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入住ICU时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与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全因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2001—2012年),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Ⅲ,v1.4)中提取首次入住ICU的成人(年龄≥18岁)C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90 d是否死亡进行分组,将所有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并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同时,按照四分位数间距法将RDW分成四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各组患者28 d和90 d累积生存率变化情况,并采用log-rank检验加以检验。运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揭示RDW和CA患者全因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53例成人CA患者。整体人群年龄(67.26±15.84)岁,男性为534例(62.60%),SOFA评分(6.13±3.70)分。与存活组( n=410)比较,死亡组( n=443)患者年龄、SOFA评分、RDW、阴离子间隙、肌酐以及血磷值较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肾损伤和脓毒症的比例较高,ICU住院时间较长;而动脉血氧分压、血红蛋白以及血总钙值较低,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较低,总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不同RDW分组CA患者28 d和90 d累积生存率不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入ICU时RDW升高是CA患者28 d全因病死率( HR=1.399,95% CI:1.014~1.930, P=0.041)和90 d全因病死率( HR=1.433,95% CI:1.064~1.929, P=0.018)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RDW升高是CA患者28 d和90 d全因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可作为一种临床指标来预测CA患者不良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旨在分析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围手术期疗效。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45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是否施行全胸骨锯开将患者分为两组:全胸骨锯开(full sternotomy,FS)组(246例)和上段胸骨锯开(upper sternotomy,US)组(209例)。US组的排除标准为:术前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需要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中探查存在冠状动脉病变或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开口需同期行CABG;需要同期进行二尖瓣或三尖瓣手术者;再次开胸手术者;胸骨外伤者;严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严重心包压塞需要尽快开胸者。US组仅锯开胸骨上段切口,处理根部及升主动脉替换,根据弓部情况决定同期是否行三分支支架血管进行弓部处理,并应用横窦缝闭的内瘘技术引流切口渗血。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 χ2检验,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FS及US组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脑灌注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组住院病死率低于FS组(2.9%对4.9%),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74)。与FS组相比,US组胸骨哆开发生率低(1.0%对4.1%, P=0.039)、肺部感染发生率低(52.6%对71.1%, P<0.001)。US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F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与F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脑血管事件、急性肾损伤、肝功能不全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本研究发现,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术后胸骨哆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胸骨正中切口,且不增加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风险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通过选择合适的患者、熟练掌握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技术的情况下,胸骨上段小切口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体外二氧化碳清除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7岁。因“反复咳痰喘20年,再发加重4 d”于2024年1月27日经急诊入昆山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患者近二十年反复咳嗽喘促,季节变换时明显,稳定期肺功能示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未规律吸入药物治疗。2023年11月曾因咳痰喘加重住院治疗,出院后长期家庭氧疗。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喘促加重,活动耐量下降,未重视。入院当天晨6时左右,近亲属发现患者严重呼吸困难,伴有意识模糊,不能对答,送我院急诊科就诊。查体:浅昏迷,颈静脉怒张,喘促,双肺呼吸音粗,双肺闻及痰鸣音,余阴。实验室检查:钾5.20 mmol/L,肌酐405 μmol/L,尿酸749.2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 227.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3 750 U/L,总胆红素29.6 μmol/L,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30 000 ng/L。床旁血气分析:酸碱度(pH)7.16,二氧化碳分压(PaCO 2)87.7 mmHg(1 mmHg=0.133 kPa),氧分压(PaO 2)54.7 mmHg,乳酸(Lac)1.9 mmol/L。胸部CT:两肺炎性灶,两肺支气管壁增厚,局部稍扩张;两肺肺气肿征象,心影稍增大。患者于急诊抢救室经初步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后收住入重症医学科。入院诊断:COPD急性加重、Ⅱ型呼吸衰竭、呼吸性酸中毒、肺性脑病、右心功能不全、肺炎、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高钾血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AECOPD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中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20年4月间收治的诊断为AECOPD的1 523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等临床指标,按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325例)与非AKI组(1 198例),分析老年AECOPD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AKI组相比,AKI组的年龄偏高,急性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心血管疾病及肾脏病的比例更高,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钾水平偏高而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血小板水平偏低(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 OR=1.06, P<0.001)、并发有急性呼吸衰竭( OR=1.49, P=0.015)、肺性脑病( OR=2.34, P=0.015),高血压病( OR=1.38, P=0.03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OR=1.54, OR=0.005)、心房颤动( OR=1.54, P=0.043)、慢性肾脏病( OR=4.48, P<0.001)及白细胞计数( OR=1.04, P=0.026)、C反应蛋白( OR=1.003, OR=0.006)、血钾( OR=1.73, P<0.001)、白蛋白水平( OR=0.95, P=0.007)均是AECOPD人群发生AKI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AKI在AECOPD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合并高血压、肺心病、冠心病、心房颤动、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及出现急性呼吸衰竭或肺性脑病的患者及出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钾升高及白蛋白水平下降均提示有更高的AKI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鹦鹉热衣原体重症肺炎患者的诊断和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鹦鹉热衣原体重症肺炎的诊断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21年1—6月收治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鲤城东街院区重症医学科的5例老年鹦鹉热衣原体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老年患者的诊疗过程和临床特征。