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复低强度红光治疗高度近视后视网膜结构损伤恢复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12岁,近视4年,因佩戴角膜塑形镜后反复眼红、眼痒、分泌物增多1年于2022年3月12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患儿因变应性结膜炎病史曾双眼点用奥洛他定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其母亲中度近视,否认其他眼病家族史。患儿右眼裸眼视力0.04,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后矫正视力-6.50 DS/-0.50 DC×5°=0.8;左眼裸眼视力0.04,矫正视力为-5.75 DS/-1.00 DC×180°=0.8。由于患儿曾用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且反复出现双眼结膜炎,在其监护人要求及眼底检查排除黄斑疾病后(图1),采用红光治疗仪(型号RS-200)行单纯低强度红光重复照射疗法(repeated low-level red-light,RLRL)。仪器为Ⅱ类设备B型,光源输出功率为(2.0±0.5)mW,瞳孔直径4.0 mm状态下进入瞳孔的光功率约为0.25 mW,照射参数为AC(220±22)V,(50±1)Hz;输入功率≤30 VA。患儿每天照射双眼2次,间隔至少4 h,每次3 min。RLRL治疗1个月双眼屈光度降低约-2.00 D,更换镜片;治疗3个月矫正视力为1.0,分别于治疗后1、3个月行眼底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图2,3)。治疗后5个月(2022年8月10日)患儿出现治疗后彩虹样后像,持续时间偶超8 min,未就诊并自行继续治疗。2022年8月30日患儿出现视力下降,咨询后建议停用RLRL并及时复诊。2022年9月3日患儿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诉右眼眼红、畏光伴咳嗽、流涕1周,不伴发热。眼科检查见双眼结膜充血,右眼中央角膜可见片状荧光素钠染色,双眼调节和放松不足。超广角眼底成像可见黄斑中心凹圆形病灶;OCT检查示双眼中心凹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欠连续,直径712 μm(图4)。屈光科与眼底病科会诊后诊断为双眼高度近视、右眼角膜炎、左眼结膜炎、双眼视网膜病变。以更昔洛韦医用凝胶、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2周;甲泼尼龙片晨服,8 mg/d,连续1周;球旁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 1次。患者随后在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视神经磁共振成像平扫+增强检查示双侧视神经未见异常,双眼视野明显异常;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检查示双眼1环振幅密度下降,中心反应峰消失;双眼视杆、视锥反应波振幅均轻度下降。嘱患者口服叶黄素1个月并停用RLRL。2个月后患者自觉视力逐渐恢复,2022年10月19日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复诊,双眼矫正视力恢复至0.8,OCT成像示双眼黄斑中心凹椭圆体带完整性和连续性均恢复(图5)。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和左旋多巴片250 mg/d口服,2022年12月21日(停用RLRL后4个月)检查角膜透明,视网膜结构完整,双眼视力未查(图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行三棱镜递减治疗的斜视度数≤25三棱镜度(PD)的17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14~60岁。三棱镜递减治疗法为首次给予患者压贴欠矫度数的三棱镜,随患者斜视度数的减小逐渐递减压贴的三棱镜度数。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时统计治疗效果。治愈标准为摘掉三棱镜、复视消失及眼位正位。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斜视度数、近立体视(Titmus立体视觉图)、Worth四灯试验、同视机融合功能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主要为配对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7例患者中15例为近视眼,2例为正视眼。治疗前戴屈光矫正镜看远的斜视度数为(15.76±5.24)PD,看近的斜视度数为(13.94±5.83)PD。治疗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达治愈标准;其余10例患者看远、看近斜视度数分别为(10.60±7.16)、(9.80±6.00)PD,与治疗前的看远、看近斜视度数(17.50±5.40)、(16.10±5.47)PD比较均明显减小( t=3.69,4.10;均 P<0.01)。17例患者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治疗前2例为立体盲、6例为周边立体视、3例为黄斑立体视、6例为中心凹立体视,经三棱镜递减治疗6个月3例为黄斑立体视、14例为中心凹立体视;Worth四灯试验结果,治疗前看远、看近时看到4个灯的患者分别为0、2例,治疗后分别为7、9例;治疗后Titmus立体视觉图( Z=-2.99)和Worth四灯试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同视机分开性融合和集合性融合范围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程、治疗前斜视度数、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屈光度数、年龄与治疗效果均无明显相关性(均 P>0.05)。7例治愈患者继续观察6~24个月(中位数11个月),均未发现内斜视及复视复发。 