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痂质量的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痂愈合质量中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30例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第2、4、8、12周骨痂形成的声像特征,采集骨痂处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剪切波速度及杨氏模量,并与X线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术后第1周骨折断端可见血肿,无血流信号,X线片未见骨痂.术后第2周,所有患者骨折断端处均可见骨痂回声,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3.0mm×0.7mm~4.0mm×1.0mm,骨折部位可见血流信号,RI为0.51~0.55,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2.58 m/s,杨氏模量平均20.8 kPa,RUSS得分1~4分.术后第4周,骨折断端处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1.7 mm×1.1 mm~4.0mm×2.3 mm,骨折部位血流信号强,RI为0.51~0.57,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3.04 m/s,杨氏模量平均28.6 kPa,X线片显示骨痂开始增厚,RUSS得分5~7分.术后第8周,X线片提示骨痂愈合良好,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1.8 mm×2.1 mm~9.9mm×2.1 mm,骨痂处血流信号较前减少,RI为0.55~0.58,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4.58 m/s,杨氏模量平均52.5 kPa,RUSS得分6~8分.术后第12周,灰阶超声骨痂横切面2.6 mm × 1.2 mm~10.7 mm × 1.8 mm,骨痂处无血流信号,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4.83m/s,杨氏模量平均70.9 kPa,RUSS得分均为8分.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能有效监测小儿桡骨远端骨折端骨痂愈合的过程及其血运变化,能定量分析各阶段骨痂愈合质量,可为临床早期预测骨折愈合的趋势提供有效参考,利于早期预警、干预以降低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等情况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3-2023年白花蛇舌草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了解白花蛇舌草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3年1月1日-2023年9月5日收录的白花蛇舌草研究文献.使用NoteExpress3.7软件管理文献题录,利用CiteSpace6.2.R2软件对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纳入2 713篇文献,年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来源期刊617种,其中《陕西中医》发文最多(136篇);涉及799位作者,核心作者包括刘健、林久茂、彭军等;主要研究机构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近年高频关键词有名医经验、数据挖掘、用药规律、细胞凋亡、肺癌、肝癌等;研究前沿涉及作用机制、数据挖掘及分子对接等.结论 白花蛇舌草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疾病治疗、配伍应用、成分分析、作用机制,以及各医家临床应用白花蛇舌草的经验总结等方面.数据挖掘名医用药规律、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潜在药物靶点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该领域研究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频超声检查和剪切波弹性成像在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和剪切波弹性成像在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 96 例,其中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46 例(UPN组),不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50 例(NUPN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 40 例(对照组).三组均进行年龄、性别、病史时长、实验室检查、电生理等指标检测,同时行双侧胫神经高频超声检查探查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胫神经横截面积(CSA)、杨氏模量(Emean)、长径、宽径、周长,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UPN组与NUPN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磷浓度显著升高,而白蛋白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UPN组比较,UPN组病史时长、β2-微球蛋白、甲状旁腺素(PTH)、血钾浓度、血磷浓度均显著升高,而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钠浓度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胫神经测量值组间比较,UPN组测得胫神经的Emean、CSA、周长等均高于NUPN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得三组样本胫神经的Emean、CSA、周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899、0.675、0.58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 55.56 kPa、0.23 cm2、1.91 cm.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和剪切波弹性成像在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监测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频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产后腹直肌分离不同时间仿生物电刺激治疗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评估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患者不同时间仿生物电刺激治疗的疗效.方法:将 2021 年 10 月~2022 年 11 月于我院就诊的DRA患者根据治疗时间与方法的不同分为早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及期待治疗组(对照组),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腹直肌间距(IRD)、厚度、平均杨氏模量值(Emean)之间的差异;对治疗后三组IRD与腹直肌厚度、Emean,Emean与临床腹壁肌肉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早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72.0%(36/50)、50.0%(20/40)、24.0%(12/50).治疗后早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IRD、腹直肌厚度、Emea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相比,Emea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RD与腹直肌厚度及Emean呈中度负相关;Emean与腹直肌肌力及肌耐力时间呈高度正相关.