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前导下颌治疗中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前导下颌治疗中髁突运动轨迹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双向性队列研究,纳入2022至2023年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15例[30侧髁突,平均年龄(13.27±1.67)岁],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导下颌向前治疗,分别在导下颌治疗前(T0)、导下颌治疗中(T1)[治疗时长(3.43±0.83)个月]和导下颌结束时(T2)[治疗时长(10.95±1.45)个月],采用下颌运动分析仪记录最大侧方运动、最大前伸运动和最大张口运动的髁突运动轨迹。比较治疗前、治疗中以及导下颌结束时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组间比较采用Friedman非参数检验,组内左右侧髁突运动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下颌前伸运动中髁突位移量在治疗中明显减小,在导下颌结束时又增大[髁突前后位移量治疗前7.8(6.18,8.54) mm,治疗中5.8(4.52,7.04) mm,导下颌结束时7.83(6.49,8.66) mm, P<0.001;髁突空间位移量治疗前9.52(7.83,10.66) mm,治疗中7.99(6.02,9.53) mm,导下颌结束时9.71(8.65,11.36) mm, P=0.001]。在治疗前,下颌前伸运动中左右侧髁突位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中和导下颌结束时,左右侧髁突位移量未见统计学差异。治疗前、治疗中和导下颌结束时,侧方运动和前伸运动中髁突运动标准差逐渐减小。 结论: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在前导下颌治疗中,髁突运动范围发生先减小然后增大的适应性变化,左右侧髁突运动的差异减小,髁突运动标准差减小,下颌运动更趋于对称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旋转对线不良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常用的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方法中,Insall线存在过度外旋倾向;Akagi线虽是目前认可度最高的解剖轴,但仍存在一定内旋倾向。胫骨后髁轴不适合对称型假体,而曲面重叠技术则不适合解剖型假体。此外,参考任何固定解剖标志放置胫骨假体均不能保证伸膝位胫股假体的旋转一致性,而自我形合技术虽有利于胫股旋转同步,但其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稳定。尽管如此,上述各种主流技术及其改良方法均可使多数患者获得良好的髌骨轨迹与临床效果。在“金标准”明确之前,骨科医师可按照自己最习惯的手术方式来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位置。随着对膝关节解剖、生物力学与运动学理解的加深,数字化辅助技术或许有望成为TKA胫骨旋转对线领域的突破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健康成人下颌髁突运动包络面参数的初步测量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健康成人下颌髁突运动包络面三维模型参数,为人工颞下颌关节窝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招募健康成年人34名(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包括少量校外人员,均接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作为受试者,年龄(25.4±2.8)岁,其中男性9名,女性25名,采用下颌髁突功能面三维运动轨迹的推算模拟方法,获得研究对象的髁突运动包络面,进而分别获取髁突在下颌开口运动、前伸运动、侧方运动时的三维形态,测量包络面总面积、髁突在下颌不同运动中形成的三维形态面积及其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将受试者锥形束CT重建的头颅模型与髁突运动包络面模型配准,在Geomagic Studio软件内测量髁突前后径和内外径,包络面前后径、横径(前、中、后)以及包络面矢状角(包络面矫正矢状轴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使用SPSS 24.0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包络面总面积为(760±133)mm 2,其中髁突在下颌开口运动中形成的三维形态面积占总面积的(63.3±15.2)%,前伸运动占(14.9±9.6)%,侧方运动占(21.8±13.3)%;髁突内外径为(19.8±2.3)mm;包络面前后径为(21.2±3.1)mm,包络面横径(前、中、后)分别为(20.6±2.4)、(20.4±2.4)和(22.0±2.6)mm,包络面横径比髁突内外径增大约2 mm。包络面矢状角为6.8°±6.2°,包络面横径(前、中、后)与髁突内外径均呈高度正相关( r=0.98, P<0.001; r=0.99, P<0.001; r=0.93, P<0.001),包络面总面积与髁突内外径、包络面前后径呈中度正相关( r=0.64, P=0.002; r=0.62, P=0.004)。 结论:髁突在下颌开口运动中形成的三维形态面积在包络面总面积中占比最大,包络面矫正矢状轴与正中矢状面呈一定角度,包络面横径比髁突内外径增大约2 mm,包络面横径(前、中、后)与髁突内外径均呈高度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数字化技术辅助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咬合重建的临床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数字化技术辅助下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咬合重建的临床效果,为数字化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联合应用神经肌肉分析系统和髁突运动轨迹描记系统进行单颌或双颌种植固定修复咬合重建的患者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3~74岁,共植入56枚种植体,制作8件单颌种植固定修复体。