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高血压报告》(2023年)概要及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了首个《全球高血压报告—与无声杀手的赛跑》,报告涵盖了全球高血压的流行情况和管理方法,分析了高血压导致的死亡及疾病负担,探讨了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评价了降压治疗的成本效益,并介绍了多国高血压管理的成功案例,尤其是HEARTS高血压防控计划的全球推广情况.高血压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严重危害健康.过去30多年间,全球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或服用降压药物)患者的数量翻了一倍,从1990年的6.5亿增长至2019年的13亿,在30~79岁的全球高血压患者中,大约54%诊断为高血压,其中42%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而仅有21%得到控制.2019年,全球范围内超过一半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可归因于收缩压升高,如果全球范围内将高血压控制率提高到50%,从2023年至2050年间可以避免7 600万人死亡.人群水平的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盐和低钾摄入、饮酒、缺乏运动、空气污染等.WHO支持通过减少膳食钠摄入,增加钾摄入、限制饮酒、戒烟、增加运动和改善空气污染等方式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治疗方面,WHO指南建议对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的个体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对于特定人群,收缩压在130~139 mmHg之间时也建议开始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同时推荐使用单片复方制剂进行联合治疗,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持久性.我国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和管理情况同样令人关注.高血压是我国人群中重要的死亡和疾病负担因素,通过学习和借鉴全球高血压管理的成功经验,可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预防、控制和监测工作,特别是推动HEARTS技术包在我国的应用,以提升高血压管理效果.该报告旨在提醒人们重点关注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高血压这一公共卫生挑战,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和成功案例明确了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性,并为各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实现2025年将未控制高血压比例较2010年相对下降25%的全球目标而共同努力.本文结合中国高血压病的流行趋势与管理情况对该报告进行简要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务从业人员视角下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优势效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中医药参与优势的调查,探索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优化建议.方法:检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对北京市2 995名从事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中医药优势和参与现状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 982份,北京市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从业人员对中医药参与关注度和认可度较高,其普遍认为中医药在疫病防治、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0~6岁儿童和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但整体上,重视程度、人才配置、基础建设、公众认知和资源均衡等多方面存在不足.结论:为发挥中医药优势作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以从优化中医药参与疫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儿童、老年人健康管理等相关机制来扩大中医药参与的优势效用,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加强中医药人才培育和管理、重视中医药基层与均衡配置资源等方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真菌感染管理政策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呈现上升趋势,真菌耐药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全球关注。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第1份真菌病原体清单,鼓励各国提高其真菌学诊断能力,管理真菌感染并进行监测。我国作为全球最早发布和实施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始终高度重视包括真菌在内的微生物耐药控制问题和抗菌药物管理,在完善真菌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升真菌病诊疗能力和诊疗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真菌感染及耐药监测和评估体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未来,我国在新一轮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的指引下,将进一步提高真菌病诊疗水平,减少真菌病的发生及真菌耐药性的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质量评价与管理指南(2022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构成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潜在风险。质量评价与管理是VTE防治中的重要环节,是推动VTE防治形成长效机制的关键,也是促进临床医务人员规范合理地进行动态评估与落实防治措施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评价VTE防治质量的指标。基于此,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会,在回顾国内外已发布指南、政策和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和多学科专家研讨,以“重要性、特异性、代表性、敏感性、可获得性”为标准,制定了评估质量、预防质量、结局质量三大类核心指标,明确了各项质量指标的名称、定义、计算公式、意义、数据来源、评价方法、相关解释和推荐意见,以期强化临床医务人员对VTE风险、出血风险动态评估以及规范化预防和治疗的关注与执行,缩小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间的差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湖北省荆州市1996-2021年HIV/AIDS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荆州市HIV/AIDS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取现住址为荆州市、确诊时年龄≥15岁、确诊时间为1996-2021年的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乘积极限法绘制死亡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识别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HIV/AIDS共3 304例,随访16 091.5人年,死亡893例,病死率为5.5/100人年。HIV/AIDS确诊后1、5和10年的累积死亡概率分别为15.4%、25.0%和34.6%,参加抗病毒治疗者1、5和10年的累积死亡概率为6.9%、14.4%和23.7%,未参加抗病毒治疗者1、5和10年的累积死亡概率为68.0%、90.1%和98.7%。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未参加抗病毒治疗者的死亡风险高于参加抗病毒治疗者(a HR=9.85,95% CI:8.19~11.85);参加抗病毒治疗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a HR=1.64,95% CI:1.29~2.08)、确诊时年龄≥60岁(a HR=3.52,95% CI:2.38~5.20)、注射吸毒/其他途径感染(a HR=2.38,95% CI:1.30~4.34)、医疗机构发现(a HR=1.53,95% CI:1.11~2.11)和首次CD4 +T淋巴细胞(CD4)计数<50个/μl(a HR=2.58,95% CI:1.87~3.58),死亡的保护因素是较高文化程度(高中/中专:a HR=0.64,95% CI:0.46~0.90;大专及以上:a HR=0.42,95% CI:0.24~0.73)。未参加抗病毒治疗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确诊时年龄较大(30~岁:a HR=2.32,95% CI:1.40~3.84;45~岁:a HR=2.61:95% CI:1.59~4.27;≥60岁:a HR=3.31,95% CI:2.01~5.47)、首次CD4计数较低(<50个/μl:a HR=10.47,95% CI:6.47~16.56;50~199个/μl:a HR=2.31,95% CI:1.08~4.94;200~349个/μl:a HR=2.35,95% CI:1.46~3.79)。 