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幼兔桡骨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幼兔桡骨临界性骨缺损长度.方法 选取健康3月龄雄性新西兰兔20只(2.2~2.5 kg),采用左右侧配对设计的方法在双侧桡骨中段分别制作15 mm及20 mm桡骨骨缺损模型,按骨缺损长度分为A组(15 mm)及B组(20 mm),每组各20侧.分别于术后第1天,术后第4、8、12周行CT检查,应用CT-Hedberg评分评估骨愈合情况.于术后12周处死所有实验兔,取出尺桡骨标本,通过大体观察及HE染色组织学观察分析缺损区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实验兔均存活,术后第12周大体观察:A组19例(95%)桡骨断端有连续性骨痂生成,新生骨表面光滑,塑形良好;B组缺损断端髓腔封闭,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填充.术后第12周CT图像可见A组皮质骨塑性完全,B组断端及缺损尺侧均有新骨生成,髓腔封闭.术后各时间点CT-Hedberg评分:A组(3.0±0.6,3.9±0.3,4.0±0.2)与B组(1.6±0.5,2.7±0.6,2.9±0.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结果:A组缺损已修复完全,新生骨组织内可见血管再生,B组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在进行幼龄兔骨缺损研究时,可选择3月龄雄性新西兰兔桡骨干构建20 mm长骨缺损.
作者:芮敏;郑欣;王帆;李东亚;李成宇;曹伟;刘洪;郭开今
来源: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7 年 16卷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