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印堂"和"百会"对抑郁模型大鼠大的行为学及海马突触相关蛋白mTOR、GSK-3β(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正常组15只Wistar大鼠,45只WKY(Wistar-Kyoto)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假针组、模型组,治疗前后对所有大鼠进行糖水偏好试验(Sugar Preference Test,SPT)、旷场试验(Open Field Test,OFT)和体重测量.电针组取大鼠"百会穴""印堂穴"电针治疗,假针组进行假针刺干预,模型组和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电针组、假针组每天干预1次,干预21天.治疗结束后,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mTOR、GSK-3β的表达.结果:和Wistar大鼠相比,干预前WKY大鼠的体重、OFT和SPT评分明显降低(P<0.01).干预21次后,与模型组及假针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的体重、OFT和SPT评分明显升高(P<0.01);电针组海马mTOR的表达量要比模型组和假针组更高(P<0.05),且正常组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海马GSK-3β的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和假针组(P<0.05),正常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可有效缓解WKY大鼠的抑郁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WKY大鼠海马内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GSK-3β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而改善其突触可塑性,从而改善大鼠的抑郁症状.
作者:黄树航;邢龙飞;杨帅;李晓慧;冯荣荣;王子未;秦丽娜
来源:四川中医 2023 年 41卷 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