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马珠单抗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2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奥马珠单抗在患多种过敏性疾病患儿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收治的应用奥马珠单抗治疗的患多种过敏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性别、年龄、过敏疾病的种类、治疗前血清总IgE(TIgE)和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水平、奥马珠单抗应用剂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28例患儿,男/女为17/11;年龄(9.6±2.7)岁。患过敏性疾病种类:哮喘24例(85.7%)、过敏性鼻炎24例(85.7%)、食物过敏9例(32.1%)、特应性皮炎7例(25.0%)、慢性荨麻疹2例(7.1%),其中26例(92.8%)有2种以上过敏性疾病。28例患儿均有TIgE或sIgE升高。血清TIgE 39.5~3 826.0 kU/L,中位数611 kU/L。治疗后24例哮喘患儿喘息发作次数均减少,24例过敏性鼻炎患儿鼻部症状均减轻,特应性皮炎患儿6例皮肤瘙痒减轻,1例改善不佳,慢性荨麻疹2例症状减轻,9例食物过敏患儿3例达耐受。结论:奥马珠单抗在儿童过敏性疾病治疗中,除哮喘外,也适用于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在食物过敏治疗中也有提高食物过敏原耐受阈值作用。对同时存在多种过敏性疾病或存在对多种过敏原过敏的患儿,有明显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真菌致敏性哮喘的临床和炎症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真菌致敏性哮喘的临床和炎症特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呼吸综合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2 902例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吸入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和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单纯真菌致敏组、真菌多重致敏组、非真菌致敏组和非致敏组。观察真菌致敏哮喘患儿的分布情况和真菌致敏哮喘患儿合并其他吸入过敏原致敏分布情况,比较4组哮喘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就诊季节)、血常规指标[嗜酸性粒细胞(EOS)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Hb)、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ELR)和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ENR)]和tIgE,观察4组哮喘患儿不同就诊季节血常规指标和tIgE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中2 902例哮喘患儿分为单纯真菌致敏组331例(11.41%)、真菌多重致敏组898例(30.94%)、非真菌致敏组1 067例(36.77%)和非致敏组606例(20.88%)。真菌致敏哮喘患儿共1 229例(42.35%),其中男851例(69.24%),女378例(30.76%)。不同年龄段真菌致敏哮喘患儿占比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31, P<0.001),以6~8岁、9~11岁占比较高。不同就诊季节真菌致敏哮喘患儿占比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51, P<0.001),以夏季占比最高。链格孢致敏哮喘患儿1 115例(38.42%),以3级(37.22%)、4级(32.29%)致敏较多;烟曲霉致敏哮喘患儿610例(21.02%),以2级(45.90%)、3级(30.33%)致敏较多。真菌多重致敏组中合并1种其他吸入过敏原者占比为54.23%(487/898),以真菌+尘螨占比最高33.63%(302/898);合并2种其他吸入过敏原者占比为32.18%(289/898),以真菌+尘螨+花草树木占比最高25.84%(232/898);合并3种其他吸入过敏原者占比为13.59%(122/898)。4组哮喘患儿性别、年龄、就诊季节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对于EOS绝对值、ELR和ENR,真菌多重致敏组高于单纯真菌致敏组,其次高于非真菌致敏组,高于非致敏组(均 P<0.05)。对于Hb,真菌多重致敏组高于单纯真菌致敏组、非真菌致敏组,真菌多重致敏组和非真菌致敏组高于非致敏组(均 P<0.05)。对于tIgE,真菌多重致敏组高于非真菌致敏组,其次高于单纯真菌致敏组,高于非致敏组(均 P<0.05)。EOS绝对值、ELR、ENR和tIgE在单纯真菌致敏组、真菌多重致敏组和非真菌致敏组各组内均呈现季节性变化(均 P<0.05)。单纯真菌致敏组中EOS绝对值、ELR、ENR和tIgE在夏季升高;真菌多重致敏组中EOS绝对值、ELR、ENR和tIgE在冬季降低;非真菌致敏组中EOS绝对值和tIgE在秋季升高,ELR和ENR在冬季降低,Hb在夏季降低。 结论:真菌致敏性哮喘是重要的哮喘类型,男童、6~11岁儿童发病居多,发病季节以夏季为主。真菌致敏性哮喘2型炎症突出,EOS绝对值、ELR、ENR和tIgE均升高,并且呈现季节性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因胸闷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的6~17岁患儿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78例,其中男性89例(50%)、女性89例(50%),年龄8.83(7.50,11.58)岁,根据是否诊断CTVA分为CTVA组130例,48例非CTVA患儿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个人既往史、家族史、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等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变应原、FeNO水平及肺功能各参数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CTVA组学龄期儿童(6~11岁)较青春期儿童(≥12岁)占比更高[(113/130,86.9%) vs(26/48,54.2%), Z=21.985, P<0.01]。