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注射型丝素-磷酸镁基水凝胶的体内外成骨性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一种新型可注射型水凝胶早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以及在体内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使用丝素蛋白溶液和磷酸镁基水凝胶制备成不同磷酸镁含量的4组水凝胶,分别命名为Mg0、Mg1、Mg2和Mg5并研究分析材料表征。体外实验检测水凝胶的生物活性及诱导成骨分化的能力。体内实验采用10只SD大鼠进行颅骨缺损模型制备,简单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空白组,对该种新型可注射型水凝胶用于修复缺损颅骨的疗效及可行性进行评价。计量资料应用Graph Pad 9.0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电镜扫描(SEM)显示了4组水凝胶的表面微观形态。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结果示共培养1 d时对照组与Mg0、Mg1、Mg2和Mg5的吸光度( A)值分别为0.399±0.024、0.436±0.043、0.364±0.020、0.3205±0.029和0.338±0.028,在共培养3 d时为0.606±0.045、0.590±0.042、0.557±0.014、0.453±0.056和0.610±0.046,第5天时分别为0.882±0.022、0.841±0.147、0.824±0.040、0.828±0.049和0.830±0.021,第7天时分别为1.162±0.029、1.397±0.056、1.059±0.050、1.063±0.084和1.102±0.046( F(12,77)=8.0, P<0.01)。使用氯化十六烷吡啶(CPC)对14 d时的成骨矿化物进行定量,Mg0、Mg1、Mg2和Mg5的 A值结果分别为0.937±0.107、1.646±0.507、2.181±0.038及2.006±0.043( F=56.0, P<0.05)。体内实验示可注射型水凝胶修复效果显著,在修复后第4周可见大量新生骨胶原。 结论:丝素蛋白-磷酸镁基可注射型水凝胶能有效修复骨缺损,并可在体内促进早期骨胶原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片及其衍生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缺损多由严重创伤、感染、肿瘤切除、先天性畸形所致,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目前主要采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移植来填充缺损,这些方法存在供体短缺、继发性骨损伤和瘢痕形成等问题。近年来,骨组织工程学的兴起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方式,其中利用组织工程学原理制备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片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自体或异体骨移植出现的问题。随着制备技术的发展,目前在MSC片的基础上已衍生出脱细胞细胞外基质(ECM)片和MSC/ECM团块等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为此,笔者对MSC片及其衍生材料的制备、MSC片及其衍生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作用进行综述,为骨缺损修复的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骨再生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再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热点问题。而骨组织工程学中,应用细胞移植实现骨再生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其原因可能是移植组织内部单个细胞的异质性在修复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单细胞测序技术从基因层面阐释和分析单个细胞间的异质性,可对组织样本中不同细胞的信息进行测序。本文就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基本流程以及与骨再生相关细胞类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叙述,希望从新的角度为骨再生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成骨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是临床难题,骨组织工程学的出现为其带来了一种具有前景的治疗策略,是当下的研究热点。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学重要的种子细胞来源之一,是一种容易取材、来源广泛、增殖率高的多能干细胞。BMSCs可被多种方法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从而达到修复骨缺损的目的。目前常见的诱导BMSCs成骨分化的方法包括活性因子、激素、生物材料、中药、物理刺激以及非编码RNA等。BMSCs的成骨分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以维持平衡的骨代谢水平,主要有BMPs/Smad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开发和研究不同的可诱导BMSCs成骨分化的活性因子和支架材料是骨组织工程学发展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探究其中的信号通路,可揭示具体的分子调控机制,有利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研发靶向治疗药物。但BMSCs的定向成骨诱导分化、信号通路相互交错干扰、临床转化及个体化应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生物工程骨支架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组织工程学支架在人体骨缺损的修复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常规方法尚未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在骨组织工程中,制备高性能支架是研究的重点.该领域主要生产具有理想形状、结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骨组织工程支架,以提高支架生物性能和提升修复骨缺损的效果.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的许多行业广泛运用.3D打印技术通过定制形状和结构,有可能制备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使其具有仿生宏观或微观结构、合理的机械性以及良好的细胞或组织相容性.本文简要综述了 3D打印制备不同类型骨组织支架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 3D打印设计和制造骨组织工程支架最新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包裹牙周膜干细胞和二甲双胍的磷酸钙-微纤维支架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目前针对牙槽骨不规则缺损的修复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制备一种包裹牙周膜干细胞和二甲双胍的磷酸钙(CPC)-微纤维(aMF)支架,评价其理化性能以及体外成骨效果,并分析其用于临床进行骨缺损修复的可能性.