1.09 ±0.26和10 940.00±566.60,7.47±1.17比1.09±0.09和3.79±0.89,68.03±5.15比1.14±0.19和14.09±2.62,5 935.12±96.20比1.43±0.46和673.50±49.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11、5.21,6.65、6.55,7.57、3.96,6.60、3.06,8.83、4.08,5.46、2.56,12.97、10.16,25.34、14.99; P均<0.05)。脂多糖组巨噬细胞 TNF- α、 NLRP3、 RIP3和 MLKL的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脂多糖+地塞米松组(8.85±1.43比1.44±0.43和3.63±0.63,6.42±0.86比0.99±0.12和2.07±0.17,1.72±0.21比0.93±0.09和0.43±0.07,6.87±0.85比1.62±0.31和1.41±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5、3.33,6.24、4.95,3.04、5.11,5.77、6.07; P均<0.05)。ConA组小鼠肝脏表现出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和点状坏死。ConA组小鼠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onA+地塞米松组和ConA+GSK872组[(2 569.00±45.44)U/L比(49.38±9.07)、(103.00±14.07)和(759.30±34.99) U/L,(3 335.00±88.79)U/L比(108.50±18.10)、(460.00±97.40)和(1 573.85±36.06) U/L],且ConA+地塞米松组小鼠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低于ConA+GSK87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54、5.42、3.90、4.63、4.16、3.79、6.70、2.71, P均<0.05)。ConA组小鼠肝脏 CCL2和 CCR2的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onA+地塞米松组和ConA+GSK872组(92.64±10.57比0.78±0.15、5.64±1.00和9.47±2.06,5.73±0.39比0.98±0.22、2.18±0.22和2.98±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66、7.24、5.87、8.71、8.58、5.45, P均<0.01)。ConA组小鼠肝脏CD45 +CD11b +F4/80 +总巨噬细胞比例和CD45 +CD11b hiF4/80 lo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ConA+地塞米松组和ConA+GSK872组(0.86±0.02比0.73±0.03、0.68±0.02和0.72±0.03,0.56±0.02比0.08±0.02、0.11±0.01和0.08±0.01),CD45 +CD11b loF4/80 hi肝脏驻留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ConA+地塞米松组和GSK872组(0.24±0.03比0.58±0.04、0.52±0.07和0.56±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7、5.90、3.89,18.70、19.87、20.52,7.35、3.82、3.87, P均<0.05)。 结论:AIH患者肝脏巨噬细胞数量增加。RIP3信号介导免疫性肝炎肝脏单核细胞来源巨噬细胞浸润并可能成为AIH的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