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型糖尿病单纯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血清脂质成分的变化轮廓,试筛选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并已进行肝活检的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肝活检(SAF评分)结果分为NAFL组(22例)及NASH组(18例),对比2组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进行血清脂质组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T2DM发生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结果:NASH组肝硬度、NASH评分、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空腹血糖、血清铁蛋白水平均高于NAFL组( t=-2.76~-2.06,均 P<0.05)。磷脂酰胆碱(PC)(35∶4)、PC(36∶1)[PC(18∶1/18∶0)]、PC(38∶3)、PC(44∶5)、磷脂酰乙醇胺(PE)(36∶2)、PE(34∶1)[PE-NMe2(18∶1/16∶0)]、PE(34∶1)[PE(20∶1/14∶0)]、磷脂酰丝氨酸(33∶0)、甘油三酯(TG)(54∶2)、鞘磷脂(sphingomyelin)(37∶1)、SM(39∶1)、SM(40∶1)、葡萄糖神经酰胺(40∶2)在NASH组均高于NAFL组( t=-2.930~-1.380,均 P<0.05);PC(38∶5)、PC(38∶6)、TG(52∶4)、TG(54∶4)、TG(54∶5)、TG(57∶6)、TG(58∶4)、TG(60∶6)水平在NASH组降低( t=1.982~2.431,均 P<0.05);PC(36∶1)[PC(19∶1/17∶0)]、PE(38∶1)、PE(39∶1)、TG(52∶1)、棕榈酰基苯丙氨酸水平在NASH组明显高于NAF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89~-2.837, P<0.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C(36∶1)及PE(38∶1)升高是T2DM合并NAFLD患者进展为NASH的危险因素[ OR(95 %CI):1.213(1.076~1.301)、1.119(1.015~1.243),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36∶1)及PE(38∶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0.785,灵敏度均为94.4%,特异性均为72.7%,均高于谷丙转氨酶、AST及GG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734、0.741;灵敏度分别为:72.2%、77.8%、77.8%;特异性分别为:68.2%、63.6%、68.2%)。 结论:T2DM患者中,与合并NAFL相比,NASH时出现变化的血清脂质主要是甘油磷脂、鞘脂和TG。在T2DM脂肪肝患者中,PC(36∶1)、PE(38∶1)可能成为诊断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谷氨酰胺酶2的表达与相关炎症因子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转谷氨酰胺酶2(TGM2)的表达及其与AD相关炎症因子和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皮肤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9例AD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采集受试者10 ml外周血及临床相关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血常规(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总IgE水平、AD评分(SCORAD)等]。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后,通过荧光定量PCR与流式细胞仪检测29例AD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PBMC中TGM2 mRNA和PBMC表面TGM2蛋白的表达,及PBMC中AD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IL-8、IL-10、IL-13、IL-17、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P2RX7(嘌呤能受体P2X,配体门控离子通道7)等的mRNA表达。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相关性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AD患者PBMC中TGM2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M( Q1, Q3):0.509(0.325,0.958)比0.475(0.328,1.051), U = 210.50, P = 0.872],AD组IL-4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0.171(0.049,0.449)比0.824(0.397,1.378), P < 0.001],IL-8、IL-13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 0.011、0.006)。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D患者组PBMC中TGM2 mRNA表达水平与炎症因子IL-4和P2RX7 mRNA的表达正相关( r s = 0.42、0.40, P = 0.024、0.034);与A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指标如年龄[21(16,29)岁]、病程[4(1,10)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33(0.18,0.65)× 10 9/L]、嗜碱性粒细胞计数[0.04(0.03,0.06)× 10 9/L]、SCORAD评分[60.5(46.98,66.13)]、血清总IgE水平[373(40,1815)IU/ml]均无显著相关性(均 P > 0.05)。AD组与对照组PBMC表面TGM2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54.9(47.6,62.8)比55.55(51.5,60.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 = 112.00, P = 0.922),AD患者PBMC表面TGM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 P>0.05)。 结论:AD患者PBMC中TGM2 mRNA及PBMC表面TGM2蛋白的表达与健康对照间无明显差异,且与AD疾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肿瘤代谢:肝癌精准诊疗新视角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肝脏是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质、氨基酸代谢的重要枢纽。肝细胞癌(HCC)中可呈现多种特征性代谢改变,如有氧糖酵解增加、脂肪从头合成增强、谷氨酰胺消耗和氧化代谢失衡等,从而为快速生长和增殖的肿瘤细胞提供能量和生物大分子合成原料。