结果:5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重症肺炎,年龄64~74岁,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患者均有确定的家禽接触史,以高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部分以全身或四肢无力为前驱症状,病情进展迅速,导致重度呼吸衰竭、急性肾损伤、休克,有不同程度的肌损伤,亦损害心脏、肝脏和凝血及免疫系统;实验室检查各项炎症指标升高,入院3、5、7 d C反应蛋白214.6(153.9~256.3)mg/L、199.2(115.8~333.8)mg/L、151.0(11.19~173.7)mg/L,白细胞介素6为1 241.0(912.1~6 822.0)ng/L、779.1(451.2~7 122.0)ng/L、631.2(7.0~4 321.0)ng/L;营养指标监测提示高代谢状态;影像学检查为实变及毛玻璃样影,并向双肺扩散,伴粟粒、结节性影,也可累及胸膜,可见胸腔积液;随着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发展,其可作为诊断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重要证据;病程和预后与疾病严重程度、高龄、基础疾病和及时诊断并有效治疗相关。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进展为重症可能与高龄、合并较多基础疾病如慢性心肺疾病、吸烟、诊断和治疗及时与否有关,一般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无特异性,mNGS对于早期诊断、过渡至目标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T平扫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前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DAWN和/或DEFUSE-3试验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从6 h延长至24 h,然而资源要求高、高辐射、造影剂引起的肾损伤和较长的检查时间使得多模态影像筛选方案的实际应用有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于CT平扫的影像标准在选择缺血性卒中合并大血管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本文将根据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与梗死核心,从早期时间窗、延长时间窗、超时间窗、大梗死核心血管内治疗4个方面对基于CT平扫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前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丙泊酚镇静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丙泊酚镇静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丙泊酚镇静深度将患者分为观察A组[50≤脑电双频指数(BIS)<60]和观察B组(35≤BIS<45),每组76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障碍、营养障碍、焦虑、抑郁、吸烟史、饮酒史、术前心功能不全、术中低氧血症、术中低蛋白血症、术后急性肾损伤、二次插管、大量输血、过度疼痛、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手术方式、CPB时间等临床资料,采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评估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比较观察A组和观察B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5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有36例发生术后谵妄,发生率为23.68%.观察A组和观察B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分别为38.16%(29/76)、9.21%(7/76),观察A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B组(x2=17.617,P<0.05).性别、BMI、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合并认知障碍、合并睡眠障碍、合并营养障碍、合并焦虑、合并抑郁、吸烟史、饮酒史、术中低氧血症、术中低蛋白血症、术后急性肾损伤、二次插管、大量输血、手术方式与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无关(P>0.05);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术前心功能不全、过度疼痛、术后LVEF、CPB时间与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术前心功能不全、过度疼痛、CPB时间≥100 min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LVEF≥50%、丙泊酚镇静深度35≤BIS<45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丙泊酚镇静深度为35≤BIS<45、术后LVEF≥50%可有效降低患者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的发生风险,年龄≥60岁、术前心功能不全、过度疼痛、CPB时间≥ 100 min会增加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造影剂相关急性肾损伤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分析造影剂相关急性肾损伤(CI-AK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64 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AK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包括住院死亡和持续性肾功能不全.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AK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CI-AKI患者住院病死率为7.8%,存活患者发生持续性肾功能不全率为59.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收缩压、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能是CI-AKI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手术时间、造影剂剂量、造影剂种类、Mehran风险评分和合并糖尿病可能是CI-AKI患者出现持续性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源性休克是CI-AK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种类是CI-AKI患者持续性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源性休克、eGFR、手术时间及造影剂种类是CA/PCI术后CI-AK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在OSAS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一种多发的临床疾病,常并发多种器官损伤.炎症反应在OSAS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TLRs)是模式识别受体(PRRs),可特异地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导致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促进体内炎症介质的释放(CRP、IL-6、TNF-α和IFN-γ等),激活免疫炎性反应.TLRs在OSAS及其并发症患者组织细胞中异常表达,可以通过TLR/MyD88通路促进软腭血管生成、扁桃体肥大等参与OSAS的发生发展;还能够通过损害海马神经元自噬功能等损伤OSAS患者认知功能;通过损伤内皮细胞、刺激泡沫细胞形成等参与OSAS并发心血管损伤的发生发展;通过诱导肾促炎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募集等参与OSAS并发肾损伤的发生发展;通过促进炎症因子增多、干扰Treg/Th17平衡等参与OSAS并发肝损伤的发生发展;通过改变肺泡形态及功能等参与OSAS并发肺损伤的发生发展;通过诱导胰岛素抵抗等参与OSAS并发代谢异常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血清sCys C和β2-MG的检测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肾功能损害早期发现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sCys C)及β2微球蛋白(β2-MG)用于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肾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OSAHS患者91例作为OSAHS组,健康成年人3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和谷氨酸脱氢酶法分别对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进行检测.血清Cys C及β2-MG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结果:血清BUN、Scr在对照组和OSAHS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 C、B2-MG在OSAHS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ys C、β2MG在OSAHS各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SAHS早期可能引起肾功能隐匿性损伤,血清β2-MG,sCys C的变化早于BUN、SCr水平的变化,提示血清Cys C、β2-MG有望作为较早反映OSAHS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灵敏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