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BTK抑制剂治疗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感染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表达于除T细胞和浆细胞外的所有骨髓造血细胞表面,特别是在B细胞受体信号传导和促进B细胞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编码BTK基因的种系突变导致成熟B细胞几乎完全缺失、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X-连锁(布鲁顿氏)无球蛋白血症 [2,3],因此,BTK在适应性免疫的发生和应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BTK在先天免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Toll样受体介导的感染因子识别,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内的先天免疫细胞的成熟、募集,以及调节NLRP3炎症因子激活 [4]。因此,在已经存在免疫失调的人群中应用BTK抑制剂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自2015年以来,BTK抑制剂先后获批应用于各种B细胞肿瘤,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套细胞淋巴瘤(MC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也可用于边缘区淋巴瘤(MZL)和滤泡性淋巴瘤(FL) [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应用BTK抑制剂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感染情况,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寻可能影响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拉鲁湿地近20年植被指数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高原城市湿地是高原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高原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针对高原城市湿地植被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缺乏.植被指数是评估植被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通过比较高原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指数评估地表植被状况,进而探究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全球变化背景下高原城市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以青藏高原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利用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计算2000-2020年植被生长季(5-9月)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比值植被指数(RVI)和植被覆盖度(FVC),通过趋势回归分析揭示过去20年拉鲁湿地3种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降雨量与温度数据探讨不同植被指数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拉鲁湿地FVC整体水平较高,2000-2020年平均FVC为0.57,中部和南部FVC高于北部边缘区域,拉鲁湿地FVC增加区域的面积大于减少区域的面积,且以轻微增加(面积占比32.38%)的变化趋势为主;(2)拉鲁湿地NDVI和RVI反演结果相关性较高(R2=0.92,P<0.01),且在监测拉鲁湿地FVC方面优于EVI,EVI对高植被覆盖度区域的植被生长状况变化更敏感,NDVI在反演拉鲁湿地植被覆盖中的效果最佳,适应性最高;(3)NDVI、EVI和RVI均与温度呈负相关,而与降雨量呈正相关,且温度对植被指数的影响更大.综上,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FVC呈略微上升趋势,植被指数在空间上均表现为拉鲁湿地中部和南部数值高于北部边缘,NDVI在拉鲁湿地植被反演中的适应性优于RVI与EVI,温度对植被指数的影响大于降雨量,研究结果可为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神农架南坡小叶青冈+曼青冈常绿阔叶林主要木本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编辑人员丨2024/7/13
为揭示神农架南坡代表性常绿阔叶林主要木本植物的种间生态联系及群落演替趋势,以小叶青冈+曼青冈群系20 个主要木本植物的 190 组种对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位测定并区分生态位特化种和生态位泛化种以及种间联结性检验,分析该群落主要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主要结果:(1)该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丰富,群落组成复杂,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的重要值(11.13%)和生态位宽度(58.3)均最大,占绝对优势,生态位宽度排序和重要值排序不一致,分布频度对生态位宽度影响较大.(2)将 20 种主要木本植物划分为生态位特化种(6 种)、生态位泛化种(3 种)、中性类群(11 种),生态位分化程度较高,资源利用差异以及生境适应性是影响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3)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其生态位重叠和相似度较高,生态位重叠指数总体略低,大部分物种对环境或资源需求相似,但相似度不高,种间竞争较弱,种间关系比较稳定.(4)主要木本植物总体正联结显著(P<0.05),χ2 检验、联结系数AC、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均显示种间正联结作用占优势,但大多数种对联结不显著,物种趋于独立分布.(5)通过聚类分析,将 20 种主要木本植物划分三大生态种组:建群种组,共生种组和边缘种组.研究表明,神农架南坡小叶青冈+曼青冈常绿阔叶林目前正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中后期阶段,群落发育较成熟,生态位分化、生境选择以及资源需求互补或互利是影响该群落物种共存的主要原因.