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广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XDRKP)耐药表型特点及相关耐药机制。方法: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分离的3 201株肺炎克雷伯菌并根据已有药敏结果筛选116株广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纳入研究。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及梅里埃VITEK-compact 2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药敏结果K-B法或微量肉汤稀释法复核。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CIM)联合乙二胺四乙酸协同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eCIM)检测XDRKP碳青霉烯酶表型,并与碳青霉烯酶基因扩增结果比对。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DM、blaVIM、blaIMP、blaOXA);氨基糖苷耐药基因: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A、rmtC、rmtD、rmtG、rmtH、armA、npmA、rmtB、rmtE、rmtF),氨基聚糖苷修饰酶基因变体[aac(6′)-Ib-cr];喹诺酮耐药基因:DNA解旋酶保护蛋白qnr家族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外排泵蛋白基因(oqxAB、qepA),氨基聚糖苷修饰酶基因变体[aac(6′)-Ib-cr];替加环素耐药Tet蛋白基因[外排泵蛋白基因:tet(A)和tet(L)],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tet(M)],替加环素修饰酶基因[tet(X)]。对照分析各XDRKP耐药表型与相应耐药基因携带情况间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到XDRKP 116株。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100%(116/116),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99.14%(115/116),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95.69%(111/116)、94.83%(110/116)、88.79%(103/116),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44/116)与替加环素耐药(3/116)检出率较低。mCIM联合eCIM试验结果与碳青霉烯酶基因扩增结果一致率95.65%(110/115)。各耐药基因阳性率:blaKPC 90.52%(105/116),blaNDM 10.34%(12/116),rmtB 81.90%(95/116),armA 2.59%(3/116),oxqAB 65.52%(76/116),qnrB 6.03%(7/116)、qnrS 12.93%(15/116)、aac(6′)-Ib-cr 7.76%(9/116),tet(A)21.55%(25/116)。其余各耐药基因未检出。匹配分析发现,共有65株XDRKP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不匹配,即抗菌药物耐药表型不能用携带相应耐药基因来解释。结论:XDRKP中各类耐药基因的广泛分布和某些基因[如aac(6′)-Ib-cr、oqxAB]的多重耐药作用是广泛耐药产生的潜在原因。不同菌株针对同一类抗菌药物可能携带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此外,部分菌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不匹配,提示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存在其他耐药机制也与XDR的产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母细胞瘤细胞中STAT3异常表达的DNA甲基化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肿瘤组织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 3,STAT3)高表达的DNA甲基化机制。方法:以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一科于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0例HB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8例,中位年龄为33个月,年龄范围为3~72个月;3例甲胎蛋白含量<3 000 μg/L,17例甲胎蛋白含量>3 000 μg/L;7例为胎儿型HB,7例为胚胎型HB,1例为未分化型HB,5例为混合型HB;按HB的PRETEXT分期系统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6例,Ⅳ期5例。手术切取HB肿瘤及癌旁正常组织,肿瘤组织的切除范围参照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扩大1~2 cm切除,癌旁正常组织需切取离肿瘤边缘至少2 cm的正常组织。将肿瘤组织作为实验组,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STAT3和TET的表达水平。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使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并将实验组中TET1结合水平与STAT3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两组间STAT3的表达水平差异方面,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STAT3的表达水平相比(8.43±5.05比1.03±0.41),实验组STAT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53, P<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证实了实验组STAT3表达水平的上调,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0.96±0.17比0.37±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13, P<0.001)。在两组间STAT3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方面,BSP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相比(0.52±0.10比0.82±0.06),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73, P<0.001)。实验组的STAT3 mRNA水平与其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AT3 mRNA水平与其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r=-0.704, P=0.001)。q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TET的表达水平相比(4.81±2.25比1.10±0.42),实验组TET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227, P<0.001);两组间TET2和TET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TET2表达水平为1.33±0.54比1.07±0.46( t=-1.624, P=0.113),TET3表达水平为1.77±1.03比1.33±0.89( t=-1.43, P=0.16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TET1表达水平相比(0.77±0.18比0.27±0.09),实验组TET1表达水平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392, P<0.001)。