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17年0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 Ⅱ、Ⅲ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微创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入路结合传统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开放组。微创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4.53±13.74)岁(范围,19~78岁)。开放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5.35±12.93)岁(范围,19~70岁)。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均纠正跟骨内翻及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但以不同方式进行骨折端固定。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类型及复位、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记录术后并发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微创组中7例行异体骨植骨,17例采用微型钢板、1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开放组中5例行异体骨植骨,均采用常规跟骨外侧钢板固定。微创组手术时间为(48.23±5.56) min,开放组为(54.25±5.09) min;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为(53.10±8.5) ml,开放组为(61.75±7.13) 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5, t=3.87,均 P<0.01)。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60±1.52)周,开放组为(11.05±2.33)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7, P< 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80.00%,开放组为50%。术后影像学显示两组患者跟骨术后关节面塌陷复位,跟骨高度、宽度和长度恢复,跟骨轴线得到纠正。微创组Bohler角术前为15.50°±4.18°,术后改善为31.03°±3.35°( t=15.88, P<0.001),微创组Gissan角术前为101.87°±9.94°,术后改善为129.17°±4.85°( t=13.52, P<0.001);开放组Bohler角术前为15.00°±4.22°,术后改善为30.75°±3.39°( t=13.02, P<0.001),开放组Gissan角术前为104.75°±11.02°,术后改善为128.60°±4.56( t=8.95, P<0.001)。两组患者术后Gissan角( t=0.414, P=0.68)和Bohler角( t=0.292, P=0.7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开放组为35.0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 结论: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用1名31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腰椎、骨盆及股骨CT图像,通过有限元方法利用三维虚拟软件建立骨盆后环脱位模型、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与双侧固定模型。通过约束双侧股骨下端于L 1椎体上施加500 N纵向载荷,评估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及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模型验证完成后,沿L 1椎体曲线方向施加400 N跟随载荷模拟上部躯干力量,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模型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比较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1)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为22.0 MPa,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为180.03 N/mm。(2)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方面,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基本相当;但在骶骨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0.57 mm、0.19 mm、0.68 mm,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1.38 mm、0.26 mm、1.41 mm,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3)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分别为0.70 mm、0.73 mm、0.17 mm、0.88 mm,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分别为1.17 mm、2.21 mm、0.31 mm、2.29 mm,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4)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棒与腰椎弓根钉棒之间的连接棒上,而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上缘的连接棒上。在内固定最大应力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340.84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489.77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30.4%;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351.23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415.82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15.5%。(5)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骨盆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与皮质骨接触的区域。在骨盆最大应力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19.21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87.59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78.1%;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39.91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134.98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70.4%。结论: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相比,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能有效降低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各方向位移,使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明显减小,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螺钉空间编织与钢板固定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及有限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跟骨骨折采用螺钉空间编织固定和跟骨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跟骨模型标本建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模型:生理模型组,为正常跟骨模型;钢板组,为常规钢板固定骨折模型;金属螺钉组,为金属螺钉编织固定骨折模型;7枚和9枚可吸收螺钉空间编织组(可吸收7钉组和可吸收9钉组),为分别用7枚或9枚可吸收钉编织固定骨折模型。进行循环测试和力学压缩试验,记录载荷-位移曲线。复制金属螺钉空间编织及跟骨解剖钢板系统材料属性,建立有限元骨折模型,逆向处理完成钢板螺钉组、编织螺钉组的跟骨内固定模型;模拟人体(70 kg)单足站立状态下的跟骨生物力学特性变化,以Von Mises等效应力云图、位移云图分析结构强度分布规律。