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免疫磁珠法分离得到的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细胞表面标记及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2-11/2003-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外科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正常顺产或剖腹产人胎盘(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均知情同意)作为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标本来源.②人胎盘脐血ACD-B抗凝,稀释后取7 mL脐血缓慢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3 mL,2 100 r/min离心30 min,取棕黄色层低密度单个核细胞,洗涤去血小板.免疫磁珠与FITC-CD133单抗室温孵育30 min,洗去多余单抗,将包被FITC-CD133的免疫磁珠加入到单个核细胞中,室温孵育30 min,置于磁场中1 min,吸弃细胞悬液,加入磁珠-细胞分离液从免疫磁珠上释放出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加入EGM-2MV培养基,接种于包被Ⅰ型胶原的培养瓶中,24 h换液除去未贴壁细胞,3 d后半量换液,培养3~4周.③观察CD133+血管内皮细胞经免疫磁珠分离后的形态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及免疫磁珠的分离效率;免疫荧光及酶组织化学检测CD133+赢管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不同时期的表形变化;透射电镜观察成熟血管内皮细胞W-P小体的形成情况.结果:①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形态观察:贴壁小细胞团在4~5 d可见伪足伸出,7 d后呈克隆
作者:谢松涛;陈璧;陶克
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年 11卷 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