在两组间STAT3启动子区TET1的结合水平方面,ChIP-qPCR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3.72±1.47比1.28±0.73),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63, P<0.001)。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与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与DNA甲基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r=-0.658, P<0.01)。 结论:HB患儿肿瘤组织中TET1的表达升高可能是导致STAT3启动子DNA低甲基化,进而过度表达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1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1(TET1)蛋白是一种5-甲基胞嘧啶(5-mC)羟化酶,属于人类α-酮戊二酸加氧酶TET蛋白家族。其功能是识别并结合到基因组5’-胞嘧啶-磷酸-鸟嘌呤基序(CpG)-3’二核苷酸密度高的区域如CpG岛,启动DNA去甲基化程序,维持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平衡,以保持基因组甲基化稳态,实现表观遗传调控。TET1表达和/或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在不同来源的肿瘤中可以表现为原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属性。本文综述近年来TET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不耐受强化疗的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总结35例不耐受强化疗的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临床特点,评估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联合阿扎胞苷(azacytidine,AZ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本院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间诊断的35例不耐受强化疗的初治老年AML患者,接受VEN+AZA诱导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VEN+AZA诱导的缓解情况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8岁,继发AML 9例.所有患者均完成骨髓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评估,其中低危患者10例,中危12例,高危13例.常见的基因突变为DNA甲基转移酶3A(DNA methyltransferase 3A,DNMT3A)(11例)、异柠檬酸脱氢酶1/2(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2,IDH1/2)(11例)、TET癌基因家族成员2(ten-eleven translocation 2,TET2)(9例)、核仁磷酸蛋白1(nucleophosmin 1,NPM1)(8例)、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Fms-related tyrosine kinase 3-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FLT3-ITD)(6例).总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65.7%(23例),NPM1、FLT3-ITD、IDH1/2突变患者CR率分别为87.5%、66.7%、72.7%.CR患者中总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阴性率73.9%.中位随访时间10.1个月,中位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EFS)期11.3个月.缓解患者中,相比于MRD阳性患者,MRD阴性患者EFS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更长(P<0.05).早期死亡率5.7%,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1.4%、3~4级血小板减少25.7%、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48.6%)及肺部感染(17.1%).结论:VEN+AZA在不耐受强化疗的初治老年AML中治疗的总缓解率较高.NPM1突变可能提示更高缓解率.MRD转阴患者EFS期及OS期较MRD阳性患者延长,死亡风险下降.VEN+AZA是目前不能耐受强化疗的初治老年AML重要的治疗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DNA去甲基化酶TET3过表达介导转录因子KLF4显著高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Krüppel样因子4(Krüppel-like factor 4,KLF)异常高表达的DNA甲基化分子机制.方法 以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病理检查所取皮损组织为实验组,13例眼外伤手术患者所取眼睑皮肤组织为对照组.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bisulfite sequencing,BSP)检测各组皮肤样本及转染十-十一转位3(ten-eleven translocation 3,TET3)过表达及干扰质粒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中转录因子Krüppel样因子4(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皮肤组织样本及转染HaCat细胞中KLF4、TET1(ten-eleven translocation1)、TET2、TET3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KLF4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KLF4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KLF4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49,P=0.002).实验组TET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ET1及TET2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TET3表达水平与KLF4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88,P=0.001).HaCat细胞中过表达TET3后,KLF4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明显下调(P<0.01),KLF4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HaCat细胞中干扰TET3表达后,KLF4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明显上调(P<0.01),KLF4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结论 过度表达的TET3通过下调KLF4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介导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KLF4过度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哺乳动物DNA甲基化修饰的动态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DNA甲基化是生命体最主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哺乳动物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胞嘧啶第五位碳原子上,称为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哺乳动物DNA甲基化由从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3B在胚胎发育早期建立,甲基化模式的维持由DNA甲基转移酶DNMT1实现.TET家族蛋白氧化5-甲基胞嘧啶起始DNA的去甲基化过程.