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负性记忆是许多精神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等)的重要病因,常阻碍临床治疗,需要寻求有效的干预方法。动物和人类的基础研究和前临床研究均发现,记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提取后变得脆弱易更改,并经历再次巩固的过程,即记忆再巩固,在此过程中进行干预有可能彻底改写或更新记忆。这一发现为干预负性记忆提供了可能性,具有巨大的临床潜力,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通过介绍记忆再巩固的研究简史,总结药物干预、无创脑刺激干预及行为干预负性记忆再巩固的研究进展,探讨其作用的神经机制,发现药物、无创脑刺激及行为均是潜在的干预手段,其中药物(心得安)、消退/暴露及经颅磁刺激可能是相对有效的方法,但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进行临床转化研究时需注意实验室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区别,同时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克服干预记忆再巩固的"边界条件",如记忆提取时长、记忆新旧、个体差异等,都可能影响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郑芷滢;周云飞;肖琢;胡静初
来源: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4 年 33卷 1期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现支持机构用户及个人包时用户开通服务。如需开通机构账号,请机构管理员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10-58882667;个人包时开通请直接点击“个人包时订购”,开通后即可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