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视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盲疾病之一,目前对近视眼结构的研究多集中于角膜曲率(CC)、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视网膜及脉络膜改变等方面,而对于近视眼眼前节结构,如前房角形态、睫状体形态等改变的研究少见报道. 目的 测量并分析近视眼房角及相关结构形态的改变.方法 纳入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在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为正视或近视者149人,年龄18 ~40岁.受检者根据屈光度的不同分为正视组30人30眼、低度近视组46例46眼、中度近视组35例35眼和高度近视组38例38眼,平均屈光度分别为(0.02±0.18)、(-1.64±0.69)、(-4.56±0.66)和(-7.04±1.02)D;受检眼分别接受眼压、CC、AL测量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和扩瞳验光等检查,观察各组间传统测量项目,如眼压、CCT、CC、AL、ACD及UBM测量指标,如房角开放距离(AOD)、虹膜厚度(IT1、IT2、IT3)、睫状体位置[A角、B角、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虹膜-睫状体距离(ICPD)]、睫状体厚度(CBT1、CBT2、CBT3)的差异.结果 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间眼压、CC、CCT值出现轻微变化,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L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而伸长,ACD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而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虹膜厚
作者:刘新敏;李思珍;王大博;张国文;纪惠谦;秦建民
来源: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年 33卷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