结果:20~200 N载荷的循环测试中生理模型组、钢板组、金属螺钉组、可吸收7钉组、可吸收9钉组的模型间隙分别为(0.87±0.22)、(0.82±0.08)、(0.70±0.12)、(1.04±0.13)和(0.83±1.76)mm,模型间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16, P=0.037);其中可吸收7钉组大于金属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8, P=0.003)。五组变形量分别为(0.37±0.06)、(0.38±0.07)、(0.38±0.06)、(0.52±0.07)和(0.42±0.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9, P=0.010);其中可吸收7钉组变形量大于生理模型组、钢板组及金属螺钉组( t=3.69, P=0.006; t=3.25, P=0.012; t=3.51, P=0.008)。静力测试中压缩位移分别为(7.14±0.79)、(7.30±0.66)、(6.95±0.28)、(8.19±0.61)和(7.16±0.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28, P=0.032),其中可吸收7钉组位移大于金属螺钉组( t=4.13, P=0.003);刚度分别为(570.60±122.62)、(512.86±80.77)、(497.40±66.50)、(456.21±58.19)和(560.39±94.40)N/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44, P=0.258)。有限元分析结果示3 500 N轴向压力载荷下钢板螺钉组压缩最大位移为6.47 mm、刚度为540.96 N/mm、钢板和螺钉Von Mises等效应力峰值分别为450.31、353.15 MPa,编织螺钉组压缩最大位移为5.25 mm、刚度为666.67 N/mm、螺钉Von Mises等效应力峰值为396.20 MPa。 结论:与传统跟骨外侧钢板固定相比,空间编织固定可提供跟骨愈合所需的足够稳定生物力学,在结构性稳定性方面优越于钢板螺钉,更有助于提高跟骨骨折固定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后下肢短缩伴马蹄内翻足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后下肢短缩伴马蹄内翻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4月徐州仁慈医院骨科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创伤后下肢短缩伴马蹄内翻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Ilizarov外固定穿针原则于患肢安装环形外固定架。术后3 d,以2 mm/d的速度调节足内、外侧螺纹杆,逐渐矫正马蹄内翻足;术后7 d,以1 mm/d的速度行小腿延长;马蹄内翻足矫正,继续佩戴外固定架维持4~6周,然后拆除足部固定架,配置足部支具固定6~8周;下肢长度恢复、延长处矿化良好后拆除小腿固定架。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记录的双下肢长度、距跟角度、踝关节跖屈和背伸角度、踝关节活动度进行对比;末次随访时用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ICFSG)评分系统对患足进行评分和评级,分为优、良、中、差4级。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测量指标数据及ICFSG评分以 ± s表示,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数据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31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5~18岁,平均16.5岁;右侧16例,左侧15例;下肢短缩45~75 mm,平均65 mm。术后外固定架固定时间为4.5~6个月,平均5个月,随访时间为22~28个月,平均25.5个月,患侧下肢长度恢复,外形基本满意,恢复跖行步态。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患者足部前后跟距角(23.0°±2.1° vs. 8.5°±2.6°)、外侧距跟角(27.0°±4.3° vs. 11.2°±4.4°)、踝关节跖屈角度(24.5°±6.8° vs. 51.1°±6.5°)、踝关节背伸角度(5.8°±3.5° vs. -46.8°±7.0°)、踝关节活动度(30.3°±8.2° vs. 4.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ICFSG评分:末次随访时[(8.0±4.2)分]明显低于术前[(41.9±5.3)分]( P<0.01),其中18例为优,9例为良,4例为中。2例后期出现畸形复发,二期行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融合、胫后肌腱前置术后,效果满意;4例出现足趾挛缩畸形,在足趾处行趾长屈肌腱松解后,未再复发;5例出现踝关节前方撞击症状,行关节镜下骨赘磨除后好转;6例患者下肢延长到位后拆除外固定架更换髓内钉行走;7例出现钉道感染,经更换固定针、钉道换药后好转。 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后下肢短缩伴马蹄内翻足,具有创伤小、畸形矫正动态可控等优点,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成人下肢防腐标本4具(8侧),其中2具(4侧)行跟骨内侧解剖,观察载距突毗邻结构及显露范围;另2具模拟内外侧联合入路复位固定跟骨骨折。回顾性分析临床应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9例(9足),男7例、女2例;年龄(49.9±11.3)岁(范围25~58岁)。术中先取内侧切口,临时复位并固定载距突于距骨;再取外侧切口,显露跟骨外侧,复位并固定骨折块;载距突以螺钉经外侧固定,其中2例经内侧辅以可吸收棒固定。同期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手术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6例(8足)作为对照。两组外侧均采用跟骨锁定接骨板固定,并以脱钙骨基质植入后关节面复位后的空腔。测量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B?hler角、Gissane角,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结果:载距突-距骨关节面呈倒"V"形,分为前、后两部分。经胫后肌腱前方可显露载距突尖部,经胫后肌腱与趾长屈肌腱间隙可完整显露并复位固定载距突及跟骨体内侧。内外侧联合入路组术后切口引流量为(73.6±4.3) ml,大于单纯外侧入路组的(70.6±7.1) ml( t=2.18, P=0.045)。外侧切口均一期愈合,内外侧联合入路组1例内侧切口出现延迟愈合。内外侧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外侧入路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2.2±2.1)周和(12.8±2.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0, P=0.622)。术后1年,内外侧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外侧入路组B?hler角分别为37.0°± 5.7°、27.9°± 4.0°,大于术前的4.7°±3.4°、3.9°±2.9°( 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6, P=0.002);Gissane角分别为133.2°±9.8°、139.1°±9.4°,较术前的172°±7.3°、175.6°±5.6°减小( 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6, P=0.226);内外侧联合入路组AOFAS评分为(93.6±4.0)分,大于外侧入路组的(84.3±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3, P=0.008)。 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较高概率的载距突骨折或脱位,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及先内侧后外侧的手术顺序有利于恢复跟骨力线及解剖形态,尤其是跟骨内侧载距突与距骨下缘的对位关系,与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比较可获得更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跟骨内侧定位导向器辅助与徒手置入载距突螺钉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自行研制的跟骨内侧定位导向器辅助与徒手置入载距突螺钉在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DIACF)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97例(11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2例,女25例;年龄16~72岁[(41.7±12.7)岁]。均为新鲜骨折。