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425 | 下载366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分析腓动脉穿支特点,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通过解剖40侧新鲜小腿标本,使用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容积螺旋CT扫描,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重点观察小腿.解剖后统计小腿外侧穿支出现数量、穿出位置、各穿支的管径、血管蒂的长度,归纳其规律性.针对2005年7月至2009年10月的43例中等面积的手、足皮肤缺损进行了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术,并统计成活率,术后就外观和功能随访6个月到2年.结果 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为2~9支,平均4支,在腓骨小头下方(9.80±0.93)cm、(13.40±0.90)cm、(17.20±1.13)cm、(21.30±0.77)cm四处出现率较高,动脉穿支直径分别为(1.33±0.39)mm、( 1.30±0.46)mm、(1.17±0.30)mm、(1.22±0.23)mm,血管蒂长分别为(5.87±0.73)cm、(5.83±1.73)cm、(5.44±1.09)cm,(5.10±1.93)cm.临床应用43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成活42例,1例皮瓣坏死.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到2年,皮瓣术后外观满意36例,术后臃肿需要二期修整的7例.供区小腿外观、功能均正常.结论腓动脉有四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其中小腿中1/3段的穿支血管(第2、3条穿支)管径较粗,蒂长度5~7cm,适合进行游离皮瓣设计.

作者:李学渊;胡瑞斌;梅劲;王晓峰;王欣;陈宏;章伟文;唐茂林

来源: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2 年 35卷 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425 | 下载:366
作者:
李学渊;胡瑞斌;梅劲;王晓峰;王欣;陈宏;章伟文;唐茂林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2 年 35卷 3期
标签:
穿支,腓动脉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Perforator branches,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Applied anatomy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分析腓动脉穿支特点,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通过解剖40侧新鲜小腿标本,使用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容积螺旋CT扫描,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重点观察小腿.解剖后统计小腿外侧穿支出现数量、穿出位置、各穿支的管径、血管蒂的长度,归纳其规律性.针对2005年7月至2009年10月的43例中等面积的手、足皮肤缺损进行了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术,并统计成活率,术后就外观和功能随访6个月到2年.结果 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为2~9支,平均4支,在腓骨小头下方(9.80±0.93)cm、(13.40±0.90)cm、(17.20±1.13)cm、(21.30±0.77)cm四处出现率较高,动脉穿支直径分别为(1.33±0.39)mm、( 1.30±0.46)mm、(1.17±0.30)mm、(1.22±0.23)mm,血管蒂长分别为(5.87±0.73)cm、(5.83±1.73)cm、(5.44±1.09)cm,(5.10±1.93)cm.临床应用43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成活42例,1例皮瓣坏死.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到2年,皮瓣术后外观满意36例,术后臃肿需要二期修整的7例.供区小腿外观、功能均正常.结论腓动脉有四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其中小腿中1/3段的穿支血管(第2、3条穿支)管径较粗,蒂长度5~7cm,适合进行游离皮瓣设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