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动脉体瘤无血手术切除技术探讨(附1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实现无血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左侧7例,右侧5例)。肿瘤体积最小为4.2 cm×3.0 cm×3.0 cm,最大为8.0 cm×6.5 cm×4.0 cm。12例患者中,肿瘤血供来源于颈外动脉及其分支9例,来源于颈动脉和颈内动脉2例,来源于椎动脉1例。其中,影像学Shamblin分级为Ⅱ级者7例,Ⅲ级5例。1例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椎动脉的肌椎动脉)栓塞术。12例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后复查头颅CT、MRI观察有无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有无闭塞、狭窄。出院后门诊随访行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有无肿瘤复发、血管狭窄及卒中事件发生等。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手术时间为(95±25)min(60~180 min)。1例Shamblin Ⅲ级患者术中出现两处颈动脉破裂,采用缝合止血,出血量为150 ml;其余11例术中出血量为(30±12)ml(20~50 ml)。术中均无输血。12例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均为副神经节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1例,1例复查CTA可见颈动脉缝合处管腔轻度狭窄,无脑梗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8±8)个月(6~36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脑梗死等,未出现死亡病例。1例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6个月时伸舌偏斜、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阻断颈动脉体瘤主要血供后,沿动脉外膜-瘤体包膜界面锐性分离,在干净无血的术野内操作,保护好周围脑神经,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可以实现安全、无血地切除颈动脉体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冷冻减脂术罕见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冷冻减脂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减脂技术,由于其具有有效性、方便性、安全性的特点,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冷冻减脂技术原理是脂肪细胞在低温暴露后发生选择性细胞坏死,利用特殊传感器对局部皮肤进行选择性冷却,从而达到减脂塑形目的。该文综述了冷冻减脂技术常见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常见并发症是治疗部位出现红斑、紫癜、瘀斑、水肿、轻度不适(疼痛、压痛)、刺痛、感觉迟钝(麻木)等,亦有文献报道了一些罕见但较严重的并发症,现对这些并发症进行分类、总结,分别是皮肤不良事件、神经损伤、异常脂肪增生,探讨发病原因及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光眼模型中线粒体自噬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丢失及其轴突损害是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其具体的损伤通路。线粒体自噬是一种选择性清除受损和功能障碍线粒体的过程,在维持细胞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最新的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参与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笔者总结了各类实验性青光眼模型中线粒体自噬的相关研究,发现线粒体自噬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因此,线粒体自噬有望成为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上肢最严重的伤残之一,神经移位术是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健侧颈 7神经根因其解剖及功能特点成为常用的供体神经,并通过患侧尺神经桥接至受体神经,移位术后有一定疗效。近年来,有关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健侧颈 7神经根经椎前通路移位、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联合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等。本文将围绕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展开,对其解剖基础、术式、疗效及探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三柱理论的选择性柱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畸形愈合的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采用基于三柱理论的选择性柱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畸形愈合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行选择性柱融合术治疗的28例Lisfranc损伤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18例,女10例;年龄平均37.2岁(18~65岁);左侧12例,右侧16例;根据Myerson三柱分型理论分型:内侧柱损伤(A型)1例,中间柱损伤(B型)4例,内侧柱合并中间柱损伤7例,三柱损伤16例。内侧柱融合7例,中间柱融合4例,内侧柱+中间柱融合17例。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改善情况,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平均为35.6个月(18~60个月)。AOFAS的中足评分由术前(43.1±4.1)分(32~62分)升至末次随访时(84.1±7.4)分(78~94分),VAS评分由术前(5.7±1.3)分(6~9分)降至末次随访时(2.0±0.9)分(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28例患者伤口均愈合,其中3例患者术后伤口渗出,经换药后获得延迟愈合。无患者出现腓深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5例患者于融合术后1年左右取出内固定。 结论:基于三柱理论的选择性柱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畸形愈合,可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Ⅱ型右位主动脉弓合并Kommerell憩室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Ⅱ型右位主动脉弓(right-sided aortic arch,RAA)合并Kommerell憩室(Kommerell’s diverticulum,KD)的外科治疗经验及效果。方法:2010年5月至2020年8月,共13例Ⅱ型RAA合并KD患者在我中心接受外科手术。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50.46±10.31)岁。所有患者均合并KD动脉瘤及迷走左锁骨下动脉(aberrant left subclavian artery,ALSA),其中同时合并B型夹层1例、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2例及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2例。8例(61.5%)经胸骨正中切口、中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下行直视支架象鼻手术,术中均重建ALSA。5例(38.5%)经右后外侧切口行远端主动脉弓及胸降主动脉置换术,其中术中行ALSA重建及ALSA缝扎各1例,术前行ALSA栓塞3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喉返神经损伤2例。