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53 | 下载0

目的 研究环维黄杨星D在健康受试者中的人体药动学.方法 32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6,4,2 mg 3个单荆量组及2 mg 1个多剂量组,每组8人,静脉滴注环维黄杨星D 2,4,6 mg以及多次静脉滴注环维黄杨星D 2 mg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血浆中环维黄杨星D浓度.结果 单剂量静脉滴注环维黄杨星D高、中、低剂量组的ρmax分别为(16.56±1.15),(9.227±2.204)和(4.742±1.607)μg·L-1;tmax分别为(1.625±0.551),(1.917±0.691)和(1.583±0.731)h.低剂量组多次静脉滴注后的ρmax和tmax分别为(5.252±2.078)μg·L-1和(1.786±0.267)h,平均稳态血药浓度ρav为(4.972±1.038)μg·L-1.波动系数DF为(0.902±0.477),累积系数R为(2.629±1.187).结论 健康受试者单次静脉滴注高、中、低3个剂量组的环维黄杨星D后,药动学参数tmax,K,t1/2,MRT 相近,ρmax,AUC0→∞与剂量呈依赖性.药物半衰期较长,多剂量在体内有蓄积现象.

作者:余鹏;刘文英;高曙;孙棣;徐继华;饶金华;邹丽敏

来源:中国药学杂志 2008 年 43卷 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53 | 下载:0
作者:
余鹏;刘文英;高曙;孙棣;徐继华;饶金华;邹丽敏
来源:
中国药学杂志 2008 年 43卷 3期
标签:
环维黄杨星D 药动学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
目的 研究环维黄杨星D在健康受试者中的人体药动学.方法 32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6,4,2 mg 3个单荆量组及2 mg 1个多剂量组,每组8人,静脉滴注环维黄杨星D 2,4,6 mg以及多次静脉滴注环维黄杨星D 2 mg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血浆中环维黄杨星D浓度.结果 单剂量静脉滴注环维黄杨星D高、中、低剂量组的ρmax分别为(16.56±1.15),(9.227±2.204)和(4.742±1.607)μg·L-1;tmax分别为(1.625±0.551),(1.917±0.691)和(1.583±0.731)h.低剂量组多次静脉滴注后的ρmax和tmax分别为(5.252±2.078)μg·L-1和(1.786±0.267)h,平均稳态血药浓度ρav为(4.972±1.038)μg·L-1.波动系数DF为(0.902±0.477),累积系数R为(2.629±1.187).结论 健康受试者单次静脉滴注高、中、低3个剂量组的环维黄杨星D后,药动学参数tmax,K,t1/2,MRT 相近,ρmax,AUC0→∞与剂量呈依赖性.药物半衰期较长,多剂量在体内有蓄积现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