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旋紫草素基于调节NF-κB途径和NLRP3炎性体轴减轻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胰腺组织损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左旋紫草素对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胰腺组织损伤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左旋紫草素低剂量组和左旋紫草素高剂量组4组,每组12只.采用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酸钠溶液构建急性胰腺炎模型,左旋紫草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造模前1 h及造模后分别腹腔注射左旋紫草素(10、20 mg/kg),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采用HE染色观察胰腺及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炎性体轴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胰腺及心肌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NF-κB、NLRP3蛋白阳性率及相关蛋白NF-κB p65、p-p56、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ASC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IκBα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血清IL-1β、TNF-α、CK-MB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左旋紫草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的胰腺及心肌组织损伤程度减轻,NF-κB、NLRP3蛋白阳性率及相关蛋白NF-κB p65、p-p56、NLRP3、Caspase-1、ASC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κBα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IL-1β、TNF-α、CK-MB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左旋紫草素高剂量组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结论 左旋紫草素能够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炎性体轴减轻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胰腺组织损伤,为左旋紫草素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输血在心脏手术中难以避免且已被证实对患者总体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但患者血液管理(PBM)作为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方案,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血制品暴露,改善患者预后。文章综述了心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PBM的研究进展,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不同阶段,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术前阶段重点关注高危出血风险患者的评估以及贫血管理;术中PBM策略的优化涵盖了微创技术、逆行自体血预充、自体血回输、凝血因子浓缩物、抗纤溶剂及粘弹性凝血试验的应用;术后则采取限制性输血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蒂顺行推进皮瓣、逆行旋转皮瓣等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股前外侧皮瓣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支皮瓣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股前外侧皮瓣供区修复后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皮瓣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皮瓣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股前外侧皮瓣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采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一期修复12例,二期修复4例。手掌背侧7例,虎口部7例,手指背侧2例。缺损面积为4.0 cm×3.0 cm~9.5 cm×6.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均存活,其中15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拆除缝线积极处理,经加强换药最终存活。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着,供受区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便,可修复手部远端创面,同时降低骨间后神经损伤的手术风险,减少供区损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临床上十分常见且异常凶险的心血管疾病。由于腔内治疗具有安全性更高以及手术创伤较小等优势,目前主要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逆行性A型夹层是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并造成相当死亡率的严重腔内治疗并发症。本文从TEVAR后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的分型、形成机制、危险因素、管理和治疗等方面的特点作一综述,以期在临床实践中对该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采用显微修薄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四肢、腘窝等创面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设计供区皮瓣,按照设计线逆行切取皮瓣,确认血运良好后显微镜下修薄皮瓣,血管蒂周围采用"虫蚀"技术掏剪脂肪颗粒,转移至受区,完成血管吻合,放置引流管。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通过门诊、上门、微信等方式定期随访,记录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对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皮瓣形态、皮瓣感觉、皮瓣温度及供区瘢痕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优(2分)、良(1分)、可(0分)、差(-1分)4个等级,总分5~10分为满意,0~4分为一般,-1~-5分为不满意。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6~65岁,平均45.9岁;上肢软组织缺损2例,手脱套伤2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腘窝软组织缺损1例;创面面积为3.0 cm×4.5 cm~13.0 cm×30.0 cm;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例,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胸脐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切取皮瓣面积为3.5 cm×5.0 cm~9.5 cm×30.0 cm。术后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术后1 d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接血管后成活,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随访7~18个月,平均12.1个月,皮瓣成活良好,无色素沉着、外观臃肿,无患者要求行二期修薄治疗。皮瓣感觉恢复轻触觉1例,恢复保护性感觉9例,仅恢复深触觉6例;随访中未见后期皮瓣明显增厚,1例患者出现皮瓣磨损。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外观及功能无明显异常。疗效满意度评价显示,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评分6~9分,平均7.8分。结论:显微修薄穿支皮瓣技术为美观且功能要求高的区域修复提供了一次性手术解决方案,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2月—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14例下肢闭合性外伤后患者,其中男143例、女71例,年龄16~65岁。患者均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因术后切口感染形成髌骨骨折术后创面42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30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72 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45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 25例,其中浅表感染31例、深部感染183例。根据术后切口处创面评估情况,进行换药治疗和/或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4 cm×3 cm~11 cm×5 cm)、内固定物处理。针对彻底清创后的创面进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再根据切口及其周围皮肤组织情况、感染情况、缝合张力、内固定物或骨或跟腱组织外露情况,选择直接缝合+VSD治疗或者移植组织瓣修复。