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揿针联合耳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郁脾虚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揿针联合耳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治疗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治疗15 d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以及肠系膜淋巴结纵经及横径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1例.最终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纳入疗效统计.(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27/28),对照组为79.31%(23/2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后,2组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后,2组患儿的IgA、IgG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IgA、IgG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张琳琳;张晓伟;付倩;杨建芳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年 40卷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