方法 将磷酸四钙与无水碳酸氢钙混合制备磷酸钙骨水泥,将藻酸钠在7.5%的氧化条件下降解,将上述支架材料混合后,包裹牙周膜干细胞和二甲双胍,制备出CPC-aMF骨缺损修复支架.通过扫描电镜以及光学显微镜,对该支架进行初步理化性能和表面形貌的表征.最后通过碱性磷酸酶等成骨分化实验确定该支架的成骨效果.结果 在该支架的表面形貌表征中发现,CPC提供了支撑结构,aMF作为其内包裹的细胞和生长因子保护.这种新型支架显示了良好的成骨性能,碱性磷酸酶半定量检测发现包裹牙周膜干细胞和二甲双胍的CPC-aMF支架的成骨效果是对照组的2.5倍,qT-PCR检测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成骨效果是对照组的2.5倍.结论 新型的骨缺损支架为治疗大面积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性骨组织工程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3D打印多孔钽内部结构及表面改性在骨组织工程学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3D打印多孔钽在骨缺损的修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展现了其在人类骨组织工程学领域中巨大的临床价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需在多孔钽的内部结构及表面修饰方面有新的突破.现通过回顾及分析相关文献,对3D打印多孔钽的内部结构及表面改性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去分化脂肪细胞及其在口腔颌面部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寻找合适的种子细胞是口腔颌面部骨组织再生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脂肪干细胞在组织与器官修复和再生中的应用已有较多研究,近年来,去分化脂肪细胞在骨组织工程领域也显露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去分化脂肪细胞表达干细胞相关标志,且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多向分化的潜能,此外,去分化脂肪细胞还具有获取方式微创、增殖能力强、同质性高等优势.目前,去分化脂肪细胞在基于支架及无支架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结果均能证实其促进骨再生的有效性,但其细胞学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细胞培养纯度尚不够高、表型特性不完全明确和去分化机制不明晰等.相信随着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定向诱导其成骨分化的方法不断发展完善,去分化脂肪细胞有望在未来成为口腔颌面部骨组织工程领域中优异的种子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组织工程技术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及前景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股骨头坏死早期多采用植骨类保髋手术治疗,其中自体骨与异体骨是常用的植骨材料,但自体骨移植创伤性大且供骨来源有限,异体骨虽来源丰富,但存在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和吸收风险.近年来,以间充质干细胞为基础的组织工程技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新方法,经过基础实验和临床应用的检验,正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目的:综述组织工程技术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及前景,为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新的选择.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13-2023年的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英文检索词为"tissue engineering,mesenchymal stem cells,biological scaffolds,cytokines,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bone graft,hip preservation",中文检索词为"组织工程,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支架,细胞因子,股骨头坏死,植骨,保髋",选择运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有文章进行初筛后,共纳入55篇代表性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随着生物技术与材料学的不断发展,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己取得较大进展,例如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基因重组技术及表面改性技术与骨组织工程的结合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等;②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坏死股骨头时可促进坏死骨组织再生和血管系统的修复,同时为坏死区域提供生物力学稳定性,并且利用生物活性因子促进种子细胞的修复作用,完成坏死区新生骨的再生;③但目前这些研究大多数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骨组织工程研究仍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随着纳米技术、组织工程学和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性能完善的仿生替代植骨材料将有望诞生;④在未来应用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有望成为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方式,给保髋患者带来福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基于CiteSpace分析国内外富血小板血浆在骨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富血小板血浆在国内外骨科领域中的运用进行图谱绘制、数据分析,总结并预测其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方法: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筛选建库至2022年11月1日的富血小板血浆在骨科领域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年发文量、作者、关键词等方面进行讨论.结果:筛选得到国内三大数据库中富血小板血浆与骨科相关文献(核心期刊)共1089篇,PubMed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分别得到2568、1645篇.结果表明,国内外富血小板血浆在骨科领域的相关文献发文量逐年增加,研究中心主要集中在骨关节炎、骨组织工程、肌腱病、骨缺损等方面.结论:富血小板血浆未来的进一步应用,应侧重于向其"治疗疾病的生物分子学机制探讨""注射规范与标准的建立""骨关节炎临床疗效的精进""与骨组织工程学的结合"等方向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