结论:三棱镜递减治疗法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治疗6个月时部分患者可摘掉三棱镜,眼位正位,复视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FS-LASIK与SMILE矫治散光的矢量分析及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矢量分析法比较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微透镜取出术(SMILE)矫治散光的精准性和稳定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0年1月—7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行FS-LASIK或SMILE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20例214眼,按照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FS-LASIK组58例105眼和SMILE组62例109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对术眼进行视力、屈光度、眼压及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各组散光矢量分析结果,包括目标散光矢量(TIA)、术后3个月手术引起的散光矢量(SIA)、误差幅度(ME)、误差角度绝对值(|AE|)、差异矢量绝对值(|DV|)、矫正指数(CI)和成功指数(IOS)。结果:术后3个月,FS-LASIK组术眼无散光11眼,占10.5%,顺规性散光23眼,占21.9%,逆规性散光和斜轴散光共71眼,占67.6%;SMILE组无散光35眼,占32.1%,顺规性散光58眼,占53.2%,逆规性散光和斜轴散光共16眼,占14.7%;2个组间术后不同散光轴向眼数占比差异有统计意义( χ2=48.20, P<0.05)。术后3个月SMILE组术眼SIA、|AE|、|DV|、CI和IOS均小于FS-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FS-LASIK组术眼ME为-0.20(-0.37,0.00)D,散光轻度过矫,SMILE组为0.20(0.00,0.25)D,散光轻度欠矫。FS-LASIK组术后不同时间点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MILE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等效球镜度(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其余散光矢量分析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FS-LASIK和SMILE对散光均有良好的矫治效果。FS-LASIK术后散光呈轻度过矫状态,而SMILE术后散光呈轻度欠矫状态。SMILE术后轴向误差更小,术后3个月内SE稳定性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体角膜基质透镜移植术矫正远视眼联合视功能训练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远视性屈光参差,往往伴视疲劳,度数较高眼易于形成弱视。为了避免屈光参差配镜后出现不适,往往会选择远视眼欠矫,使其长期处于调节紧张状态,屈光术后早期可出现假性近视。本例20岁女性患者采用自体角膜基质透镜移植矫正远视,术后经过规范的训练,在短期内左眼视功能改善,裸眼视力快速提高,双眼视功能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的并发症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IMLE)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长春爱尔眼科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近视768例(1 500眼)行SMILE矫正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症共21眼(1.40%),其中弥漫性板层角膜炎3眼(0.20%),角膜基质层间雾状浑浊4眼(0.27%),感染1眼(0.07%),欠矫3眼(0.20%),过矫3眼(0.20%),屈光回退2眼(0.13%),切口处上皮植入1眼(0.07%),角膜帽下异物2眼(0.13%),角膜板层层间微皱褶2眼(0.13%)。结论:SMILE并发症较少,手术安全性、稳定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眼ICL植入术后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23岁,2020年11月因"双眼视物模糊、眼胀、眼痛、眼眶痛(右眼重)8个月余"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自诉2017年4月因双眼高度近视在当地医院行双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术前当地眼科检查显示:验光结果为右眼0.04,-13.00/-3.25×150=0.6,左眼0.04,-9.50/-1.50×15=0.6。眼压为右眼13.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4.9 mmHg。右眼前房深度为3.20 mm,平均前房角度(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为34.3°;左眼前房深度为3.35 mm,平均ACA 34.3°。术后早期眼压正常,术后给予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每天4次,2周后停药。术后患者偶尔出现眼痛及头痛症状,未引起注意。2020年5月患者因"右眼视物不清2个月"到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眼科检查(病历本记录):右眼矫正视力0.12,左眼0.6;右眼眼压48 mmHg,左眼24 mmHg。诊断为:双眼青光眼,双眼ICL植入术后,双眼视神经萎缩。给予右眼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口服醋甲唑胺片500 mg,效果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MILE术后屈光状态偏差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屈光状态偏差的原因,为Nomogram值的个性化设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SMILE且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的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收集患者年龄、术前等效球镜度(SE)、术前平均角膜曲率(Km)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SE等数据。