研究阐明了神农架南坡代表性常绿阔叶林主要物种之间实际相互作用以及群落特征,为深入理解群落物种共存原因以及群落演替规律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格赛尔发育量表对常见发育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探讨格赛尔(Gesell)发育量表对临床上常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即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语言发育迟缓(DLD)及全面发育迟缓(GDD)中的评估分析,为该类疾病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厦门市儿童医院2021年5月-2021年12月门诊就诊考虑发育障碍性疾病,并于儿童保健科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最后确诊ASD患儿153例,GDD患儿80例,DLD患儿34例.对3组患儿的Gesell测评DQ值进行组间及组内分析比较.结果 ASD组Gesell各能区DQ值大月龄组(>36月)较小月龄组(<36月)明显下降(P<0.01),GDD组大运动及适应性大月龄组较小月龄组DQ值下降(均P<0.05),其他能区无显著性差异;DLD组在36月龄前后对比发育水平无显著差异;3组均存在明显的语言能区落后,ASD组<GDD组<DLD组,将3组各能区按照GDS发育迟缓程度评判标准编码成"1=极重度,2=重度,3=中度,4=轻度,5=边缘,6=正常"6个等级,采用双变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进相关性检验,ASD组语言能区与个人-社会、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均存在中等强度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6、0.58、0.421、0.514,均P<0.01);GDD组语言能区与个人-社会存在中等强度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92,P<0.01),与其他能区均存在弱相关.DLD组语言能区与其他4个能区存在弱相关或极弱相关.ASD组语言发育迟缓以重度-中度为主(45.1%、33.3%).GDD组语言发育落后轻-中度为主(35%、33.8%).DLD组语言发育落后以轻-中度为主(59.4%、28.1%).结论 3组患儿整体发育水平ASD组<GDD组<DLD组,ASD患儿发育水平随年龄增长有后退趋势,且语言能区与其他能区相关性大;GDD组大运动落后是突出特点;DLD组语言能区落后,其他能区发育水平良好.根据Gesell评估结果可以了解该类患儿整体发育特点,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珙桐叶片功能性状地理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6/1
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on)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布区内18个种群的17项叶片功能性状进行测量,探究叶功能性状的地理格局与对异质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显示,在局域尺度上,珙桐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48%~24.81%,其中,叶碳磷比变异程度最大,叶有机质含量变异最小.随着经度或纬度的增加,珙桐叶片叶锯齿数、叶面积、叶厚度显著降低.随着海拔的增加,珙桐叶片叶磷含量、叶面积、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显著增加,珙桐叶片形状变得更宽且更近于圆形.叶片边缘锯齿增强了珙桐叶片对于寒冷的适应性.环境因子解释了 79.90%的珙桐叶片性状变异,该变异主要由地理变量与气候因子驱动,同时受到土壤因子的影响.年降水和土壤氮元素是叶片性状变异的最强解释因子,随着降水增加或者土壤氮元素减少,叶片变得小且薄.研究结果说明,珙桐叶片功能性状在物种分布区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地理格局,其中降水、土壤氮元素含量在地理格局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大运河无锡段监控区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要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为科学识别大运河无锡段国土空间管控范围内运河生态脆弱区域,本研究以大运河无锡段为研究区,采用脆弱性域图模型(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VSD)建立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3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的无锡市域范围生态脆弱性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研究发现,已有模型无法高效解析运河管控区内的生态脆弱性梯度化.因此,结合大运河无锡段监控区内24个生态脆弱性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揭示大运河管控区内生态脆弱性变化的主要趋势.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2010-2020年,大运河无锡段生态脆弱度极高脆弱区占比减少至18.8%,并发生了大比例的由高脆弱向中等脆弱的转移,低脆弱区占比增加至21.91%,总体脆弱度减少;在空间尺度上,研究区内生态脆弱度主要表现为惠山区的轻微退化,滨湖区的局部退化,梁溪区、锡山区的明显改善和新吴区的基本维持;VSD模型揭示的生态脆弱性显著退化区域大多位于建成区边缘地带,这导致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大运河无锡段监控区内生态脆弱性变化不显著,未提示显著的生态脆弱性变化区域;监控区内近10年的主要变化趋势均为降低生态系统暴露度,提高维持能力方向.该区域整体处于生态脆弱性维持或改善的趋势中,故市域范围的VSD模型很难直接揭示其内部脆弱性梯度变化;在监控区范围内,存在局部不符合上述脆弱性改善趋势的空间范围,通过组合监控区内5种不利趋势的空间分布,选择了 3种及以上不利趋势对应空间和生态控制区的重叠区域作为亟需保护的滨河生态区的候选范围;结合对滨河生态区的环境分析和卫片判读,指出该区域存在农村区域治理资金相对稀缺,治理资金主要针对工业污染,非管控对象的耕地、果林、林地等斑块显著退化和特定生态服务能力降低3个主要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保护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云南中三叠世一恐头龙科小型主龙型类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现在的中国南方地区在三叠纪时期曾位于特提斯洋东部.