院内死亡1例(7.69%)。术后随访(5.28±3.84)年,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1例行直视支架象鼻手术患者术后随访发现近端吻合口漏持续存在,但无主动脉扩张及食管气管压迫。其余患者无主动脉事件、肢体缺血及食管气管压迫表现。结论:外科治疗Ⅱ型RAA合并KD可获得满意的早中期效果。术前应根据主动脉病变解剖及是否合并动脉瘤压迫症状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第5腰椎水平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第5腰椎节段水平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影响,为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多节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意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收治的40例行第5腰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脑瘫患儿临床资料,依据术中是否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分为未监测组(13例)和监测组(27例)。比较两组患儿第5腰椎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术前肌张力和术后肌张力改善情况。结果:未监测组左侧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为(57±11)%,监测组左侧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为(4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未监测组右侧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为(53±2)%,监测组右侧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为(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监测组和未监测组术前经表面肌电图测得的肌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手术后双侧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的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脑瘫这类中枢神经损伤引起肢体肌张力增高的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可有效改善症状,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减少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同时不影响肌张力的改善,因而可望减少术后并发症和不必要的神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汇聚型肘关节脱位的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急性汇聚型肘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共收治的8例急性汇聚型肘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15~51岁,平均30.9岁;左侧5例,右侧3例。合并伤:桡骨头骨折6例,桡骨远端骨折2例,冠状突骨折1例,肱骨内上髁骨折1例,腕舟骨骨折1例,下尺桡脱位1例。所有患者均闭合复位失败后采取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发现阻挡桡骨头复位的因素均为肱肌腱纵向撕裂,桡骨头从前方进入肱肌腱撕裂口而发生绞锁。末次随访时记录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估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2~12个月(平均6.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屈伸活动度平均101.9°(65°~150°)、旋转活动度平均132.5°(75°~170°)。8例患者均无明显疼痛及关节不稳定,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平均96.3分(90~100分)。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受限,其中1例行肘关节松解术。1例因尺神经损伤行尺神经松解前移术。结论:闭合复位失败的汇聚型肘关节脱位应及时行手术治疗,其疗效相对可靠。因为该损伤严重程度及合并损伤个体差异大,治疗方法也应个体化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在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paired immunoglobulin like receptor B, PirB)调节突触可塑性作用被认为是造成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过表达的PirB通过增加神经元的凋亡来抑制神经元的存活。文章探讨了PirB抑制中枢神经损伤后轴突生长的机制,分析了PirB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创伤性脑损伤和脑卒中等认知功能相关性疾病中发挥的重要致病作用,阐述了通过选择性阻断PirB功能,干预PirB相关通路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髓PPAR-γ在保护素D1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 (PPAR-γ)在保护素D1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6~8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神经病理性痛+保护素D1组(NP+PD组)和神经病理性痛+保护素D1+GW9662组(NP+PD+GW组)。采用选择性神经损伤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NP+PD组和NP+PD+GW组于造模前30 min时开始鞘内注射保护素D1 900 ng (用二甲基亚砜稀释至20 μl),1次/d,连续8 d;NP+PD+GW组于造模前45 min时开始鞘内注射PPAR-γ拮抗剂GW9662 200 ng (用二甲基亚砜稀释至20 μl),1次/d,连续8 d;Sham组鞘内注射等容量二甲基亚砜。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后1、3、5、7、10、14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PWT)。于造模后14 d时,每组处死6只大鼠,取脊髓腰膨大,采用Weston blot法测定PPAR-γ、TNF-α和IL-6的表达。于造模后14 d时,每组处死6只大鼠,取L 4,5脊髓节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PPAR-γ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或血清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的共表达情况。 结果:与Sham比较,其余3组造模后各时点PWT降低,脊髓PPAR-γ表达下调,TNF-α和IL-6表达上调( P<0.05)。与NP组比较,NP+PD组造模后7~14 d时PWT升高,脊髓PPAR-γ表达上调,TNF-α和IL-6表达下调( P<0.05),NP+PD+GW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NP+PD组比较,NP+PD+GW组造模后7~14 d时PWT降低,脊髓PPAR-γ表达下调,TNF-α和IL-6表达上调( P<0.05)。脊髓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PAR-γ与NeuN、GFAP均存在共表达。 结论:保护素D1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与促进脊髓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PPAR-γ活化,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