根据术前SE分为低度近视组(≥-3.00 D)、中度近视组(>-6.00~<-3.00 D)、高度近视组(≤-6.00 D);根据术前Km分为低曲率组(≤42 D)、中曲率组(>42~<45 D)、高曲率组(≥45 D)。手术前后SE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同一患者不同眼别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主视眼不同时间段各SE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术后1周SE与Km、Nomogram值、术前SE呈负相关( r=-0.115, P=0.029; r=-0.174, P=0.014; r=-0.170, P=0.016);术后1个月SE与Nomogram值、年龄、术前SE呈负相关( r=-0.225, P=0.002; r=-0.148, P=0.046; r=-0.203, P=0.006),术后3个月SE与Nomogram值( r=-0.338, P=0.002)、术前SE( r=-0.336, P=0.002)呈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示Km( B=-0.033, P=0.047)、术前SE( B=-0.037, P=0.017)是术后1周SE的影响因素;年龄( B=-0.013, P=0.022)、Nomogram值( B=-0.564, P=0.001)是术后1个月SE的影响因素;术前SE是术后3个月SE的影响因素( B=-0.070, P=0.001)。低、中、高度近视组间术后1周( H=6.007, P=0.05)、术后1个月( H=6.236, P=0.044)、术后3个月( H=6.051, P=0.004)的S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右眼别间术后1周( Z=-3.327, P=0.001)、术后1个月( Z=-3.130, P=0.002)的S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年龄越大及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屈光状态越趋向于近视,呈欠矫现象;年龄越小及低度近视患者术后屈光状态越趋向于远视,呈过矫现象。年龄、术前SE是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因素,在手术设计时应根据影响因素个体化设定Nomogram值以达最大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矫正状态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比较近视儿童青少年在不同矫正状态下的近视进展情况,为近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研究。于2021年9—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桓台县抽取4所小学和2所中学的在校学生共4 657例。对其中配戴框架眼镜者根据近视矫正状态分为近视足矫组和近视欠矫组,以睫状肌麻痹后等效球镜度(SE)变化量和眼轴长度(AL)增长量评估2组儿童青少年随访1年近视进展情况,SE变化量=基线SE-随访SE,AL增长量=随访AL-基线AL。通过PSM对2组儿童青少年的基线特征进行1∶1匹配,得到组间基线均衡的样本。经PSM后,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SE变化量和AL增长量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矫正状态对近视进展的影响。 结果::共纳入近视儿童青少年458例,年龄6~14(10.7±2.0)岁,男生48.9%(224/458)。PSM后,近视足矫组156例,近视欠矫组156例,2组的性别、年龄、基线SE和基线AL等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近视足矫组相比,近视欠矫组的SE变化量和AL增长量均较大( Z=-4.91, P<0.001; Z=-6.14, P<0.001)。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基线SE、基线AL、父母近视、室内近距离用眼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后,近视欠矫与SE变化量( β=0.29,95% CI:0.18~0.39, P<0.001)、AL增长量( β=0.17,95% CI:0.13~0.21, P<0.001)均呈正相关。 结论::近视欠矫可能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加快,应定期进行随访检查,及时对近视儿童青少年进行足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临床近视管理态度和策略全球趋势的报告(2022年更新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2015年和2019年的研究表明,眼科医生对近视的关注度很高,但对于年轻的近视患者多数还是选择验配单光眼镜。本研究旨在提供临床近视管理态度和策略全球趋势的最新信息。方法:通过专业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向眼科从业者发布一份涵盖13种语言的自助式互联网调查问卷。调查问题包括对近视患病率上升的认识、现有策略的知晓程度和采纳情况以及不采纳特定措施的原因。结果:在3 195名受访者中,医生对于临床儿童近视患病率增加的关注度在不同大洲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亚洲地区的关注度得分为9.0±1.5,显著高于其他大洲的7.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总体而言,从业者认为联合疗法是最有效的近视控制方法,其次是角膜塑形镜和药物。