以创面部位及损伤情况为依据,组织瓣类型可选择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腓肠肌肌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骨短肌肌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断层皮片修复。统计内固定物取出情况、创面修复方式、采用组织瓣类型及大小、组织瓣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感染是否复发、供受区外观及下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髌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内固定物全部去除,其中36例创面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创面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8例、部分取出6例、完全取出6例,创面直接缝合8例、移植腓肠肌肌皮瓣21例、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0例、完全取出62例,创面直接缝合10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2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取出32例、完全保留13例,创面换药愈合5例、直接缝合5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3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肌瓣12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部分取出5 例、完全保留 17例、完全取出3 例,创面直接缝合4例、移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8例、移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3例。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5 cm×3 cm~18 cm×8 cm,肌瓣面积为13.0 cm×1.5 cm~15.0 cm×2.5 cm。直接缝合创面都愈合;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出现回流障碍,经换药治疗顺利愈合,其余组织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随访5个月~5年,感染无复发;供瓣区直接缝合处遗留线性瘢痕,植皮处外观良好。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及2例Pilon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其余患者关节活动正常;跟腱断裂及跟骨骨折患者正常下地活动。跟骨骨折后创面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后臃肿且影响穿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移植腓肠肌肌皮瓣后臃肿,其余皮瓣修复处外观良好。结论:对于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应根据感染情况和创面部位进行分类治疗,通过换药治疗、彻底清创、合理处置内固定物、应用VSD后直接缝合以及组织瓣覆盖等处理,既保证感染得到控制、创面封闭,又最大限度恢复下肢功能,使得患者最大化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肾脓肿2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肾脓肿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治疗和随访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武汉儿童医院肾内科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诊断为肾脓肿的患儿24例。收集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和随访数据。分类变量的数据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连续变量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入组患儿中男女各12例,年龄17.96(8.26,49.56)个月。起病症状以发热和纳差/呕吐常见。实验室检查以炎症急性期指标升高为主;13例(54.2%)患儿尿白细胞阴性;病原学阳性率低,血培养阳性者1例,为粪肠球菌;尿培养阳性者4例,其中粪肠球菌2例,屎肠球菌1例,黄曲霉菌1例。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提示肾脓肿者15例,提示肾脓肿可疑者9例(其中7例经超声增强检查明确,2例经肾脏CT+增强明确);15例患儿行肾静态显像,均提示肾脏皮质功能受损;14例患儿行逆行尿路造影,9例(64.3%)阳性。21例患儿内科保守治疗成功。肾脓肿3 cm以内的患儿抗生素总疗程2~3周,3 cm以上者为3~4周,3例患儿行外科干预,其中经皮引流2例,1例行患肾及输尿管切除术。肾脓肿≤2 cm者影像学恢复时间为10(7,15) d,2~4 cm者为21(15,30) d。共22例患儿规律门诊随访(1~6个月),均未见脓肿复发。结论:肾脓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均无特异性,肾脏超声是肾脓肿最简单经济的诊断方式。建议肾脓肿患儿完善逆行尿路造影及肾静态显像评估有无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脏瘢痕形成。4 cm以内的肾脓肿可首选内科保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同指指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同指带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的指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16例(16指)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2~58岁,平均37岁。挤压伤6例,绞伤6例,电锯伤及切割伤4例。拇指单纯掌侧软组织缺损7例,掌侧合并侧方软组织缺损6例,指背缺损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0~7.0 h,平均4.0 h。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3.3 cm×1.8 cm~6.0 cm×2.8 cm。采用大小为3.6 cm×2.1 cm~7.0 cm×3.2 cm的同指指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同时将皮瓣携带的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与创面内的指固有神经残端吻合。供区12例直接拉拢缝合,4例残留小面积创面行全厚游离皮片植皮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观察末次随访时皮瓣血运、外观、质地及静态两点辨别觉,对比伤指与健侧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总活动度(TAM)及虎口角。结果:术后1例皮瓣表面出现水泡,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经换药后皮瓣成活。其余15例皮瓣顺利成活。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与周围组织相近,耐磨、耐寒冷。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8~13 mm。伤指TAM为138°±3.9°、健侧为140°±3.4°,伤侧虎口角度为95°±10.3°、健侧为96°±9.2°,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861、1.732, P值均>0.05)。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 结论:同指背侧带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的指背动脉穿支皮瓣可逆行修复拇指多个部位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疗效满意,供区损伤小,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逆行穿支皮瓣接力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讨论逆行穿支皮瓣接力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及指背供区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20年3月至2022年8月我们收治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7例7指,应用指动脉皮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缺损创面,皮瓣供区以掌背动脉指蹼穿支为蒂的接力皮瓣修复,切取皮瓣面积为1.5 cm×2.0 cm~2.0 cm×3.0 cm。皮瓣切取后通过皮下隧道或明道转移覆盖受区,掌背部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7例7指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3~13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外观、弹性好,肤色质地与健侧无明显差异,外观无臃肿,伤指活动功能满意,无肌腱粘连和关节僵硬。皮瓣两点分辨觉达7~10 mm,平均8 mm。手功能按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定:优6例,良1例。患者对伤指的外形和功能满意。结论:采用指动脉皮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缺损创面,皮瓣供区以掌背动脉指蹼穿支为蒂的接力皮瓣修复,操作简单,不牺牲主干血管,兼顾耐用性和美观,供区可直接缝合,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