CTVA组合并湿疹[(74/130,56.9%) vs(19/48,39.6%), χ2=4.225, P<0.05]及伴发鼻部症状[(98/130,75.4%) vs(27/48,56.2%), χ2=6.138, P<0.05]比例较高,吸入变应原霉菌致敏[(52/130,40.0%) vs(11/48,22.9%), χ2=4.474, P<0.05]及多重致敏[(71/130,54.6%) vs(18/48,37.5%), χ2=4.108, P<0.05]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CTVA患儿FeNO升高(>20 ppb)的比例为20.8%(27/130),显著高于对照组4.2%(2/48)( χ2=7.086, P<0.01)。CTVA患儿的肺通气功能参数FEV 1、FVC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P均>0.05),FEV 1/FVC、PEF、FEF 25、FEF 50、FEF 75、MME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发鼻部症状( OR=2.351,95% CI 1.105~5.002, P=0.026)、多重致敏( OR=2.184,95% CI 1.046~4.557, P=0.038)、tIgE>60 kU/L( OR=3.080,95% CI 1.239~7.654, P=0.015)、FeNO>20 ppb( OR=6.734,95% CI 1.473~30.796, P=0.014)、小气道功能障碍( OR=3.164,95% CI 1.089~9.194, P=0.034)为胸闷变异性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FeNO联合FEF 50诊断CTVA的AUC最大( Z=2.744, P<0.01)。 结论:CTVA学龄期儿童较青春期更常见,伴发鼻部症状、多重致敏、tIgE>60 kU/L、FeNO>20 ppb、小气道功能障碍为CTVA发病的危险因素。FeNO联合小气道指标可提高对CTVA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广州地区2 535例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屋尘螨和烟曲霉特异性sIgE检测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屋尘螨合并烟曲霉致敏情况,并分析屋尘螨过敏原和烟曲霉过敏原合并致敏与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mmunoglobulin E,tIgE)及年龄的相关性,为广州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门诊或住院部,同时采用ImmunoCAP系统检测了屋尘螨和烟曲霉并且确诊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2 535例,年龄范围1~84岁、中位数年龄5岁、平均9岁;分为≤3岁组 n=894例,4~6岁组 n=721例,7~18岁组 n=615例,19~49岁组 n=207例,>49岁组 n=98例;男性1 596例(62.96%),女性939例(37.04%)。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组1 279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组1 256例;不同疾病组具体分为哮喘组411例、过敏性鼻炎组458例、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410例、肺炎组463例、上呼吸道感染组299例及支气管炎组494例,分析屋尘螨、烟曲霉单一致敏和两者合并致敏阳性率及屋尘螨和烟曲霉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tIgE水平差异。连续变量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资料用χ 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 313例(51.79%)患者为屋尘螨过敏原sIgE阳性,65例(2.56%)为烟曲霉过敏原sIgE阳性,50例(1.97%)为两者同时阳性。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组中877例(68.57%,877/1 279)为屋尘螨过敏原sIgE阳性,57例(4.46%,57/1 279)为烟曲霉过敏原sIgE阳性,44例(3.44%,44/1 279)为两者同时阳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组中436例(34.71%,436/1 256)为屋尘螨过敏原sIgE阳性,8例(0.64%,8/1 256)为烟曲霉过敏原sIgE阳性,6例(0.48%,6/1 256)为两者同时阳性。在单一致敏中,过敏性鼻炎伴哮喘组中屋尘螨过敏原sIgE致敏率最高,为80.24%(329/410)。男性患者屋尘螨过敏原sIgE阳性率为53.76%(858/1 596),女性患者阳性率为46.22%(434/9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49, P<0.001)。在合并致敏中,哮喘患者(5.35%,22/411)对屋尘螨合并烟曲霉致敏阳性率最高,其次是过敏性鼻炎患者(3.06%,14/458)、过敏性鼻炎伴哮喘(1.95%,8/410)。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肺炎(0.43%,2/463)、上呼吸道感染(0.33%,1/299)及支气管炎(0.61%,3/494)屋尘螨合并烟曲霉阳性率极低。学龄前儿童患者(≤3岁组,0.34%,3/894;4~6岁组,0.97%,7/721)屋尘螨合并烟曲霉致敏阳性率显著低于青少年和成人患者(7~18岁组,3.58%,22/615;19~49岁组,6.28%,13/207;>49岁组,5.10%,5/98)。在屋尘螨和烟曲霉合并致敏的患者中,屋尘螨sIgE水平在各个级别均有分布,烟曲霉sIgE水平主要在1、2和3级。 