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电针干预炎症性肠病(IBD)动物模型疗效及抗炎作用,为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2 年 11 月关于电针干预IBD的动物实验研究,由2 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数据合成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8 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能降低 IBD动物模型疾病活动指数(DAI)(MD =-1.27,95%CI 为-1.40~-1.15,P<0.00001)、结肠黏膜损伤评分(SMD =-2.39,95%CI为-2.83~-1.95,P<0.00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BD动物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MD =-2.34,95%CI为-2.83~-1.85,P<0.00001)、白细胞介素-1β(IL-1β)(SMD =-2.56,95%CI为-3.78~-1.34,P<0.00001)及白细胞介素-6(IL-6)(SMD =-2.54,95%CI为-3.37~-1.71,P<0.00001)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对IBD动物具有改善疾病程度及抗炎作用,但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低,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
作者:徐璇;陈琳;丁攀婷;梁枝懿;闫朝勃;何灏龙;钟欢;刘琼;刘密
来源:世界中医药 2023 年 18卷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