这些DNA甲基化修饰酶精确调节DNA甲基化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生命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失调也与多种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现结合国内外同行研究进展,介绍课题组近年来对DNA甲基化修饰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氧合酶家族分子在叶酸缺乏中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淀粉样前体蛋白和β位淀粉样前体裂解酶-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氧合酶家族分子(TET)在叶酸缺乏条件下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IMR 32细胞的增殖能力及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早老素1(PS1)基因以及β位淀粉样前体裂解酶-1(BACE1)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SH SY5Y、IMR-32细胞,分为叶酸缺乏组、低剂量组、正常对照组,采用噻唑蓝(MTT)法观察细胞增殖、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细胞中APP、PS1、BACE1、TETs、甲基转移酶(DNMTs)基因mRNA的表达;构建TET1低表达稳转细胞株,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荧光蛋白,MTT法观察细胞增殖,RT PCR检测细胞中TET1、APP、PS1、BACE1的转录水平. 结果 (1)在叶酸缺乏组及低剂量组,培养120 h和144 h后SH-SY5Y、IMR 32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均P<0.001);SH-SY5Y细胞中APP、PS1、BACE1、DNMT1、DNMT3a、DNMT3b、TET1、TET2、TET3的mRNA水平升高(F=80.315、35.386、101.979、786.407、80.331、131.545、28.000、9.165、102.167,均P<0.05),IMR-32细胞中APP、PS1、BACE1、DNMT1、DNMT3b、TET1、TET2、TET3的mRNA水平升高(F=12.283、93.669、40.815、157.234、24.835、147.594、54.794、73.068,均P<0.05).(2)构建TET1低表达稳转细胞株,低表达组(SH SY5Y shTET1)细胞内TET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5±0.02,低于阴性对照组1.00±0.09(P=0.007);低表达组(IMR-32-shTET1)细胞内TET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8±0.07,低于阴性对照组1.00±0.01(P=0.003).(3)相较于阴性对照组,低表达组(SH-SY5Y-shTET1、IMR-32-shTET1)的增殖能力均增加(均P<0.01);且细胞内APP、BACE1的mRNA水平降低(P<0.01或P<o.05). 结论 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IMR 32中,叶酸缺乏上调TETs的表达,通过TET蛋白去甲基化途径增加细胞中APP、BACE1表达,并抑制细胞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PM1突变及H3K79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约占所有白血病的59%,其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现认为多种因素在多个层面、多个阶段的相互作用导致白血病的发生.NPM1蛋白可以穿梭于胞浆与胞核之间,并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与多种蛋白结合.NPM1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占25~30%,产生的突变的NPM1蛋白因缺乏核定位肽段而滞留于细胞浆,对细胞核的稳定性以及某些癌基因的表达产生负面影响.在含有NPM1基因突变的AML中,约70%的病人同时含有DNA甲基化调节基因的突变(DNMT3A、IDH1、IDH2、TET2等),并且已知表观遗传学的异常可以直接破坏核稳定性,上调某些白血病相关基因的高表达.NPM1突变基因的白血病细胞具有特殊的基因表达特征,如HOX家族基因、MEIS1基因在突变系统中显著高表达,这些基因不仅是引发白血病的关键调节子,而且是MLL融合蛋白的下游靶点.在携带有MLL融合蛋白的AML中,MLL的融合伴侣可以募集DOT1L,对MLL靶点基因上的H3K79位点进行甲基化,造成这些基因过度活化.同MLL基因的异常相比,NPM1突变保持着相似的转录特点,然而NPM1突变是否能够影响组蛋白H3K79甲基化的变化还不是很清楚.本综述着重探讨NPM1突变与H3K79甲基化的关系,以及H3K79甲基化转移酶DOT1L抑制剂对NPM1突变的AML的作用,从而为白血病发病寻求新的分子机制和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ET1蛋白去甲基化作用及其对肿瘤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TET (ten eleven translocation)家族蛋白是DNA甲基化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包括TET1、TET2和TET3,属于a-酮戊二酸(α-KG)和Fe2+依赖的双加氧酶.TET蛋白能将5-甲基胞嘧啶(5mC)氧化生成5-羟甲基胞嘧啶(5hmC),是TET蛋白发挥去甲基化作用的基础.TET蛋白对胚胎发育、生殖细胞形成及骨髓造血等具有重要作用.TET1蛋白在癌细胞和癌组织中的含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提示TET1蛋白的DNA去甲基化作用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文章综述TET1蛋白发挥去甲基化作用的机制及其在肝癌、胃癌和结肠癌等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肿瘤的预后和治疗作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ET2、 FLT3-ITD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TET基因家族成员(TET2)突变、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差异.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AML患者.其中TET2突变(+)12例,FLT3-ITD突变(+)8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初诊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及核型等临床资料.结果 TET2突变AML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小板数、外周血白细胞、原始细胞百分数、骨髓细胞免疫表型表达率及细胞遗传学危险分层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T3-ITD突变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外周血原始细胞百分数比例增高,细胞遗传学危险分层高危比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LT3-ITD突变可用于评估AML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