结论:1996-2021年荆州市HIV/AIDS病死率较高,首次CD4计数、抗病毒治疗和确诊时年龄是影响HIV/AIDS死亡的主要因素,应进一步坚持扩大检测和“发现即治疗”政策,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和HIV/AIDS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衢州市孕产妇获取新生儿保健信息行为偏好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衢州市孕产妇获取新生儿保健信息行为偏好,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在衢州市中医医院进行分娩的226名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孕产妇获取新生儿保健信息行为偏好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回访形式对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26份,回收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为95.13%。结果:215名孕产妇认为获取常见疾病(尿布疹、脓疱疮等)防治、生理现象(黄疸、溢乳等)区分及护理、早教形式及内容、心理行为建设及早产儿健康监测方面的信息较困难。215名孕产妇偏好从微信公众平台/APP、宣传手册/宣传栏、网络教学及专家咨询途径获取新生儿保健信息。结论:孕产妇对新生儿保健信息的需求多样化,且偏好的获取途径较多,临床中应拓宽专业化信息获取途径,为孕产妇提供科学而准确的新生儿保健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浙江省2011—2018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不同人群HIV抗体检测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2011—2018年浙江省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求询者HIV筛查阳性率和筛查阳性病例分类构成比趋势,为优化艾滋病防治策略和完成"90-90-90"防治目标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析2011—2018年浙江省各VCT门诊数据,分析不同类型人群HIV抗体筛查阳性率和筛查阳性病例分类构成比情况,采用SAS 9.2软件,应用cochran-armitage trend方法进行趋势分析。结果:2011—2018年共完成检测775 324人次,发现筛查阳性8 573人次,总体HIV筛查阳性率1.11%。HIV筛查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从2011年的0.67%上升到2015年的1.30%,再到2018年的1.42%。配偶/固定性伴阳性、男男性行为的筛查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商业异性性行为和非商业非固定异性性行为的筛查阳性率呈上升趋势。筛查阳性病例分类构成比中,注射吸毒史、配偶/固定性伴阳性、医疗相关问题和其他类型呈下降趋势,非商业非固定异性性行为和男男性行为呈上升趋势。结论:自愿咨询检测服务作为检测发现工作的主要措施之一,需要及时分析目标人群性行为的变化特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政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暴发疫情。每年季节性流感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2023年2月中旬至4月底,我国呈现一波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的流感流行季,强度略高于新冠疫情前的自然流行年份,今冬明春可能会面临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挤兑。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其中IIV3和IIV4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LAIV3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居民自愿接种。自2018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每年流感流行季之前均更新并印发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年9月以来,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新的流感疫苗在我国上市,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使用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22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2023-2024年度国内上市使用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更新了2023-2024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18岁人群可在一次接受免疫服务时,在两侧肢体分别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18岁人群,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接种间隔>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或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结合流感疫情形势和多病共防的防控策略,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①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②≥60岁的老年人;③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④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⑤孕妇;⑥6~59月龄儿童;⑦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⑧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对于接种灭活流感疫苗,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2-2023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年人仅需接种1剂次。对于接种减毒活流感疫苗,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早开展接种工作,尽量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接种。同一流行季,已按照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无需再次接种。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接种单位等从事流感防治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闭环管理模式下院外急救转运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感染者的研究,探讨闭环管理模式下急救转运的特点及对于我国疫情防控影响,为新冠肺炎防治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文按照《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其他利益相关方医疗防疫手册》要求,对北京急救中心2022年1月4日至3月13日转送的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闭环管理的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的人员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国籍、人员类别等。结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涉奥人员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及复检病例342人次,其中无症状患者为313人次,有症状患者为29人次;运动员64人次,院外急救人员"零感染"。结论:通过院外急救机构对新冠肺炎的科学防控,严格执行的闭环管理政策,合理高效的院外转运流程,筑牢疫情防控之墙,保障冬奥会和社会面安全平稳运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广州市2010至2020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广州市2010至2020年职业病发病特点,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1月,选择"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中用人单位在广州市的职业病发病数据为数据来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0至2020年广州市职业病发病病种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010至2020年广州市共报告新诊断职业病9大类38种1 341例,职业性尘肺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和职业性化学中毒发病数位居前3位,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8.1%(511/1 341)、30.5%(409/1 341)和16.2%(217/1 341)。电焊工尘肺和矽肺病例分别占职业性尘肺病病例数的47.7%(244/511)和34.4%(176/511)。噪声聋病例占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病例数的99.8%(408/409)。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占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数的26.7%(58/217),其中二氯乙烷中毒病例数居多,占79.3%(46/58);慢性职业性化学中毒占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数的73.3%(159/217),其中苯、铅中毒病例数位居前2位,分别占病例数的79.2%(126/159)和17.6%(28/159)。结论:应将电焊工尘肺、矽肺、噪声聋、苯中毒、铅中毒、二氯乙烷中毒等作为广州市重点职业病进行监督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