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风湿性多肌痛症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自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间明确诊断的6例风湿性多肌痛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①6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60岁,病程2~12个月;②6例中4例颈、肩胛带、骨盆带及四肢近端肌群疼痛,另2例仅骨盆和四肢近端肌群疼痛;③治疗前6例中位红细胞沉降率(ESR)77.5 mm/h,C反应蛋白(CRP)4例升高,2例正常,中位数61.31 mg/L,类风湿因子(RF)均正常,抗核抗体(ANA)5例阴性,1例阳性;6例肌酸激酶(CPK)均正常;④5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4例提示肌源性损害,1例正常,4例行肌肉活检,结果均无异常;⑤6例均使用皮质激素治疗(起始用量为泼尼松0.5 mg/(kg·d)),5例明显好转(疼痛缓解,ESR、CRP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无头痛、视力障碍等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依据.结论:风湿性多肌痛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肌电图可以有肌源性损害,国人并发巨细胞动脉炎少见,正确认识本病,减少误诊和漏诊,尽早给予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陈兰芳;徐亮;宣丹;李志;陆进明
来源: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8 年 27卷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