结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鼻炎伴哮喘患者屋尘螨合并烟曲霉致敏阳性率更高,提示在临床中应该重视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患者同时合并屋尘螨和烟曲霉致敏,尤其是成年人更容易屋尘螨合并烟曲霉致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标准化螨过敏原提取物皮下冲击免疫治疗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及相关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3种不同剂量递增模式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早期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炎性因子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更加安全有效地开展加速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9—2022年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自愿原则分别进行常规免疫治疗(conventional immunotherapy,CIT)23例、集群免疫治疗(cluster immunotherapy,CLIT)25例和冲击免疫治疗(rush immunotherapy,RIT)18例,RIT组的患者治疗前1周行单针次的150 mg奥马珠单抗皮下注射。记录并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7、15周的主观评价指标[药物症状评分、鼻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部单项症状评分]、客观评价指标(血清sIgE、tIgE、Th1/2及Th17细胞因子等)和不良反应等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完成治疗的6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7例,女29例。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1、7、15周时3组患者的药物症状评分、鼻部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 P值均<0.05)。3组对比发现,治疗1周时,RIT组鼻部VAS评分低于CIT组和CLIT组[(4.33±0.94)分比(9.48±1.37)分比(9.44±1.33)分, P<0.05];治疗15周时,RIT组药物症状评分低于CIT组和CLIT组[(0.62±0.23)分比(1.54±0.21)分比(1.06±0.22)分, P<0.05];在达到维持剂量时,RIT组对鼻痒症状的改善优于CIT组和CLIT组[(0.61±0.20)分比(1.78±0.38)分比(1.56±0.32)分, P<0.05]。RIT组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CIT组和CLIT组低(11.76%比20.00%比16.53%, P<0.05)。3种SCIT均未发生3/4级全身不良反应,且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介素(IL)-4、IL-5、IL-6、IL-17、sIgE、sIgE/tIgE、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在3组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IL-10、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γ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3种标准化螨过敏原提取物SCIT的临床疗效均较为可观。单次奥马珠单抗注射联合RIT能够在早期显著提升疗效,且具有安全、有效、便捷等优点,是一种可靠的免疫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奥马珠单抗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患者7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奥马珠单抗在合并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治疗获益。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变态反应科收治的临床诊断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同时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经奥马珠单抗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合并过敏性疾病的种类、治疗前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采用配对 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评估治疗前后的差异。 结果:纳入74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合并过敏性哮喘29例(39.2%),变应性鼻炎61例(82.4%),特应性皮炎6例(8.1%),食物过敏4例(5.4%)。治疗前44例(59.5%)出现血清总IgE或过敏原特异性IgE升高。首次奥马珠单抗治疗后,患者荨麻疹控制测试问卷评分显著提高[治疗前6.00(5.75,9.00),治疗后16.00(13.00,16.00); Z = 7.39, P < 0.001];治疗4次后,82.5%(33/40)患者荨麻疹症状完全控制/完全反应。奥马珠单抗治疗后,29例合并过敏性哮喘患者喘息发作次数均减少,哮喘控制测试问卷评分显著升高(治疗前18.48 ± 3.20,首次治疗后21.07 ± 2.88; t = 8.87, P < 0.001);61例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治疗前5.89 ± 1.29,首次治疗后3.28 ± 1.46)及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治疗前60.10 ± 20.53,首次治疗后37.26 ± 18.83)均明显减少( t = 15.04、10.01,均 P < 0.001),变应性鼻炎症状减轻;4例合并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瘙痒减轻;2例合并食物过敏患者接触过敏食物后症状较前减轻。仅1例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硬结伴疼痛。 