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383 | 下载521

缺血性肠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及缺血性结肠炎(IC)。本病患者多有心血管相关的基础疾病史,有习惯性便秘或近期手术史。主要症状根据分型各有特点,AMI 表现为无相应体征的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合并心房颤动的器质性心脏病以及胃肠道排空障碍;CMI 特点为频繁饭后腹痛、畏食及体质量下降;IC 表现为左侧腹部突发性绞痛,多餐后加重,梗死坏疽后可有急性腹膜炎表现。实验室检查最多见为血白细胞增高及大便潜血实验阳性,D -二聚体升高可能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腹部超声、X 光、CT、MRI、肠镜、选择性血管造影在本病的诊断方面各有独特的作用。本病的诊断来源于对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的综合判断。治疗分为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各有其针对性及适应证。通过及时确定不同类型缺血性肠病的诊断,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有重大意义。

作者:袁凤仪;朱峰;刘德军;吴本俨

来源: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6 年 19卷 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383 | 下载:521
作者:
袁凤仪;朱峰;刘德军;吴本俨
来源: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6 年 19卷 3期
标签:
肠疾病 诊断技术和方法 综述文献(主题) Intestinal diseases Diagnostic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Review literature as topic
缺血性肠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及缺血性结肠炎(IC)。本病患者多有心血管相关的基础疾病史,有习惯性便秘或近期手术史。主要症状根据分型各有特点,AMI 表现为无相应体征的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合并心房颤动的器质性心脏病以及胃肠道排空障碍;CMI 特点为频繁饭后腹痛、畏食及体质量下降;IC 表现为左侧腹部突发性绞痛,多餐后加重,梗死坏疽后可有急性腹膜炎表现。实验室检查最多见为血白细胞增高及大便潜血实验阳性,D -二聚体升高可能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腹部超声、X 光、CT、MRI、肠镜、选择性血管造影在本病的诊断方面各有独特的作用。本病的诊断来源于对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的综合判断。治疗分为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各有其针对性及适应证。通过及时确定不同类型缺血性肠病的诊断,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有重大意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