肿瘤代谢重编程过程受代谢酶活性改变、基因表达异常、信号转导通路失调等多因素调节。高通量代谢组学技术的进步为发现新的HCC生物标志物和代谢靶点提供了平台。深入研究HCC的代谢特征及调控机制对于以肿瘤代谢为靶点的新型抗代谢药物的研发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精脒/精胺N1-乙酰转移酶2调控胰腺癌细胞化疗耐药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精脒/精胺N1-乙酰转移酶2(SSAT2)对胰腺癌细胞吉西他滨化疗耐药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梯度浓度法构建耐药细胞株MiaPaCa-2 GR和PANC-1 GR,蛋白印迹法检测耐药前后细胞中SSAT2及铁死亡标志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变化;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过表达SSAT2的耐药细胞株;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各组细胞对吉西他滨敏感性的变化;丙二醛(MDA)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两种耐药细胞株中SSAT2表达高于野生型细胞株[(0.692±0.026)倍比(0.953±0.132)倍, t=3.360, P<0.05;(0.581±0.036)倍比(0.751±0.080)倍, t=3.356, P<0.05],而铁死亡负调控标志物GPX4在两种耐药细胞株中均显著升高[(2.295±0.753)、(52.794±1.680)倍, t=4.013、10.701, P<0.05]。上调SSAT2后耐药细胞胰腺癌株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高于对照组[(0.047±0.017) μmol/L比(1.507±0.283) μmol/L, t=8.920, P<0.01;(0.216±0.063) μmol/L比(2.238±0.582) μmol/L, t=5.983, P<0.01],且铁死亡抑制剂ferr-1处理过表达SSAT2组细胞对吉西他滨的耐药性提高[(1.019±0.193)、(1.633±0.482) μmol/L, t=8.689、5.049, P<0.05],同时MDA水平低于过表达SSAT2组[(2.298±0.099)、(1.986±0.269)倍, t=3.908、6.430, P<0.05]。过表达SSAT2组GPX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453±0.040)倍比(1.086±0.094)倍, t=10.732, P<0.01;(0.236±0.045)倍比(1.337±0.479)倍, t=3.964, P<0.05]。 结论:SSAT2通过抑制GPX4蛋白水平促进铁死亡,增强胰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4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5~6 d"于2021年4月27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既往无眼部疾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外伤史、吸烟史。浅表性胃炎病史3~4年;饮酒史3~4年。近2个月饮350~400 g白酒/d(根据患者提供饮用白酒的信息计算196~224 g乙醇/d,甲醇含量在国家卫生标准范围内),停酒后手抖。眼部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01,左眼0.02;最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0.02,左眼0.1;眼压:右眼16.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5 mmHg。双眼结膜、角膜、前房、晶状体未见异常;瞳孔直径:右眼3.5 mm,左眼3.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双眼眼底视盘界清色可,视网膜血管走行自然,黄斑未见异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网膜平伏,未见异常。眼底自发荧光示:双眼黄斑区小片低自发荧光(见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略薄,双眼颞下RNFL略增厚(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未见异常。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示:双眼P100潜伏期延长,振幅正常(见图3)。血常规、生化、电解质检查示:红细胞3.60×10 12/L,血红蛋白浓度129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5.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58 g/L;谷丙转氨酶235 U/L,谷草转氨酶295 U/L,r-谷氨酰转肽酶217 U/L,总胆红素33.00 μmol/L,直接胆红素14.80 μmol/L;血钾3.43 mmol/L。免疫常规示:梅毒、HIV、乙肝、丙肝抗体均为阴性。头颅MRI(外院)示:脑实质MRI平扫未见异常,右侧中下鼻甲肥大。诊断:双眼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嘱患者戒酒,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口服甲钴胺片0.5 mg/次,每日3次,维生素B1片10 mg/次,每日3次,氯化钾缓释片0.1 mg/次,每日2次,银杏叶提取物片40 mg/次,每日3次;双眼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每日4次,溴酚酸钠滴眼液每日2次。患者遵医嘱用药20 d后复查视力,BCVA:右眼0.8,左眼0.9。眼底视盘界清色可,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可见。嘱继续戒酒,改善营养治疗,半年后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诊疗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PBM)与胆胰疾病发生的关系,评估应用内镜诊疗PBM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5月至2020年4月接受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诊疗的7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筛选出31例PBM患者(良性组23例,恶性组8例)。又据胆管直径将其分为胆管扩张型和胆管未扩张型2组,分析患者一般资料、胆胰疾病发生率、内镜治疗方式、治疗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31例PBM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0例,年龄(56.7±16.2)岁。其中胆总管囊肿4例(12.9%),胆道癌6例(19.4%),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BM患者(分别为0.