结论:奥马珠单抗在治疗合并过敏性疾病共病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荨麻疹症状明显改善,合并的过敏性疾病也较好地控制,安全性好。奥马珠单抗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患者可多重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链格孢菌在支气管哮喘儿童中致敏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链格孢菌在新疆地区的致敏特点,探讨该地区近年来支气管哮喘儿童吸入性过敏原变化的原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1~2月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咳喘诊治科就诊的支气管哮喘儿童139例,通过ImmunoCAP过敏原定量检测技术检测其吸入过敏原特异性IgE及血清总IgE。结果:链格孢菌的致敏率排在首位[53.2%(74/139)],其次是豚草、艾蒿[均为46.0%(64/139)],树花粉组合41.7%(58/139)。不同年龄组哮喘患儿吸入过敏原特异性IgE结果比较,>6岁组猫毛屑(22.6%比12.1%, χ2=13.15, P=0.009)、狗毛屑阳性率(17.9%比9.1%, χ2=13.19, P=0.006)高于≤6岁组,其余各吸入过敏原组间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链格孢菌的致敏较强,等级在2~4级之间,粉尘螨、户尘螨较弱,在1~2级之间。随着链格孢菌致敏阳性等级的增加,树草花粉类、动物毛屑类、尘螨类的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也增加。 结论:链格孢菌的致敏率超过本地区既往排在前列的艾蒿、豚草等户外的过敏原物质,链格孢菌致敏应该予以重视及预防,为本地区哮喘儿童更加精准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标准化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维持期换瓶不减量方案在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标准化螨变应原免疫治疗的优化方案,观察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接受双螨变应原制剂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或)过敏性哮喘(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的5~16岁共15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不同时间节点(治疗前,启动脱敏治疗后4~6个月、1年、2年时)总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CSMS(综合症状和用药评分)评分、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血清总IgE(tIgE)、特异性IgE(sIgE)、tIgG4、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患者在初始治疗阶段(剂量递增阶段)的方案一致,均按说明书进行。其中,81例(观察组)在剂量维持阶段持续继续每4~6周皮下注射1次,每次注射3号瓶1 ml;75例(对照组)维持阶段按照旧的传统方案进行(即换新瓶减半量3号瓶0.5 ml,1~2周后0.75 ml,再间隔1~2周1 ml)。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依从性。结果:156例患儿中观察组共纳入81例,其中AR患儿有58例,BA患儿15例,AR合并BA患儿有8例;常规对照组共纳入75例,AR患儿有52例,BA患儿16例,AR合并BA患儿有7例。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局部不良反应对照组 χ2=1.541,观察组 χ2=0.718;全身不良反应对照组 χ2=0.483,观察组 χ2=0.179, P值均>0.05),且均无Ⅱ级以上全身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随访2年脱漏15例,脱落率20.0%;观察组随访2年脱漏7例,脱落率8.6%,两组患者脱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47, P<0.05)。血清学指标及疗效对比(在治疗后3个不同的时间节点即治疗4~6个月、1年及2年时与基线进行比较),观察组和常规对照组治疗4~6个月、1年及2年时CSMS评分较基线状态明显下降(常规组 t值分别为13.783,20.086,20.384, P值均<0.001;观察组 t值分别为15.480,27.087,28.938, P值均<0.001);两组患者治疗4~6个月、1年及2年时VAS评分也均较基线状态明显下降(常规组 t值分别为14.008,17.963,27.512, P值均<0.001;观察组 t值分别为9.436,13.184,22.377, P值均<0.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基线状态、4~6个月、1年及2年时CS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0.621,0.473,1.825,0.342; P值分别为0.536,0.637,0.070,0.733),VAS在不同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663,0.095,0.305,0.951; P值分别为0.099,0.925,0.761,0.343);提示观察组和常规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均临床显效,且两种方案疗效相当。观察组和常规对照组治疗4~6个月、1年及2年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较基线状态明显下降(常规组 t值分别为3.453,5.469,6.273, P值均<0.05;观察组 t值分别为2.900,4.575,5.988, 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治疗4~6个月、1年及2年时较基线状态tIgE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常规组 t值分别为-5.328,-4.254,-0.690, P值分别为0.000,0.000,0.492;观察组 t值分别为-6.087,-5.087,-0.324, P值分别为0.000,0.000,0.745)。