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研究的选题设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临床研究选题设计的根基是要选择有价值的临床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患者更多获益。选题的核心是创新。本文结合临床研究实例,阐明如何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出不同层次的创新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合适的研究设计实现创新性选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进一步提高临床/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方法: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论文创新、写作规范等方面,对某高校2016至2018年临床/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的1 122份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61.0%(614/1 006)临床/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为应用型研究,30.0%(302/1 006)为非立项研究;83.9%(941/1 122)的博士专业学位论文总评为良好及优秀,评价较差的前3项分别是:论文创新3.3%(37/1 122)、论文内容2.2%(25/1 122)、写作规范0.9%(10/1 122)。结论:学校及导师应明确临床/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加强其科研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的训练,在注重临床实践训练的同时不能降低其学术性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综述质量问题调查及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医学硕士研究生撰写的综述质量问题,为提升该群体撰写的医学综述的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至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在读医学硕士研究生撰写的141篇医学综述,从综述选题、写作表达维度评估撰写质量。综述选题采用自行设计的选题创新性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选题问卷”)收集外审专家的评价;写作表达依据相关文献提示的综述评价标准,考查综述的提纲、参考文献时效性、分析评价及文本质量问题。采用EPIDATA 3.2录入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选题问卷135份(96%,135/141),结果提示70%(94/135)的综述选题缺乏新意。写作表达调查结果提示,95%(128/135)的综述参考文献陈旧,68%(92/135)的综述提纲缺乏重点、层次或逻辑,占比均分别高于分析及评价(59%,80/135)和文本质量问题(61%,83/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医学硕士研究生撰写的医学综述存在选题创新性不足、提纲总体质量偏低等问题,学校及导师首先应加强与综述选题相关的创新思维指导方面的教学,同时也应重视科研分析、科研逻辑等科研写作表达的相关培训,从而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相应的科研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学位论文盲审结果探讨八年制科研潜质培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三年制博士和八年制博士的盲审结果,探讨八年制教育的改进措施。方法:采用资料分析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20年送审的47名八年制博士和88名三年制博士的学位论文作为研究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比较学位论文各项评价意见,Spearman检验分析总体评价与答辩意见、分项评价意见的相关性。结果:两类博士在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论文规范性及总体评价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选题与综述( χ2=5.70, P=0.017)、创新性及论文价值( χ2=9.10, P=0.003)方面八年制博士弱于三年制博士。论文规范性与两类博士如期参与答辩的相关性最强(八年制 r s=0.53, P<0.001;三年制 r s=0.45, P<0.001)。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与八年制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评价密切相关( r s=0.74, P<0.001)。 结论:八年制博士在学术素养和学术态度方面和三年制博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议明确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和细化符合八年制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加强科研兴趣和学术信念方面的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构建医学领域科学未知库:支持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选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科学未知作为重大科学挑战的显性表征,孕育着颠覆性、非共识、高风险性的科学问题。对科学未知识别方法的开发、工具平台的建立能够为问题导向下基础研究选题提供数据支撑,是需求和问题导向下科技创新体系管理机制的必然需求与必要探索。方法:目前,医学领域已构建大量的知识库(Knowledge-base),但仍缺乏对未知库(Unknown-base)的关注。本文通过回溯相关文献并梳理已有研究,尝试结合科学大数据研究的方法范式与文本挖掘技术思路,从概念、识别方法与未知库构建视角提供解读与启示。结果:系统性辨析了科学未知的概念内涵,从认知状态与逻辑规则视角提出了科学未知的识别方法,并从属性、关系与疾病维度探讨了科学未知的分类框架与实现路径,为医学未知库的构建提供了初步思路。结论:医学科学未知的相关研究是涉及情报科学、数据科学、医学信息学与科技管理领域的交叉方向,本文尝试性阐述了科学未知的研究意义及应用场景,以期为领域内学者开展该相关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I培养模式在高校生命科学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生命科学交叉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依旧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提出的4I培养模式包括交叉课程的设置、交叉课题的融合选题、交叉研究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和最终的创新考核四个关键环节。基于4I模式,系统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布局,将提升高等院校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时代”背景下医学人文素养贯穿医学生全过程培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新医科”为背景构建以“育人为驱动力—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全过程育人路径,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齐齐哈尔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大一至大五)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分析等方法构建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模型和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对临床医学本科生采取随机抽样进行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探讨构建全过程育人的路径。结果:实证调研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情况的医学生人文态度评分均值为(3.47±0.75)分。从性别上来看,男生人文认知、态度、行为评分为2.81分、3.68分和3.22分,全部高于女生的2.52分、3.22分和2.95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从大一到大五年级数据显示:人文认知、态度、行为评分均呈现出年级升高而递增的趋势,运用“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P)”模型发现医学生对人文素养认知率较为理想,不同年级医学生知晓率不同,并利用交叉分析去研究学校对医学生开展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教育效果与多选题的交叉关系,呈现出显著性。 结论: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有待提高,培育医学人文素养需贯穿大一至大五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做好健康管理研究选题 夯实健康管理循证基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健康管理以健康体检为基础、健康评估为手段、实施健康干预以实现健康促进的目的。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医疗服务应该以循证医学知识为基础,确保所提供医疗服务是有效、安全且以人为本;做到及时、公平、完整高效,健康管理也不应例外。但我国健康管理循证基础不足,亟需提高健康管理相关研究水平,而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重要性、可行性且符合伦理的研究问题是关键。作者建议从如何提高健康管理相关医疗服务质量、认真分析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围绕健康管理与卫生经济学评价需求、关注创新技术等方面提出研究问题,以及掌握研究方法有助于拓展选题思路的观点。并阐述了如何遵循“人群(Population)-干预(Intervention)-对照(Comparison)-结局(Outcomes)”的PICO原则进一步凝练好的研究问题。同时强调对健康管理专业的热爱、勤于思考、擅于追踪文献又熟悉研究方法学的基本原则,就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提出好的研究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型公立医院全日制博士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大型公立医院全日制博士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提出对策建议。方法:对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122名博士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分析结果完成现况研究。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学位类型、专业类别、学科级别、毕业院校类型及工作岗位类型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科研选题能力评分、课题设计能力评分、数据分析能力评分、数据解读能力评分、近5年课题立项、课题级别、近5年发表SCI期刊论文数量、SCI期刊论文累计影响因子及年均参加学术活动次数等指标差异显著( P<0.05)。 结论:医院可通过设立专项培育计划、组建交叉学科团队、优化科研管理服务、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及改善福利待遇保障等途径提升全日制博士科技创新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PCR虚拟仿真实验设计与开发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的可视化技术的涌现,知识的表征方式和学习方式在不断丰富和革新.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实现真实场景与虚拟世界的结合和交互,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PCR虚拟仿真实验,可以将PCR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学习融入课堂,实现微观生命过程的三维可视化和交互化,支持学生对PCR技术发展历程的自主探究,实现技术创新本质的深度理解和构建.探究式虚拟仿真实验开发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选题论证;2)团队组建;3)脚本撰写;4)原型开发;5)测试反馈;6)迭代优化.探究性虚拟仿真学习任务的设计需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和21世纪技能的发展、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设置连贯的阶梯性学习任务、提供即时反馈交互、支持学生主动探究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