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畸形精子症是影响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其发病机制尚未明晰.近年来,对精子形态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某些基因被证实与畸形精子症的发生有关.本文回顾近5年文献,透过大量对圆头精子症、精子核空泡、断头精子症、残余胞质、纤维鞘发育不良(DFS)和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等特殊形态异常精子的研究,详细阐述了DPY19L2、AR、PRM1、GBA2、PCI、CREM、TH2A、TH2B、ODF1、Cntrob、OAZ-t、HOOK1、SPEM1、GAT1、PRSS21、15-LOX、Sptrx、AKAP3、AKAP4、DNAI1、DNAH5、RSPH4A、TXNDC3、CCDC39、LRRC6、LRRC50、KTU等基因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旨为畸形精子症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同时本综述回顾了国内外对上述畸形精子症患者进行辅助生殖治疗的最新进展,并探讨这类患者的辅助生殖结局,为男性不育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睿智;武婧;王瑞雪
来源: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3 年 19卷 12期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现支持机构用户及个人包时用户开通服务。如需开通机构账号,请机构管理员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10-58882667;个人包时开通请直接点击“个人包时订购”,开通后即可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