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Ga-FAPI PET/CT在胃及结直肠肿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是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标志性蛋白,其在多种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现已成为肿瘤诊疗的重要靶点。 68Ga标记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FAPI)的PET/CT显像具有不受血糖水平的影响、肿瘤摄取迅速以及可获得较高的靶/本底比值图像等特点,已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胃及结直肠肿瘤具有发病隐匿、易复发转移,且腹膜转移不易检出等特点,患者预后较差。与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查相比, 68Ga-FAPI PET/CT在胃及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分期与疗效评估中具有显著优势,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笔者重点就 68Ga-FAPI-04 PET/CT在胃及结直肠肿瘤诊疗中的临床价值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弥漫浸润型胃癌原发灶CT征象评价隐匿性腹膜转移的效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弥漫浸润型(Borrmann Ⅳ型)胃癌原发灶CT征象评价隐匿性腹膜转移(OPM)的效能。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3月至2021年3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01例局部进展期Borrmann Ⅳ型胃癌患者。根据术前CT和腹腔镜探查/灌洗细胞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OPM组(53例)和非OPM组(48例)。记录患者病理结果,包括组织学分化程度和Lauren分型。对术前CT进行分析,评估指标包括肿瘤中心位置、累及分区数、累及方位、黏膜宽带征、分层强化模式、浆膜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浸润和肿大淋巴结,测量原发肿瘤最大厚度、肿瘤平均CT值(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静脉期与动脉期CT值差值、延迟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及肿瘤强化曲线类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 2检验比较组间病理和CT征象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列线图,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OPM的效能,应用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拟合优度。 结果:OPM和非OPM组间肿瘤累及分区数、黏膜宽带征、分层强化、浆膜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浸润、强化曲线模式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组织学分化程度(OR=0.19, P=0.033)、三分层强化(OR=7.02, P=0.005)、浆膜侵犯(OR=14.27, P<0.001)为OPM的独立风险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预测OPM的曲线下面积为0.826(95%CI 0.745~0.908),灵敏度为0.566,特异度为0.938,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表明列线图预测的OPM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P=0.525),。 结论:Borrmann Ⅳ型胃癌OPM患者原发癌灶CT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基于组织分化程度、分层强化和浆膜侵犯的诊断模型评价OPM具有较高的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女性男性化肾上腺皮质癌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肾上腺皮质癌(ACC)是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病隐匿、进展快,成人往往以腹部包块疼痛就诊。ACC兼具内分泌肿瘤特点,其表现为女性明显男性化者则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该女性因出现男性化体征、腹部巨大包块就诊,多学科讨论后予后腹膜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为ACC。术后予依托泊苷+卡铂辅助化疗6周期,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转移、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脏脂肪组织对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组织(VAT)在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胃癌患者,患者均无典型腹膜转移CT征象。根据腹腔镜探查结果将患者分为OPM组(31例)与非OPM组(62例)。记录患者临床、病理及CT征象。分别测量CT图像中胃癌病灶最大层面以下15、25 mm范围的脂肪组织参数,包括VAT和皮下脂肪组织的体积、平均CT值及标准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OPM与非OPM组间的临床、病理及CT图像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各个指标及联合模型预测胃癌OPM的效能。 结果:OPM与非OPM组间年龄、病理类型、CA125、腹腔积液、cT分期、病灶最厚径、15 mm VAT平均CT值、25 mm VAT平均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是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95%CI)分别为4.940(1.287~18.967)、4.284(1.270~14.455)、1.149(1.013~1.303),建立联合模型。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15 mm VAT平均CT值及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5、0.718、0.703、0.674和0.813,联合模型与上述4个单一指标比较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98、2.63、2.09、2.54, P=0.003、0.009、0.037、0.011)。 结论: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是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3个指标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胃癌OPM的效能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细胞肿瘤的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细胞肿瘤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细胞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特征。结果:8例病灶均为单发,5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肿块直径约2.7~6.4(4.3±0.53)cm。本组8例患者中3例有患侧肾区酸胀感,1例有无痛性肉眼血尿,4例为体检偶然发现,均无von-Hippel-Lindau综合征以及相关家族、肿瘤病史,均无典型的肾肿瘤"三联征"。B超显示多个分隔的肾脏囊性或囊实性占位,CDFI探及5例囊内间隔短条状血流信号。CT平扫均表现为多房囊实性占位,边缘清楚,6例呈圆形或类圆形,2例呈分叶状;所有病例均呈膨胀性生长,伴肾轮廓改变;7例见囊壁或分隔结节;2例囊壁、分隔见点状、条状钙化;8例均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均无邻近侵犯以及转移,腹腔及腹膜后均无肿大淋巴结,未见腹水征。WHO/ISUP肿瘤病理分级Ⅰ级5例,Ⅱ级3例。Bosniak分级ⅡF级3个,Ⅲ级5个。8例均手术病理证实为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细胞肿瘤。术后随访10~36个月均未见复发以及转移。结论: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细胞肿瘤通常WHO/ISUP核分级低、TNM临床分期低,起病隐匿,因此术前影像学的正确诊断尤为重要,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灌洗液循环肿瘤DNA在预测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膜转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腹膜转移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诊治的难点.