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现实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混合现实技术是继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之后出现的全新数字全息影像技术。近年来,医学混合现实技术发展迅速,为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新的临床诊疗模式。对于创伤骨科复杂多变的损伤情况,混合现实技术打破了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提供了全新的个体化三维立体视觉呈现方式,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本文对混合现实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混合现实技术在骨科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混合现实(MR)技术能够在现实世界呈现虚拟图像信息,从而在虚拟场景、用户和现实世界之间搭建起一个信息交互的桥梁,可以使复杂的人体结构和病变部位清晰而立体地呈现在术者面前。由于骨科手术解剖结构复杂、个体差异较大、对各种内固定材料与患者匹配精确程度要求较高,利用MR技术可以方便医师多角度观察与分析,制定手术计划、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结合MR技术特点,综述MR技术在骨科临床教学及培训、医患沟通、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术后康复锻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MR加速器呼吸导航引导肝癌SBRT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MR加速器呼吸导航引导肝癌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的流程、可行性及应用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9—12月10例使用MR加速器接受呼吸导航引导,行SBRT的肝癌患者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行CT模拟定位和Unity MR定位,采集平扫、增强和4D CT,及T 1 3D、T 2 3D MR影像。选择4D CT呼气末端图像设计参考计划,治疗前采集呼吸导航(呼气末端)T 2 Navigator MR图像,并结合实时监控2D MR影像调整或修改靶区位置和形状,选择合适的在线自适应计划流程。目测定位CT、T 2 3D MR和T 2 3D Navigator MR图像显示肿瘤的清晰度;统计靶区体积变化;比较自适应计划和参考计划的剂量学差异;评估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在自由呼吸状态下,T 2 3D Navigator MR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T 2 3D MR图像,可更清楚显示肿瘤及其边界。10例患者采用位置适应(ATP)和形状适应(ATS)自适应计划分别为37分次和22分次,3例患者肿瘤消退明显。自适应计划的靶区平均适形指数(CI)与参考计划无差异,但靶区外剂量跌落稍慢( P<0.05),尤其是ATS计划较明显。ATP自适应计划的正常肝平均受量与参考计划基本一致,但平均机器跳数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TS自适应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平均子野数和正常肝D mean和V 10 Gy比参考计划有所降低,V 5 Gy轻微增加,但均无显著差异。7例患者进行放疗后1个月和3个月疗效评价,野内病灶控制较好,放疗不良反应轻微,未见≥3级不良反应。 结论:MR加速器的呼吸导航提高了自由呼吸状态下肿瘤和MR影像的目测清晰度,在肝脏肿瘤的精准自适应放疗特别是立体定向自适应放疗中展现了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四维血流心血管MR分析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血流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四维血流(4D-FLOW)心血管MR(CMR)技术观察肺动脉高压(PH)患者右心室血流特征,探讨右心室血流成分与右心室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确诊PH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于1周内行右心漂浮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并行CMR测定右心室血流及右心功能。采用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采集心脏电影序列,测定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等功能参数。采用三维回顾性心电图触发导航仪门控4D-FLOW序列进行全心血流扫描,测定右心室直接血流百分比(RVPDF)、延迟射血血流百分数(RVPDEF)、滞留流入血流百分数(RVPRI)和残余血流百分数(RVPRVo)。用Spearman方法分析右心室血流与心室功能参数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结果:PH患者RVPDF、RVPDEF、RVPRI和RVPRVo分别为16.4%±9.2%、16.1%±5.6%、16.8%±6.1%和50.5%±12.3%。RVPDF与RVPRVo呈负相关( r=-0.703, P<0.001),而RVPDEF 与RVPRI呈正相关( r=0.955, P<0.001)。RVPDF与右心室每搏输出量指数(RVSVI)( r=0.38, P=0.041)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 r=0.69, P<0.001)呈正相关,与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VESVI)( r=-0.65, P<0.001)及右心室心肌质量指数(RVMI)( r=-0.45, P=0.004)呈负相关。RVPRVo与RVEF( r=-0.58, P=0.007)呈负相关。RVPDF与RVPDEF之和(RVPDF+RVPDEF)为35.2%±11.4%,RVEF与(RVPDF+RVPDEF)呈正相关( r=0.825, P<0.001),且RVEF与RVPDF+RVPDEF之和间差异无计学意义( t=1.427, P=0.164)。RVPDF与肺血管阻力(PVR)呈负相关( r=-0.52, P=0.007),而RVPRVo与PVR呈正相关( r=0.54, P=0.004)。 结论:4D-FLOW CMR能够在自由呼吸状态下测定PH患者RVEF。PH患者右心室直接血流减低,而残余血流增多,且右心室直接血流及残余血流与右心室功能、PVR相关,是评价右心室功能及后负荷的重要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术中唤醒结合神经导航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术中唤醒结合神经导航在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20例,术前均使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显示功能区皮层,同时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重建肿瘤周边纤维束,将上述图像融合后,导入神经导航系统,术中显微镜下确定功能区皮层与纤维束,同时应用术中唤醒联合皮层电刺激定位再次确定功能区后切除肿瘤。比较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的变化,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和死亡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在神经导航和术中唤醒联合皮层电刺激下成功实施手术,最终16例(80%)胶质瘤全切除,4例(20%)次全切除。