但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血清学指标及疗效在基线状态、4~6个月、1年及2年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t值分别为0.723,1.553,0.766,0.234; P值分别为0.471,0.122,0.445,0.815),tIgE( t值分别为0.170,-0.166,-0.449,0.839; P值分别为0.865,0.868,0.654,0.403),tIgG4( t值分别为1.507,1.467,-0.337,0.804; P值分别为0.134,0.145,0.737,0.422)。 结论:针对气道过敏性疾病双螨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的两种免疫治疗方案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依从性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在诊断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在诊断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exacerbated respiratory disease,NERD)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过敏反应中心就诊,愿意接受NERD规范化诊断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伴/不伴哮喘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16~61岁。对患者实施NERD规范化诊断流程:(1)询问有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后出现呼吸道症状加重的病史;(2)进行鼻腔阿司匹林激发试验(intranasal aspirin challenge,IAC);(3)进行口服阿司匹林激发试验(oral aspirin challenge,OAC)。上述步骤中,出现任何一项阳性,即可诊断为NERD。阳性者后续步骤不再进行,否则需进行到OAC。若OAC为阴性,则诊断为非NERD。所有患者均完成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SNOT-22)评分、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以及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血常规及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检测。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27例(27/50,54%)确诊为NRED。7例(7/50,14%)患者通过临床病史确诊;20例(20/50,40%)患者通过阿司匹林激发试验确诊,其中IAC阳性者17例(17/20,85%),OAC阳性者3例(3/20,15%)。进行IAC检测的43例患者中,仅2例(2/43,5%)出现哮喘急性发作。对比NERD组和非NERD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 P=0.001)、嗅觉减退( P=0.003)、反复鼻息肉手术史( P=0.028)、合并哮喘( P=0.013)、SNOT-22评分( P=0.004)、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百分率( P=0.04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仅通过病史诊断会造成NERD漏诊,有必要开展阿司匹林激发试验。IAC用于诊断NERD的准确性高、安全性良好,是诊断NERD的重要手段;若IAC阴性,需进一步进行OA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清总IgE联合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对激素敏感性咳嗽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血清总IgE(TIgE)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联合检测对激素敏感性咳嗽的预测价值,以筛选适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慢性咳嗽患者人群。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76例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咳嗽消失或明显缓解作为有效判断标准,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咳嗽病程、咳嗽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血清TIgE和FeNO等指标或因素对糖皮质激素疗效的影响,筛选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疗效预测模型方程。结果:最终纳入的158例慢性咳嗽患者中,55.1%(87/158)确诊为激素敏感性咳嗽。与非激素敏感性咳嗽相比,激素敏感性咳嗽女性为主[62.1%(54/87)比45.1%(32/71), χ2=5.13, P=0.023],咳嗽日间较轻微[3.0(0.0)分比3.0(1.0)分, Z=3.46, P=0.001],TIgE [109.0(312.7) U/ml比57.8(99.8) U/ml, Z=3.40, P=0.001]和FeNO [29.0(20.5) ppb比19.0(14.0) ppb, Z=5.42, P<0.001]水平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IgE( OR=1.85, P=0.021)和FeNO( OR=4.71, P=0.010)为激素敏感性咳嗽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的回归方程模型对激素敏感性咳嗽具有中等预测价值(Kappa=0.59,曲线下面积为0.84, P<0.001),预测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88.1%,阳性预测值为78.3%,阴性预测值为82.2%。 结论:TIgE和FeNO对激素敏感性咳嗽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两者联合能提高识别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