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唑来膦酸作为一种静脉的双磷酸盐类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对于口服双磷酸盐不耐受或依从性差的患者,但发热等不良反应影响了该药的使用,探讨有口服双膦酸盐史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在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密固达)5 mg 后发热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双能 X线骨密度检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T 值≤-2.5被定义为骨质疏松。对其中113例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治疗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有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35例,记为 A 组,无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78例,记为 B 组。比较治疗前口服双膦酸盐治疗时间与治疗后发热发生率的关系及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后发热的影响因素。结果:35例有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中,无高热,2例有中低度发热反应(5.71%)。78例无双膦酸盐用药史者中,33人出现发热(42.3%),其中低热15人、中度热14人、高热4人,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另外,对在门诊与病房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患者发热情况进行分析,用药地点对发热发生率无影响。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口服双磷酸盐用药史是发热的保护性因素,既往口服双膦酸盐每增加1个月,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的发热风险减少23
作者:王鄖;胡肇衡;陈玲;潘宇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年 48卷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