在该区域产出的众多海生爬行动物中,恐头龙(Dinocephalosaurus)的形态特化,颈部极度增长,可与时代略晚的长颈龙(Tanystropheus)相比拟.这两种爬行动物分别归属于恐头龙科(Dinocephalosauridae)和长颈龙科(Tanystropheidae),而这两个科的成员加之另外一些基干物种代表了主龙型类(Archosauromorpha)中一系列早期分异出的支系.报道一件产自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世安尼期地层的主龙型类成年个体新标本IVPPV18579,与目前已知的早期主龙型类成员相比,该标本显示出与恐头龙属一致但区别于其他属种的特征,主要包括前颌骨发育有超过外鼻孔后缘的较长后背侧突,方骨前后向较宽大且具有后边缘的凹缺,大部分尾椎上的人字骨带有远端前后向的延展.然而,新标本体型明显小于恐头龙,且显示出与恐头龙属和梳齿龙属(另一恐头龙科成员)不同的鉴别特征,例如吻部窄长、牙齿短锥状且异齿性弱、枢椎和前部颈椎的神经棘显著更高等.基于最新的用于早期主龙型类系统发育分析的特征矩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V18579代表一个新的恐头龙科成员,在恐头龙科中与恐头龙属互为姊妹群关系.于是基于V18579建立了一新属新种:玲珑南蛇龙(Austronaga minuta),同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特征描述,并讨论了它可能具有的水生适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基于全域连通性识别气候变化风险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在保护优先区规划中,有必要考虑气候变化的潜在风险并关注物种在气候驱动下的扩散格局.基于未来生物气候数据、地形多样性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数据,应用Omniscape算法,对 21 世纪中叶(2040-2061 年)气候变化情景下京津冀地区陆生哺乳动物的扩散进行全域连通性建模并与当前情景对比分析,识别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下,气候变化风险使得高连通性的区域逐渐从平原向山区转移,分布趋于集中;斑块尺度下,林缘连通性较高,而位于林地或草地边缘的耕地连通性低.在此基础上,共识别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共 51786 km2,其中涵养区(占 56.4%)在当前和未来的连通状况均较为良好;优化区(占 38.4%)应提升生境质量以满足未来连通性的更高需求;而修复区(占 5.22%)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较高,亟需进行生态修复以免在未来出现连通性夹点.本研究通过评估京津冀地区两种情景下的全域连通格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MTA,iRoot BP Plus和nRoot BP修补髓底穿孔封闭性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评价3种材料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iRoot BP Plus和nRoot BP修复磨牙髓底穿孔的封闭能力及边缘适应性.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恒磨牙62颗,开髓、制备髓底穿孔后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n=18),A组(MTA组)、B组(iRoot BP Plus组)、C组(nRoot BP)和2个对照组(n=4),D组(阳性对照组)、E组(阴性对照).从3个实验组中各随机选4个样本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髓室底与修复材料间间隙宽度.剩余样本在1%的碱性品红溶液中浸泡48 h,用染料渗透法检测评估修复部位的封闭效果.结果:A、B、C三组染料渗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A比iRoot BP Plus、nRoot BP的染料穿透性更大.扫描电镜下,iRootBP Plus、nRoot-BP与髓室底间的间隙宽度小于MTA,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ootBP Plus和nRootBP在修补髓底穿孔时展示了较好的封闭性和边缘适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洞缘设计对CAD/CAM瓷嵌体边缘质量和边缘适应性及微渗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研究不同洞缘设计(135°洞缘斜面和90°洞缘)对不同材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瓷嵌体边缘质量、边缘适应性及微渗漏的影响.方法:100颗人磨牙冠部进行颊面(buccal occlusal,BO)洞嵌体预备,其中颊侧的近中和远中预备体边缘分别采用135°洞缘斜面和 90.洞缘设计.均分五组,分别采用 VitaBlocs Mark Ⅱ、Upcera UP.CAD、IPS e.max CAD、Upcera Hyramic和Lava Ultimate瓷块,Sirona CEREC AC椅旁CAD/CAM系统制作瓷嵌体,体视镜观察嵌体近、远中边缘的完整性及间隙.就位粘接后冷热循环10 000次,均置于5%(质量分数)碱性品红溶液染色24 h,并垂直牙长轴于嵌体颊侧的(牙合)1/3、中1/2、颈1/3切开,体视镜下观测微渗漏深度.结果:135°边缘,Upcera Hyramic和Lava Ultimate组的边缘完整率、平均边缘间隙和平均微渗漏深度均优于VitaBlocs Mark Ⅱ、Upcera UP.CAD和IPS e.max CAD组(P<0.05);90°边缘,Upcera Hyramic和Lava Ultimate组的平均边缘间隙、平均微渗漏深度和平均微渗漏深度评分均优于Upcera UP.CAD和IPS e.max CAD组(P<0.05),边缘完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90°边缘的边缘完整率优于135°边缘(P<0.05),平均微渗漏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taBlocs Mark Ⅱ和IPS e.max CAD 组内 90°边缘的平均边缘间隙优于 135°边缘(P<0.05),Upcera UP.CAD、Upcera Hyramic 和 Lava Ulti-mate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pcera Hyramic和Lava Ultimate组内135°边缘的平均渗透深度评分优于90.边缘(P<0.05),VitaBlocs Mark Ⅱ、Upcera UP.CAD 和 IPS e.max CAD 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嵌体修复时,预备体的近、远中边缘应采用90°边缘设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