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1例PBM患者均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同时合并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15例(48.4%),内镜逆行胆道支架引流(ERBD)9例(29.0%),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EPBD)+ENBD 4例(12.9%),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EMBE)+ENBD 1例(3.2%),ERBD+内镜下胰管引流1例(3.2%),EPBD+ERBD+EMBE 1例(3.2%),操作成功率为100%。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胺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术后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例(3.2%)发生术后胰腺炎。良性组患者术前、术后数字评分量表评分为7(6,8)分比0(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良性组23例患者随访(25.13±12.90)个月,均未失访及发现恶变,3例胆管扩张型PBM患者仍有腹痛、黄疸发作,余20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治疗有效率为87.0%(20/23)。 结论:PBM与胆总管囊肿、胆道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内镜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可为预防性手术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环状RNA BICD2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BICD2(circ-BICD2)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谷氨酰胺代谢、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手术切除的35例OSC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样本。通过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OSCC组织与癌旁组织、OSCC细胞(CAL27、SCC9、SCC15)与正常上皮细胞HIOEC细胞中circ-BICD2、miR-296-5p和转录球蛋白2(transgelin2,TAGLN2)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方法、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RNA结合免疫沉淀反应(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检测circ-BICD2与miR-296-5p、miR-296-5p与TAGLN2的靶向关系。在CAL27和SCC9细胞中分别转染circ-BICD2小干扰RNAsi-circ-BICD2#1(敲低1组)、si-circ-BICD2#2(敲低2组)及阴性对照si-NC(siRNA空白组);在敲低1组细胞中分别转染miR-296-5p抑制物anti-miR-296-5p(抑制物组)及其阴性对照anti-miR-NC(抑制物对照组)。在CAL27和SCC9细胞中转染miR-296-5p模拟物(miR过表达组)及其阴性对照miR-NC(miR空白组)。在miR过表达组细胞中转染TAGLN2(共转染组)及空白质粒pcDNA(共转染对照组)。运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 8,CCK-8)、集落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等检测OSCC生物学行为。同时检测谷氨酰胺(glutamine,gln)消耗量、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α-KG)产生量和ATP浓度观察其对细胞代谢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CAL27和SCC9细胞中的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和谷氨酰胺水解酶(glutamine hydrolase,GLS1)蛋白表达量。取4周龄清洁级BALB/c雌性裸鼠12只,于腋下皮肤分别注射转染sh-circ-BICD2(敲低组)和sh-NC(对照组)后的SCC9细胞单细胞悬液,建立移植瘤模型,每组6只。注射32 d时断颈处死裸鼠并切除肿瘤,检测肿瘤质量及两组的circ-BICD2、miR-296-5p及TAGLN2的表达水平。结果:OSCC组织中circ-BICD2、TAGLN2表达量(分别为2.54±0.71和1.86±0.15)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分别为1.00±0.35和1.00±0.11),miR-296-5p表达量(0.56±0.23)显著低于正常组织(1.00±0.32)( P<0.05)。敲低1组CAL27和SCC9细胞活力、克隆形成数、迁移率、侵袭细胞数、S期细胞比例、gln消耗量、α-KG产生量、ATP浓度、cyclinD1和GLS1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siRNA空白组,细胞凋亡率、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siRNA空白组( P<0.05)。与抑制物对照组相比,抑制物组CAL27和SCC9细胞miR-296-5p表达显著降低,细胞活力、克隆形成数、迁移率、侵袭细胞数、S期细胞比例、gln消耗量、α-KG产生量、ATP浓度、cyclinD1和GLS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 P<0.05)。与miR空白组相比,miR过表达组CAL27和SCC9细胞TAGLN2 mRNA、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与共转染对照组比较,共转染组CAL27和SCC9细胞TAGLN2 mRNA、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 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低组裸鼠的肿瘤体积、质量、circ-BICD2及TAGLN2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miR-296-5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5)。 结论:OSCC组织和细胞中circ-BICD2均为高表达,干扰circ-BICD2可抑制O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谷氨酰胺代谢以及肿瘤生长,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与调控miR-296-5p/TAGLN2分子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Kruppel样转录因子6介导Bel7404、Huh7细胞中谷氨酰胺酶2通路的肿瘤增殖调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Kruppel样转录因子6(KLF6)基因调控谷氨酰胺酶2(GLS2)对人肝癌细胞系Bel7404、Huh7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中KLF6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海细胞库)。