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头部针刺透穴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透穴组30例,予头部针刺透穴治疗;针刺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药物对照组30例,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血脂指标[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的变化,并统计疗效。结果针刺透穴组控显率均优于针刺对照组及药物对照组( P<0.05);3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且针刺透穴组治疗后分别与针刺对照组及药物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TG、TC、HDL-C及LDL-C水平变化与本组治疗前比较,TG、TC、LDL-C均有明显降低,HDL-C升高,且针刺透穴组治疗后分别与针刺对照组及药物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变化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减少,且针刺透穴组治疗后分别与针刺对照组及药物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作者:李彦会;黄海波;王文星;杨立霞
来源:河北中医 2014 年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