从种植体存留率和成功率、近远中边缘骨吸收以及修复体并发症4个方面评价数字化技术辅助下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咬合重建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6例患者随访(4.0±2.2)年(1~7年),种植体存留率和成功率分别为100%(56/56)和98%(55/56),近远中边缘骨吸收为(0.04±0.11) mm/年,仅1件修复体的2颗相邻切牙切端于修复后3年崩瓷。结论:联合应用神经肌肉分析系统和髁突运动轨迹描记系统的数字化技术辅助种植固定修复咬合重建,种植体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数少,咬合长期稳定,临床修复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口颌系统功能锻炼治疗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口颌系统功能锻炼(stomatognathic system functional exercise,SSFE)治疗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的临床疗效,为TMJOA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至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颞下颌关节病门诊,以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开口受限为主诉症状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经临床检查及锥形束CT检查诊断为TMJOA的患者60例(64侧关节),其中男性20例,女性40例,年龄(42.6±2.5)岁(33~47岁)。将患者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共分为试验组(30例,34侧关节)和对照组(30例,30侧关节),试验组采用SSFE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上颌进行压膜式全牙列 垫治疗。记录每位患者初诊时、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时的颞下颌关节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自然开口度、自然开闭口型和最大开口度(maximal mouth opening,MMO),并对初诊时、治疗后3、6个月的髁突骨质变化进行锥形束CT影像学比较。 结果:治疗后2周、3个月和6个月试验组VAS值[(2.90±1.42)、(0.90±0.37)和(0.87±0.2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57±1.94)、(4.17±2.09)和(3.73±2.21)分]( F=42.93, P<0.001)。试验组所有患者在SSFE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和特征性的异常开闭口型,SSFE治疗后2周、3及6个月患者开口度分别为(38.69±6.40)、(41.98±5.08)和(43.73±3.76)mm,开闭口型均自然正常;对照组患者治疗后2周、3及6个月复诊开口度分别为(36.85±6.33)、(37.82±5.85)和(38.40±5.75)mm,特征性异常开闭口型仍存在。试验组患者的开口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F=25.20, P<0.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82.4%(28/34)髁突骨质发生良性改建,17.6%(6/34)髁突骨质无改变;对照组患者髁突骨质均无明显改变。试验组治疗后3、6个月时锥形束CT评分[(2.43±1.74)和(1.70±1.2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23±1.50)和(4.10±1.37)分]( F=27.20, P<0.001)。 结论:SSFE可有效缓解TMJO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异常的特征性下颌运动,促进髁突骨质的正常改建和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偏侧咀嚼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锥形束CT影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伴偏侧咀嚼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患者临床症状及锥形束C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TMJOA患者100例(200侧关节),其中男性32例,女性68例,中位年龄为27.5岁(16~71岁)。根据是否有偏侧咀嚼习惯分为TMJOA伴偏侧咀嚼组71例,TMJOA无偏侧咀嚼组29例。观察两组患者疼痛、关节杂音和张口受限的临床症状,以及髁突骨质的锥形束CT影像改变。在髁突骨质的影像分析中,排除有双侧颞下颌关节症状的病例,根据患者主诉症状分为伴偏侧咀嚼组和无偏侧咀嚼组的症状侧和非症状侧关节。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K-S检验显示患者年龄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 M(IQR)”描述并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患者性别、临床症状、髁突病变类型等定性资料使用构成比描述并进行χ2检验。 结果:无偏侧咀嚼组和伴偏侧咀嚼组TMJOA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MJOA伴偏侧咀嚼组患者疼痛的比例[83.1%(59/71)]略高于无偏侧咀嚼组[65.5%(19/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1, P=0.054),两组间关节杂音和下颌运动受限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 P=0.742;χ2=0.48, P=0.489)。检测的200侧关节中,锥形束CT影像表现依次为髁突磨平变短[73.0%(146/200)]、表面骨质破坏[65.0%(130/200)]、骨质硬化[42.0%(84/200)]、骨质增生[30.5%(61/200)]及囊性变[15.5%(31/200)]。根据症状分组后,组内比较显示伴偏侧咀嚼组的症状侧关节出现骨质破坏的比例[80.0%(40/50)]显著高于同组的非症状侧关节[50.0%(25/50)](χ2=9.89, P=0.002);组间比较显示伴偏侧咀嚼组的症状侧关节出现髁突磨平变短的比例[84.0%(42/50)]显著高于无偏侧咀嚼组患者的双侧关节[均为(8/15)](χ2=8.81, P=0.032)。 