沉默KLF6基因,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细胞增殖实验(EdU)检测细胞增殖;结合前期实验基础、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数据库(JASPAR)辅助筛选KLF6结合GLS2结合序列;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验证转录因子KLF6结合GLS2的序列;qPCR、Western blot检测沉默KLF6,GLS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KLF6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0.12±0.01)、HepG3B(0.11±0.02)、BEL-7404(0.44±0.02)、Huh7(0.34±0.03)中mRNA表达低于正常细胞HL7702(1.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t=172.80、113.90、61.64、44.41, P<0.01);Western blot检测KLF6在HepG2(0.57±0.02)、HepG3B(0.53±0.01)、BEL-7404(0.73±0.01)、Huh7(0.66±0.01)中蛋白表达水平低于HL7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79、42.17、31.40、40.13, P<0.01);沉默KLF6基因,CCK-8检测Huh7在0、24、48、72 h增殖能力(0.20±0.01、0.30±0.01、0.45±0.04、0.63±0.02)高于对照组(0.20±0.01、0.29±0.01、0.35±0.03、0.47±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46, P<0.01);CCK-8检测Bel7404在0、24、48、72 h增殖能力(0.20±0.01、0.27±0.01、0.42±0.02、0.62±0.04)高于对照组(0.20±0.01、0.26±0.01、0.36±0.01、0.44±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1.40, P<0.01);EdU检测Huh7中3个不同抑制剂sh-KLF6-1、sh-KLF6-2、sh-KLF6-3增殖率(56.83%、52.68%、45.43%)高于对照组(3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8、4.10、3.86, P<0.01);同理检测Bel7404中3个不同抑制剂增殖率(53.61%、49.32%、42.16%)高于对照组(3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8、2.89、2.31, P<0.01);沉默KLF6基因,Huh7细胞在3种不同抑制剂sh-KLF6-1、sh-KLF6-2、sh-KLF6-3中GLS2的mRNA表达(0.01±0.00、0.13±0.01、0.44±0.02)低于对照组(1.01±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4.63、23.54、27.04, P<0.01);实验组蛋白表达(0.41±0.01、0.64±0.10、0.87±0.02)低于对照组(1.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11、9.57、3.88, P<0.01);Bel7404细胞在sh-KLF6-1、sh-KLF6-2、sh-KLF6-3中GLS2的mRNA表达(0.04±0.01、0.29±0.10、0.33±0.02)低于对照组(1.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21、21.82、20.92, P<0.01);实验组蛋白表达(0.36±0.01、0.66±0.10、0.72±0.02)低于对照组(1.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99、36.50、21.80, P<0.01)。 结论:KLF6介导的GLS2调控途径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疱疹样皮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疱疹样皮炎是一种与乳糜泻相关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多发于携带HLA-DQ2或HLA-DQ8等位基因的高加索人。研究表明,疱疹性皮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针对转谷氨酰胺酶等抗原的抗体,表皮型转谷氨酰胺酶是其自身抗原。疱疹样皮炎的发病除与遗传和麦胶敏感有关外,还可能与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有关。无麦胶饮食和氨苯砜仍然是疱疹样皮炎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疱疹样皮炎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临床指标和钆贝葡胺增强MRI列线图预测肝细胞癌GPC-3表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指标和钆贝葡胺增强MRI列线图预测肝细胞癌(HCC)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表达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经病理证实为HCC的8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术前行MRI平扫及钆贝葡胺增强MRI检查。根据免疫组化GPC-3的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GPC-3阳性组(55例)和GPC-3阴性组(3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肝炎、肝硬化、甲胎蛋白(AFP)、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水平。观察MRI定性指标,包括肿瘤边缘、环样强化、瘤内出血灶、强化包膜、卫星结节;MRI定量指标包括肿瘤最大径和钆贝葡胺增强动脉期(AP)、门静脉期(PP)、肝胆期(HBP)的肿瘤-肝实质信号比(TLR)以及肿瘤增强比(TER)。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定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定性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GPC-3表达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独立因素及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 结果:GPC-3阳性与阴性组间AFP水平、肿瘤边缘、瘤内出血灶及TLR-AP、TLR-PP、TLR-H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示AFP≥20 μg/L、瘤内出血灶、TLR-HBP是HCC GPC-3阳性表达的独立预测指标(OR为3.816、4.788、0.001, P均<0.05)。建立术前临床和钆贝葡胺增强MRI预测肝细胞癌GPC-3表达的列线图模型。AFP≥20 μg/L、瘤内出血灶、TLR-HBP和列线图模型预测GPC-3阳性表达的AUC分别为0.688、0.697、0.808、0.879,列线图模型诊断效能优于3个单独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82、4.13、2.04, P<0.001、<0.001、=0.042)。 结论:基于临床指标和钆贝葡胺增强MRI定性、定量指标的列线图模型对于术前预测HCC GPC-3表达具有较好效能,高于单一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