术后2周、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仅1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KPS评分较术前降低,无术后死亡及严重致残病例。与术前KPS评分(83.02±4.76)比较,患者术后2周的KPS评分(90.15±6.72)、术后3个月KPS评分(96.86±6.18)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中唤醒联合皮层电刺激结合神经导航能准确地定位功能区皮层及纤维束,准确评估胶质瘤切除范围,可以在最大程度切除病变的同时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次屏气3D-SPACE序列MR胰胆管成像技术的可行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单次屏气高并行采集因子三维可变反转角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在MR胰胆管水成像(MRCP)的技术优势。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MRCP检查的75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需采用单次屏气法(单次屏气高并行采集因子3D-SPACE MRCP序列)和自由呼吸膈肌导航法(自由呼吸膈肌导航的3D-SPACE MRCP序列)进行扫描。比较2种方法扫描时间,以及图像胆总管信噪比(SNR)、胆总管与其周围组织对比度(CR)及胆总管和肝脏之间对比噪声比(CNR),并以4分制分别对整体图像质量、伪影和胆总管、左右肝管、右前支、后支、第2及3段分支、主胰管和胆囊管的可见度进行评分。采用配对 t检验及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单次屏气法的扫描时间(18 s)明显短于自由呼吸膈肌导航法[264(226,313)s],2种方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520, P<0.001)。单次屏气法中SNR、CR及CNR(8.31±4.23、0.92±0.30、11.46±5.77)均小于自由呼吸膈肌导航法(11.23±5.70、0.93±0.38、15.06±7.37),2种方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78、3.429、4.063, P均<0.05)。单次屏气法的整体图像质量、伪影、以及胆总管、左右肝管、右前支、后支、第2及3段分支、主胰管和胆囊管的可见度评分均高于自由呼吸膈肌导航法,2种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 结论:相比自由呼吸膈肌导航门控3D-SPACE MRCP序列,单次屏气高并行采集因子3D-SPACE MRCP序列扫描出图像伪影小,胰胆管树可视性高,并缩短了检查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导航经心尖不停跳室间隔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3D-TEE)在心尖不停跳室间隔切除术(TA-B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性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TA-BSM手术治疗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共137例,手术过程中采用3D-TEE定位不停跳心肌切除器的位置,导航心肌旋切的范围;术前、术后测量HOCM患者不同节段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PG),评估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与二尖瓣反流(MR)的程度;术后测量切缘范围,记录切除刀数及切除心肌重量。结果:137例HOCM患者术中均成功完成3D-TEE导航下TA-BSM,切除刀数为7(5,9)刀,切除心肌重量为5.6(3.4,8.9)g,术中未出现死亡、主动脉瓣损伤、医源性室间隔穿孔等不良事件。与术前相比,前、后室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室壁厚度显著减小(均 P<0.001),LVOT-PG明显降低( P<0.001) 。TA-BSM术后,SAM≥3级的患者由94例(68.6%)减少至2例(1.5%),MR≥3+的患者由86例(62.8%)减少至9例(6.6%)(均 P<0.001)。对于不同程度室间隔肥厚组,术后IVST、LVOT-PG较术前显著降低(均 P<0.05),MR及SAM征的程度较术前显著减轻(均 P<0.001)。切缘长度、切除心肌重量及切除刀数广泛室间隔肥厚组高于局限性肥厚组(均 P<0.05)。 结论:3D-TEE能够实时引导、监测TA-BSM心肌切除的过程,为临床治疗HOCM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胶质瘤氨基酸PET/MR多模态影像的肿瘤体积及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脑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脑肿瘤,基于结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成像导航肿瘤手术切除是常规治疗方案.然而结构MR成像难以精准显示肿瘤的体积及空间分布,导致的肿瘤术后残留会缩短患者生存期.氨基酸正电子发射断层/磁共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PET/MR)多模态影像显示的胶质瘤体积及空间分布存在重叠及差异,本文通过综述氨基酸PET与MR的结构、血流灌注及分子成像显示的胶质瘤体积及空间分布差异,探讨了多模态影像的肿瘤空间分布异质性,比较不同模态影像显示肿瘤空间分布的准确性,辅助临床制订PET/MR导航胶质瘤手术的最佳多模态影像组合,实现肿瘤最大化安全切除,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并且为未来进一步研究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介导PET/MR影像空间分布表征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混合现实技术导航个体化治疗复杂囊型肝包虫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复杂囊型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具有挑战性,对于压迫重要脉管主干的病灶进行强行剥除可能引起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本文报道西藏自治区个体化治疗多发病灶复杂囊型肝包虫病一例,并首次采取术中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导航技术辅助手术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相位导航和膈肌导航在老年患者三维MR胰胆管成像薄层扫描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探讨相位导航和膈肌导航在老年患者三维磁共振胰胆管成像(3D-MRCP)薄层扫描中的对比应用研究.方法 使用Siemens Aera1.5T超导型MR仪对180例老年患者进行相位导航和膈肌导航扫描,采集到的图像进行3D重建,3组图像在解剖结构、图像质量与疾病诊断进行对比.结果 在肝内解剖结构显示上,肝内1级胆管、肝外胆管上、中、下及胆囊均能很好地显示出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管及肝内2级胆管的显示上,膈肌导航明显优于相位导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图像质量上,膈肌导航优良率明显高于相位导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胆系统疾病的检出率方面,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扩张和胰管扩张中确诊率方面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膈肌导航在胰管、肝内2级胆管解剖结构的显示及图像质量的优良率上明显高于相位导航,膈肌导航更适合老年患者3D-MRCP薄层扫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