如何在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中预测腹膜转移的发生,将诊治关口前移至腹膜转移发生之前,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是目前临床工作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细胞学检查阳性率较低、隐匿型腹膜转移诊断困难的情况下,能够早期诊断腹膜转移的分子标志物与检测技术亟待验证.腹腔灌洗液具有较少的白细胞来源的无细胞DNA干扰,相对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浓度更高;并且,与原发病灶或潜在腹膜转移灶的直接接触,使其在胃肠道肿瘤的预测中有独特的优势.目前,腹腔灌洗液中ctDNA的检测方式有数字PCR、基于表观遗传的分析方式以及二代测序等.随着技术的迭代,应用二代测序及个性化定制面板进行ctDNA检测,不仅在预测术后腹膜转移方面展现出了极大潜力,更是对腹膜转移进行预防性升阶治疗设想的推动力量.该文对腹腔灌洗液ctDNA在预测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膜转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卵巢转移性肿瘤64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分析总结卵巢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2012年1月-2021年6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住院、术前诊断或术中偶然发现卵巢肿瘤、术中冰冻或术后病理诊断为卵巢转移性肿瘤的病例64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该院近10年的卵巢恶性肿瘤共533例,明确证实为转移性的肿瘤共64例,约占12%(64/533).其中,子宫内膜及宫颈来源30例,占46.9%,胃肠道来源29例,占45.3%,腹膜来源2例,占3.1%,阴道来源2例,占3.1%,肾脏来源1例,占1.6%.术前诊断为盆腔包块或卵巢肿瘤者59例,3例系足月剖宫产术中偶然发现,2例系不孕症腹腔镜探查术中发现,双侧卵巢受累36例,占56.3%.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标记提示原发肿瘤分别为:上皮源性肿瘤60例,占93.8%.子宫内膜癌和宫颈腺癌来源的最多,共30例,占46.9%,其中子宫内膜癌19例,占29.7%;宫颈腺癌11例,占17.1%.胃肠道转移癌次之,占45.3%,其中结肠癌17例,占26.6%;胃癌12例,占18.8%.胃肠道来源的转移癌中以中-低分化的黏液腺癌为主.结论 卵巢转移性肿瘤起病隐匿,易误诊,往往术前未能充分诊断,术中冰冻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时仅靠术后病理才能最终确诊.因此分析卵巢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规律加以总结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进展期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在术前预测进展期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PM)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且行术后PM评估的110例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77例,女33例,平均年龄(64.65±10.24)岁.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全腹部增强CT检查且PM诊断为阴性.将全部病人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77例(术后PM阳性33例)与验证集33例(术后PM阳性14例).采用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隐匿性PM显著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来构建临床模型.基于增强CT影像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组学模型并计算模型的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将临床独立预测因素与Radscore联合来构建联合模型及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间的AUC值,并用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联合模型的拟合优度和临床价值.结果 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AUC值分别为0.944、0.915)均高于临床模型(AUC值分别为0.780、0.865)及组学模型(AUC值分别为0.844、0.825)(均P<0.05),并且联合模型的准确度及特异度均最高,组学模型的敏感度均最高.联合模型的列线图结果显示,Radscore得分最高,其次是癌胚抗原(CEA),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得分最低.校准曲线显示联合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阈值概率>5%时,联合模型具有最高的临床净获益.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能够在术前精准预测进展期胃癌是否发生隐匿性PM,协助临床决策,改善病人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循环肿瘤DNA在胃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9/23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预后较差.因此,寻找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以协助诊断、指导治疗和预判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是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浆中的游离DNA片段,携带肿瘤相关的特异性基因特征和表观遗传学改变.与传统的组织活检相比,ctDNA具有许多优势,它可以利用微创获取的血液样本捕获肿瘤基因组图谱、克服肿瘤异质性并动态监测治疗反应、预测复发风险.在早期诊断方面,研究者将外周血ctDNA突变与蛋白质标志物相结合研发出名为CancerSEEK的检测方法,在胃癌、食管癌及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敏感度超过69%.另一项研究则利用153个游离DNA甲基化位点进行联合检测,对Ⅰ、Ⅱ、Ⅲ期胃癌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44%、59%和78%,特异度为92%.在指导治疗方面,ctDNA检测有助于筛选可能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FGFR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靶向治疗中获益的胃癌患者.此外,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胃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ctDNA检测能够对微卫星状态、肿瘤突变负荷和EB病毒相关胃癌进行评估,从而预测免疫治疗的效果,而特定基因如TGFBR2、RHOA和PREX2突变则提示免疫治疗效果不佳.对接受新辅助化疗或姑息性化疗的胃癌患者,化疗期间ctDNA拷贝数不稳定性、拷贝数变异和突变等位基因频率负荷的动态变化与疗效显著相关,动态监测有利于在出现影像学改变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预测复发和预后方面,已有研究发现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可能是局部晚期癌症患者成功治疗后复发的主要原因,这在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的随访复查中得到证实.利用ctDNA检测胃癌术后MRD表明,在随访过程中任何时间节点的ctDNA阳性都与复发风险增加相关,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也较短,与影像学复发相比其中位提前时间为4.5~6.0个月.此外,ctDNA检测中的TP53突变、MET扩增、THBS1与TIMP-3甲基化和肿瘤进展或腹膜转移相关,预后同样较差.尽管ctDNA作为一种微创肿瘤筛查和监测生物标志物具有巨大的潜力,其在胃癌的应用中仍面临一些限制和挑战.本文就ctDNA在胃癌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诊断腹膜转移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腹膜转移(peritoneal metastasis, PM)一直被视作癌症的终末阶段.20世纪90年代早期,外科肿瘤学界发展了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 CRS)加腹腔热灌注化学药物治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HIPEC)的综合治疗策略,可延长部分经谨慎选择的PM患者生存期.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 CCR)是该综合治疗后最重要的独立生存预测因子.然而,现行的手术技术容易遗漏肉眼难以发现的隐匿部位PM或微小癌灶,PM仍是常规CRS术后主要的复发形式.因此,近年来,光动力学诊断(photodynamic diagnosis,PDD)方法逐渐发展,并用于检测PM.本综述旨在总结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 5-ALA)PDD技术在 PM中的应用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