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459 | 下载56

目的 评价大肠杆菌密度感应调节子C(qseC)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细菌移位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 ~ 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n=6):对照组(C组)、MC1000-假休克组(M-SS组)、MC1000△qseC-假休克组(△-SS组)、MC1000-休克组(M-HS组)和MC1000△qseC-休克组(△-HS组).大鼠连续3d饮用150 μg/ml链霉素的消毒水溶液,抑制肠道内固有菌群;C组第4天开始,连续3d灌饲生理盐水(1 ml/100 g,1次/d),其余4组第4天开始,连续3d分别灌饲大肠杆菌MC1000或MC1000△qseC菌液(1 ml/100 g,1次/d).采用左股动脉放血法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手术结束后24 h时采用链霉素抗性特点和菌落PCR技术对从内脏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观察细菌移位情况和计数内脏组织细菌数.结果 与C组比较,M-HS组和△-HS组大鼠细菌移位率、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含量、脾脏和肝脏菌落数和总菌落数均升高(P<0.05);与M-SS组和△-SS组比较,M-HS组大鼠细菌移位率、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含量、脾脏和肝脏菌落数和总菌落数均升高(P<0.05);与M-HS组比较,△-HS组大鼠细菌移位率、肠系膜淋巴结、脾脏和肝脏菌落数和总菌落数均降低(P<0.05).结论 大肠杆菌qseC参与了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过程.

作者:杨堃;叶联华;黄云超;雷玉洁;赵光强;李光剑;陈华梅

来源: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2 年 32卷 8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459 | 下载:56
作者:
杨堃;叶联华;黄云超;雷玉洁;赵光强;李光剑;陈华梅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2 年 32卷 8期
标签:
大肠杆菌 休克,出血性 细菌移位 肠 Escherichia coli Shock,hemorrhagic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testines
目的 评价大肠杆菌密度感应调节子C(qseC)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细菌移位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 ~ 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n=6):对照组(C组)、MC1000-假休克组(M-SS组)、MC1000△qseC-假休克组(△-SS组)、MC1000-休克组(M-HS组)和MC1000△qseC-休克组(△-HS组).大鼠连续3d饮用150 μg/ml链霉素的消毒水溶液,抑制肠道内固有菌群;C组第4天开始,连续3d灌饲生理盐水(1 ml/100 g,1次/d),其余4组第4天开始,连续3d分别灌饲大肠杆菌MC1000或MC1000△qseC菌液(1 ml/100 g,1次/d).采用左股动脉放血法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手术结束后24 h时采用链霉素抗性特点和菌落PCR技术对从内脏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观察细菌移位情况和计数内脏组织细菌数.结果 与C组比较,M-HS组和△-HS组大鼠细菌移位率、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含量、脾脏和肝脏菌落数和总菌落数均升高(P<0.05);与M-SS组和△-SS组比较,M-HS组大鼠细菌移位率、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含量、脾脏和肝脏菌落数和总菌落数均升高(P<0.05);与M-HS组比较,△-HS组大鼠细菌移位率、肠系膜淋巴结、脾脏和肝脏菌落数和总菌落数均降低(P<0.05).结论 大肠杆菌qseC参与了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过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