从业者认为效果最差的方法是单光远视力欠矫、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以及双光眼镜。从业者对于自己在近视控制方面的积极程度评分在各大洲之间存在差异,从南美洲的6.6±2.9到澳大拉西亚的7.9±1.2和亚洲的7.9±2.2。单光框架眼镜仍是进展性青少年近视患者的最常见选择(32.2%),但自2019年以来已有所减少,近视控制框架眼镜(15.2%)、近视控制角膜接触镜(8.7%)和联合疗法(4.0%)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结论:全球越来越多的眼科从业者正在进行近视控制的临床实践,但各大洲之间和大洲内部仍然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从业者的报告,采纳近视控制可提高患者忠诚度、增加执业收入并提高工作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角膜塑形术致黏质沙雷菌性角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14岁,因"左眼反复异物感,胀痛,视物模糊4 d,加重1 d"于2020年3月30日至重庆爱尔儿童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双眼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半年。眼部检查示:右眼裸眼视力(UCVA)0.2,左眼UCVA数指/30 cm;双眼指测眼压正常。右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示:结膜混合充血(+++),无水肿,角膜中央上皮片状缺损,大小约2 mm×2 mm,荧光素钠染色(+),周围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角膜后弹力层皱褶(++),内皮可见灰白色角膜后沉着物(+++),前房轴深正常,前房闪辉(++++),前房内见大量絮状漂浮物,下方积脓,液平高约1 mm,虹膜纹理欠清,瞳孔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迟钝,晶状体透明,眼底窥不清(患者欠配合) (见图1A—B)。患者手卫生检查示:双手指甲长,指甲内含大量污垢。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半年,期间仅在戴角膜塑形镜后的第1天到我院进行复查,此后半年患者均未遵医嘱返院复查。平素患者使用吸棒取戴角膜塑形镜,入院前1周,患者吸棒丢失,也未购买新的吸棒,而改用双手取戴。考虑诊断为:左眼细菌性角膜炎。入院后立即予以左眼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10 min滴用1次,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每10 min滴用1次,妥布霉素眼膏每晚1次,全身给予注射用克林霉素0.6 g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同时左眼角膜病灶刮片取材,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查。入院1 d后,裂隙灯显微镜眼部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上皮缺损较入院时变小,约1 mm×1 mm大,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前房闪辉(+++),前房积脓消失,其余眼部检查结果同入院时。青霉素皮试检查阴性,考虑抗感染治疗有效。治疗: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均减量为每1 h滴用1次,同时加用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点左眼每1 h滴用1次,以减轻角膜基质层炎症,妥布霉素眼膏每晚滴用1次。克林霉素注射液更改为头孢他啶注射液1 g静脉滴注,每8 h滴用1次/h。随后每日多次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入院2 d后,患者自诉左眼疼痛感逐渐减轻,裂隙灯显微镜眼部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上皮片状缺损减小为0.5 mm×0.5 mm,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角膜后弹力层皱褶消失,内皮角膜后沉着物消失,前房闪辉(+++)。遂将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减量为每日4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减量为每2 h滴用1次,其余用药不变。入院4 d后,患者自述左眼视物较前清晰,无明显疼痛感,右眼UCVA0.2,左眼0.02。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上皮完整,中央角膜上皮粗糙,范围约4 mm×4 mm,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前房闪辉(+) (见图1C—D)。细菌培养结果示:粘质沙雷菌、G-杆菌。药物敏感试验示:对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及左氧氟沙星等药物均敏感。治疗: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减量为每日4次,其余用药不变。入院1周后,患者诉左眼无明显不适。眼科检查示:左眼UCVA0.06,眼压18 mmHg(1 mmHg=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上皮完整,荧光素钠染色可见散在点状着染,角膜基质水肿(+),后弹力层皱褶及前房闪辉均消失(见图1E—F),予以出院。出院后继续予以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每日4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每日4次,妥布霉素眼膏每晚1次治疗。出院后1周患者于门诊复查,左眼矫正视力恢复至1.0,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瞳孔区偏下方可见一直径约1 mm类圆形云翳,其余角膜透明,基质无水肿,前房清亮。左眼角膜溃疡治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