结论:伴偏侧咀嚼的TMJOA患者可能更易出现疼痛的临床症状,以及髁突表面骨质破坏和髁突磨短变平的锥形束CT影像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颌髁突发育及畸形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颞下颌关节是颅颌面骨骼系统中的唯一关节结构,负责执行日常生活中咀嚼、说话、表情等涉及张口、闭口的功能.下颌髁突作为颞下颌关节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起源于第一鳃弓所形成的下颌突,是下颌骨升支末端的关键生长中心.髁突由表面覆盖的软骨层和下方的软骨下骨组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过程.髁突的功能性运动依赖于其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对咬合的建立及面容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生长发育异常可导致髁突畸形的发生,通过影响患者的颌面部垂直向高度,最终引发不同程度的继发性骨性Ⅱ类或Ⅲ类颅颌面畸形.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髁突受到复杂的信号调控作用.近年来,随着对颞下颌关节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从基因表达和分子水平的角度讨论髁突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以解释颞下颌关节疾病以及髁突畸形的发生原因.该文就髁突的生发过程和结构、髁突畸形分类与病理表现、髁突生长发育中的信号调控及髁突畸形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期望为临床上因下颌髁突发育异常导致的颞下颌关节疾病及颅颌面畸形的治疗提供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在开口运动中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分析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术后(alloplastic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replacement,ATJR)开口运动的特征.方法:分别收集10例正常颞下颌关节志愿者和10例单侧Biomet标准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下颌运动和颌面部CT数据.使用Proplan CMF 3.0进行颌骨三维重建并导出颌骨模型,在Geomagic Wrap 2021软件中与下颌运动数据配准结合,通过Anybody 7.0软件建立运动学模型,从髁突/假体顶点向下每5 mm取一点(P0~P-50),计算各点在开口运动中的轨迹及弧长.将人工关节假体模拟安装在正常人及患者的非置换侧髁突,比较开口运动中假体顶点之间的运动范围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髁突顶点的运动轨迹为凹向上的弧线,弧长为(15.18±2.31)mm,P-30处运动轨迹最短.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alloplastic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pros-thesis,ATJP)顶点运动轨迹为凸向上的短弧线,相比正常髁突对应点(P-10)的轨迹弧长显著缩短[(3.55±0.45)mm:(11.61±1.63)mm,P=0.00],P-20处运动轨迹最短;ATJP非置换侧髁突顶点的运动轨迹与正常髁突轨迹形态相似,弧长为(13.35±1.54)mm,无显著差异(P=0.07),P-40处运动轨迹最短.ATJP顶点的运动范围显著小于非置换侧髁突对应点和正常人髁突对应点P-10的运动范围(P=0.00).结论: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后髁突假体在开口运动中的滑动距离和范围显著小于有翼外肌附着的正常和非置换侧髁突对应点的运动距离和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中十分常见的一个亚类,关节盘移位失去了原有正常的关节盘-髁突关系,干扰下颌运动时髁突滑动,造成一系列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为关节盘移位的诊断及治疗评估提供重要信息,常见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及超声成像等.本文对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成像特征及影像学应用进展进行系统性陈述,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的作用,为其诊断与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下颌运动轨迹描计法确定无牙颌颌位关系的准确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采用咀嚼肌表面肌电检测及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扫描评价下颌运动轨迹描计法确定无牙颌颌位关系的准确性.方法:随机选择8例牙列缺失患者,分别采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计法和传统颌位记录法确定上下颌位关系,然后制作相应(牙合)托.进行闭口位左右侧颞肌前束及咬肌表面肌电测试及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扫描,记录峰值电位,计算不对称指数,分析关节盘与髁突的位置关系,测量TMJ关节间隙,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运动轨迹描计组与传统颌位记录组间左右颞肌前束及咬肌峰值电位无显著差异(P>0.05),2组间总体不对称指数、咬肌不对称指数及颞肌不对称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左右侧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无显著差异(P>0.05);颞下颌关节盘-突关系正常,符合正常生理位置关系.结论:下颌运动轨迹描计法能准确记录无牙颌患者的颌位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