结论:高频超声联合SWE可综合、有效评估产后DRA患者治疗疗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DRA患者疗效显著,且早期行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AE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改善认知、活血化瘀等处理,同时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高频(10 Hz)rTMS治疗,刺激部位选择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DLPFC),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6 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试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并对比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oCA语言流畅性评分[(2.10±0.90)分]、计算能力评分[(3.60±1.73)分]、命名能力评分[(4.51±1.78)分]和注意力评分[(4.10±1.38)分]均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 P<0.05);同时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351.78±33.25)ms]较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缩短,波幅[(7.28±2.74)μV]较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 P<0.05),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4.7%)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50.0%)。 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采用高频rTMS治疗AE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且副作用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和静息心电图的心电异常事件检出率,同时探讨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将2022年9月至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初次就诊的淋巴瘤患者作为淋巴瘤组,同一时期与淋巴瘤患者匹配的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特征及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及静息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心率变异性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对比淋巴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和静息心电图心律失常事件的检出率。结果:最终入选淋巴瘤组患者67例,年龄(57.7±12.4)岁,其中男39例(58.2%,39/67);对照组67例,年龄(57.2±12.4)岁,其中男38例(56.7%,38/67)。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个人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心血管用药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淋巴瘤组中有3例(4.5%,3/67)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非霍奇金淋巴瘤64例(95.5%,64/67),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4例(65.7%,44/67)所占比例最大。Ⅳ期及Ⅱ期淋巴瘤患者居多,分别为25例(37.3%,25/67)、24例(35.8%,24/67)。频域分析中,淋巴瘤组患者极低频功率(VLF)低于对照组[628.90(318.30,1 240.71) ms 2对1 124.30(731.10,1?966.00) ms 2, P<0.001];标准化低频功率(LFnorm)低于对照组[(52.52±14.64) nu对(58.99±13.06) nu, P=0.008];标准化高频功率(HFnorm)高于对照组[(47.48±14.64) nu对(41.01±13.06) nu , P=0.008];低频与高频功率之比(LF/HF)低于对照组[1.27(0.76,1.62)对1.54(1.00,2.20), P=0.010];时域分析中,淋巴瘤组患者24 h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低于对照组[102.00(78.00,128.00) ms对128.00(107.00,151.00) ms, P<0.001];24 h内每个5 min时段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低于对照组[(95.90±39.49) ms对(121.51±32.39) ms, P<0.001];三角指数低于对照组[25.93(19.53,31.78)对33.17(29.46,41.25), P<0.001];24 h内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的心搏次数占所有总心搏次数的百分比(pNN50)高于对照组[1.99%(0.54%,6.02%)对3.96%(1.53%,10.57%), P=0.007];24 h内每个5 min时段的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DX)低于对照组[(40.09±23.78)ms对(50.46±13.76) ms, P=0.002];窦性RR间期直方图的底宽(TINN)低于对照组[422.00(289.00,508.00) ms对531.00(469.00,648.00) ms, P<0.001]。动态心电图早搏检出率高于静息心电图(32.8%对4.5%, P<0.001),动态心电图检出14例(20.9%,14/67)房性早搏(房早),静息心电图检出3例(4.5%,3/67)房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3);动态心电图检出10例(14.9%,10/67)室性早搏(室早),静息心电图未检出室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动态心电图对ST-T改变的检出率高于静息心电图(37.3%对13.4%, P=0.001),动态心电图检出ST段改变11例(16.4%,11/67),静息心电图检出ST段改变2例(3.0%,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4);动态心电图检出T波改变20例(29.9%,20/67),静息心电图检出T波改变9例(13.4%,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3)。 结论:淋巴瘤患者较非淋巴瘤患者心率变异性显著下降,淋巴瘤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动态心电图对房早、室早、ST段改变及T波改变检出率明显高于静息心电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七氟醚麻醉脑电图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七氟醚全身麻醉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特征的影响,寻找能反映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的麻醉深度指标。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汉族患者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艾司氯胺酮组(K组)和对照组(S组)(每组5例),两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后30 min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0.15 m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麻醉维持使用七氟醚吸入和瑞芬太尼静脉泵注。观察两组患者基本情况,采集两组患者麻醉全程的EEG数据,对艾司氯胺酮给药前后EEG的边缘频率、麻醉指数(anesthesia index, Ai)和相位幅值耦合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及给药前后MAP、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K组EEG平均功率谱在给药后低频波功率降低、高频波功率略有增加,具体表现为给药后EEG边缘频率和Ai值较给药前明显增加( P<0.05);S组EEG特征在给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K组的边缘频率变化值和Ai变化值明显高于S组( P<0.05)。