49例(56足)置入载距突螺钉时采用自行研制的导向器辅助(A组),48例(54足)徒手置入载距突螺钉(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载距突螺钉置入精确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年跟骨B?hler角和Gissane角;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36个月[(20.1±8.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螺钉置入精确率为95%(53/56),明显高于B组的69%(35/54)( P<0.05 )。A组术后并发症与B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45例(52足)、B组44例(49足)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前、术后1年跟骨B?hler角和Gissane角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A组优38足,良11足,可3足,优良率为94%;B组优26足,良9足,可14足,优良率为71%( P<0.05)。 结论:跟骨内侧定位导向器辅助置入载距突螺钉治疗DIACF,与徒手置入相比,在不增加手术时间的情况下,可明显提高载距突螺钉置入精确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科定位机器人在骨盆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手术方式的进步,以机器人为引领的外科手术时代已经到来。骨科定位机器人是一种借助于目标图像的空间映射进而实现手术方案规划的辅助治疗设备,由可移动机械臂、光学跟踪装置及手术规划导航系统三部分组成。术中可按预定程序规划并执行手术器械的路径导航,同时在术者的参与下完成骨科内固定物的精准放置。主要适用于创伤骨科、关节置换和脊柱外科等专业领域。骨科定位机器人具有操作准确、性能稳定及可重复性好等临床优势。骨科定位机器人在辅助骨盆髋臼骨折的微创治疗中,主要通过髋臼前柱通道螺钉、LC-Ⅱ通道螺钉、髋臼后柱通道螺钉、骶髂螺钉、Magic螺钉、经皮髂腰三角固定及经皮髂腰固定等手术方式得以实现,其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系统误差小、空间定位准确、能实现通道螺钉的安全置入。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临床应用为优化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并促进患者的加速康复提供了有效方案及必要途径;机器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推动骨盆髋臼骨折向智能化、个体化、微创化及精准化的治疗目标迈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Ilizarov技术的小腿延长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小腿延长术已有百余年历史,早期因延长装置及技术条件不成熟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Ilizarov技术的出现使肢体延长术成为一种可控的手术,肢体延长术基于"Ilizarov效应",通过对活体组织进行缓慢、稳定、持续的牵拉实现组织再生,骨与软组织的再生延长结果与儿童肢体发育相似。目前小腿延长术以经典Ilizarov外固定器为主,中国化Ilizarov小腿外固定延长器和小腿跟腱弹性同步延长外固定架是国内应用代表,其他延长方案包括计算机辅助六轴外固定架、髓内钉辅助外固定架延长、延长后植入髓内钉以及国内尚未开展的单纯髓内钉延长系统。胫骨平台下5~6 cm处为截骨平面的经皮横断截骨术是目前国内最多应用的截骨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骨膜和髓内血运。超过4 cm的延长推荐小腿跟腱弹性同步延长支架,需要跟骨穿针固定。术后遵循张力-应力法则缓慢牵伸延长,根据固定性刚度动态调整原则逐步拆除延长器,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联合内侧柱经皮空心螺钉固定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4年3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采用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Sanders分型Ⅱ~Ⅳ型跟骨骨折103例(微创组)患者的病历资料;按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1∶1频数匹配选择同期接受"L"形切口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103例作为对照(开放组)。比较两组跟骨简单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和复杂骨折(Sanders分型Ⅲ和Ⅳ型)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中部宽度、载距突有效固定率、术后6和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系统的踝-后足评分。结果:微创组简单骨折患者术前住院时间(3.1±1.5)d、术后住院时间(3.5±1.5)d、隐性失血量(293.3±71.4)ml、手术时间(64.4±13.2)min和术后6个月AOFAS评分(79.9±3.9)分均优于开放组的(7.1±0.7)d、(5.6±0.9)d、(408.3±101.7)ml、(91.5±24.3)min和(70.5±6.1)分( P<0.05),术后1年AOFAS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组复杂骨折患者术前住院时间(3.7±1.5)d、术后住院时间(4.0±2.0)d、隐性失血量(336.3±75.3)ml和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77.4±3.8)分均优于开放组的(7.6±0.9)d、(8.2±2.6)d、(441.3±89.2)ml和(64.6±8.4)分( P<0.05),手术时间、术后1年AOFAS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开放组复杂骨折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P<0.05)、术后住院时间( P<0.05)均较简单骨折患者增加,而微创组复杂骨折患者手术时间较简单骨折患者延长( P<0.05);术后6个月AOFAS评分两组内复杂骨折与简单骨折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简单骨折和复杂骨折患者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中部宽度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组简单骨折患者载距突有效固定率为85.4%,优于开放组的47.4%( P<0.05),而复杂骨折患者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组切口感染率为0,开放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6)。 结论: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联合内侧柱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切口感染率低、术后短期疗效优等优点,适用于大部分Sanders分型Ⅱ~Ⅳ型跟骨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跟骨钉中钉与跗骨窦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钉中钉系统髓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住院治疗并获随访的80例Sanders Ⅱ-Ⅲ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髓内组(采用钉中钉系统髓内固定治疗,40例)和钢板组(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指标(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高度和内外翻角度)、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髓内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内外翻角度较术前增加,跟骨宽度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上影像学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组患者术后2 d的VAS评分低于钢板组,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和优良率高于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低于钢板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钉中钉系统髓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可恢复根骨的解剖结构,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术中失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切口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