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研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炎症相关基因的变化,探讨维生素D对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GEO数据库中的GSE50012 下载24 个样本量,分为服用维生素D患者组和未服用维生素D患者组,每组 12 例,寻找 2 组患者PBMC中mRNA的差异性表达,同时对差异性表达的基因进行GO/KEGG和GSEA富集分析,寻找可能参与的通路或分子功能,对差异基因进行分子互作网络分析,寻找关键基因 Hub.收集处于活动期的128 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62 例克罗恩病(CD)患者,通过是否服用维生素D分为4 组,分别测定每组PBMC中的候选关键基因表达,评价维生素D对IBD的作用.结果 GEO数据库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共计 128 个,其中高表达53 个,低表达75 个,GO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参与细胞因子活性、趋化因子与受体结合、调节炎症反应、参与免疫效应过程、介导淋巴细胞免疫等过程,KEGG分析得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IBD、IgA介导的肠道免疫网络等信号通路;GSEA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性表达的分子主要参与了维生素D受体途径、KEGG 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出 IL-6、MMP9、CXCL9、CXCL10、TREM1、IL1R2、C1QB 这 7 个关键基因,加用维生素 D 后HLA-DMA、HLA-DMB、IL-6、MMP9、CXCL9、CXCL10 呈现低表达,而NO
作者:徐艳秋;陈卫刚
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23 年 58卷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