K组给药前后δ-α相位幅值耦合强度的变化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能够改变七氟醚全身麻醉的EEG频谱特征,但并不显著影响临床麻醉深度,因此δ-α相位幅值耦合指标能较为合理地反映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的麻醉深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平均纯音听阈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听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纯音测听气导平均听阈(pure-tone average,PTA)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的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听力变化规律。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听神经病临床诊断和干预多中心研究(注册号:ChiCTR2100050125),AN诊断标准依照2022年中国听神经病临床实践指南。筛选首诊纯音测听平均听阈(500、1 000、2 000、4 000 Hz)正常或存在轻度听力损失的AN患者,分为纯音平均听阈正常组(PTA-Normal组,即PTA N组,平均听阈<20 dBHL)和轻度听力损失组(PTA-Mild hearing loss组,即PTA M组,平均听阈20~35 dBHL),观察记录患者的听力学特征、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以及随访结果,采用GraphPad Prism 8及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纳入纯音平均听阈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的AN患者75例(150耳),其中PTA N组19例(38耳),男12例、女7例,发病年龄(16.9±4.5)岁(均数±标准差,下同)、检测年龄为(22.1±5.8)岁;PTA M组共56例(112耳),男29例、女27例,发病年龄(16.2±7.9)岁、检测年龄(23.9±9.0)岁。两组患者首诊低频(125~500 Hz)平均听阈显著升高;86.0%(126/150)的患耳听性脑干反应(ABR)波形缺失;PTA N组言语识别率为71.8%±22.4%,PTA M组言语识别率为58.1%±29.3%;PTA N组耳蜗电图-SP/AP为0.98±0.47,PTA M组为1.07±0.63。75例AN患者中40例(53.3%)存在耳鸣,部分患者还伴有其他系统功能异常。29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PTA N组10例,PTA M组19例。短期随访(<3年),29例患者听阈均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病程延长(>3年),PTA N组趋向于低频听力先下降,而PTA M组则表现为高频听力先下降,PTA N组250 Hz与PTA M组4 000 Hz听阈均显著升高。 结论:纯音平均听阈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的AN患者存在ABR、耳蜗电图、言语识别率等听力学检查结果异常,临床实践中应组合运用各项听力学检查对其进行综合评估;随着病程延长,这部分患者的听力逐渐下降,应动态评估其听力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iteSpace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特异性免疫疗法的文献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特异性免疫疗法(SIT)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解读,分析2002-2022年哮喘患儿SIT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发展。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检索并筛选哮喘患儿SIT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应用CiteSpace 6.1.R6软件对哮喘患儿SIT相关文献的发文量、机构和国家、高频关键词、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突现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CNKI数据库文献394篇,WOS核心数据库文献191篇。CNKI数据库与WOS核心数据库哮喘患儿SIT领域发文量在2002-2022年间总体均呈波动式增长。2005-2006年中文文献篇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0年中文文献发文量达到最高;2019-2020年英文文献篇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0年英文文献发文量达到最高。CNKI数据库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机构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2篇)、中山市博爱医院(10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8篇);WOS核心数据库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机构是Univ Genoa(热那亚大学,13篇)、Univ Messina(墨西拿大学,9篇)、ALK Abello(阿贝罗公司,6篇)。国内研究机构以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为主,各机构地区合作不够密切;国外研究机构主要为高等院校,各机构地区合作较为密切。外文文献发文量第一的国家是意大利(38篇),其次是土耳其(27篇)、德国(25篇)。对哮喘患儿SIT相关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突现进行可视化分析显示,研究热点和前沿主要涉及SIT的有效性、安全性、依从性和不同给药方式SIT的对比。结论:哮喘患儿SIT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集中于有效性、安全性、依从性和不同给药方式SIT的对比等相关主题。目前我国相关研究领域质量有待进一步更新与深入,未来应加强各机构地区交流与合作,可借鉴外文高质量文献,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和深层次的研究设计,以提高研究证据的质量,为促进哮喘患儿SIT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神经调控改善100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调控(TN)改善胃肠道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于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行胃肠道肿瘤手术的100例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接受TN治疗,50例)与对照组(接受虚拟治疗,50例),比较两组接受治疗后的临床资料[首次排便、排气、下床和恢复进食时间,术后3 d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疼痛评分(0~10分)]以评估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比较两组的心率变异性(HRV)分析TN改善胃肠道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的可能机制。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100例患者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范围)为(67.0±11.3)岁(28~92岁)。治疗组的术后首次排便、排气、下床和恢复进食时间较对照组分别缩短了31.0%、39.8%、38.0%和32.4%[(72.1±3.0)h比(104.5±2.9)h、(49.4±5.7)h比(82.1±3.1)h、(3.1±0.7)d比(5.0±0.9)d、(4.8±0.9)d比(7.1±0.8)d],术后第2天、第3天的疼痛评分和术后3 d内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50.0%、65.5%、26.0%[(1.5±0.6)分比(3.0±0.7)分、(1.0±0.6)分比(2.9±0.6)分、16.0%(8/50)比42.0%(2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4.28、35.72、11.67、13.66、12.00、14.90, χ2=8.21; P均<0.01)。HRV检测结果示治疗组术后第3天高频率波段高于同组术后第1天,术后低频率波段与高频率波段的比值较同组术前降低(0.5±0.1比0.4±0.1、1.2±0.7比1.9±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81、4.26, P均<0.01),提示TN可增强迷走神经活动。 结论:TN对于胃肠道肿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可作为加快临床胃肠道肿瘤术后恢复的辅助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