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94 | 下载92

目的 评价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兴奋性突触后膜突触细胞粘附分子Neuroligin1表达的变化.方法 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80~ 32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n=12)和切口痛组(Ⅰ组,n=36).Ⅰ组制备大鼠右足切口痛模型,于术后3h(T1)、1 d(T2)和3d(T3)时随机取12只大鼠行累积疼痛评分(CPS),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然后处死大鼠取L3-6节段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背角突触后膜Neuroligin1、突触后膜敛密蛋白(PSD-95)、谷氨酸受体1(GluR1)和谷氨酸受体2(GluR2)的表达,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脊髓背角Neuroligin1和PSD-95的共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Ⅰ组T1-3时CPS升高,MWT降低,T12时脊髓背角突触后膜Neuroligin1和GluR1表达、T1时Neuroligin1与PSD-95共表达上调(P<0.05或0.01).结论 大鼠切口 痛的形成与维持的机制与脊髓背角突触后膜Neuroligin1调控的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郭瑞娟;利雪阳;马丹旭;薛照静;王云;田鸣

来源: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7 年 37卷 12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94 | 下载:92
作者:
郭瑞娟;利雪阳;马丹旭;薛照静;王云;田鸣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7 年 37卷 12期
标签:
细胞黏附分子 疼痛 脊髓 受体,AMPA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Pain Spinal cord Receptors,AMPA
目的 评价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兴奋性突触后膜突触细胞粘附分子Neuroligin1表达的变化.方法 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80~ 32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n=12)和切口痛组(Ⅰ组,n=36).Ⅰ组制备大鼠右足切口痛模型,于术后3h(T1)、1 d(T2)和3d(T3)时随机取12只大鼠行累积疼痛评分(CPS),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然后处死大鼠取L3-6节段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背角突触后膜Neuroligin1、突触后膜敛密蛋白(PSD-95)、谷氨酸受体1(GluR1)和谷氨酸受体2(GluR2)的表达,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脊髓背角Neuroligin1和PSD-95的共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Ⅰ组T1-3时CPS升高,MWT降低,T12时脊髓背角突触后膜Neuroligin1和GluR1表达、T1时Neuroligin1与PSD-95共表达上调(P<0.05或0.01).结论 大鼠切口 痛的形成与维持的机制与脊髓背角突触后膜Neuroligin1调控的信号通路有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