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下手法治疗黏连期肩凝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73例黏连期肩凝症患者。男31例,女42例。年龄38~60岁,中位数50岁。病程5~15个月,中位数9个月。均采用基于“筋滞骨错”理论的手法治疗,同时辅以肩部中药薰洗、中药塌渍治疗及功能锻炼。手法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30 d。治疗后采用李海燕等制定的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从疼痛、肩关节活动度、肌力、日常生活能力、局部形态5个方面对患者的肩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本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均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疗效标准评定,治愈33例、好转38例、未愈2例。所有患者均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本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总分、肩部疼痛、关节活动度、肌力、日常生活能力及局部形态评分均提高[(60.03±9.44)分,(84.82±5.70)分,t =-19.216,P =0.000;(14.45±7.15)分,(25.21±3.17)分,t =-11.753,P =0.000;(16.89±4.16)分,(21.00±2.75)分,t =-7.032,P =0.004;(3.99±0.86)分,(4.67±0.50)分,t
作者:赵明宇;杨超凡;赵启;廉杰;王秋生;黄祯峰;张向东;鲍铁周
来源:中医正骨 2016 年 28卷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