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
编辑人员丨2024/6/1
该文报道了广西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Primulina pingguoensis H.S.Ma & B.Pan),该新种在形态学上与囊筒报春苣苔(P.carinata Y.G.Wei,F.Wen &H.Z.Lü)相似,但两者能明显区别,平果报春苣苔花冠裂片狭披针形至线型,长宽比大于2(vs.圆形至卵圆形,长宽比小于1.5),花冠内部具8~10条紫色条纹,与花冠同色,无明显导蜜线(vs.棕色条纹,与花冠不同色,具两条黄色导蜜线),花冠筒管状,腹面隆状,(vs.狭漏斗状,明显隆起,形成一清晰的龙骨),叶片椭圆形到宽卵形,(6.5~9.5)cm ×(4.5~6.5)cm[vs.宽椭圆形到卵形,(4.0~5.0)cm ×(3.0~4.0)cm],叶基部稍楔形(vs.圆形).该新种目前只在模式产地一个较大的石灰岩溶洞及周边发现有分布,目前该溶洞内开始发展畜牧养殖,对该物种的生存空间带来压力.该文对该新种的分布区(EOO)和占有面积(AOO)分别进行了评估,认为根据现已知的居群和所受威胁情况,根据IUCN红色名录标准,可暂定为"极危(CR)"级别.该种作为传统中药,被当地居民用于新生儿去胎毒等,有一定的保护和利用价值,今后可进一步开展此物种的民族植物学和药用植物学研究.该种面临生境破坏和野外采挖的风险,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等相关工作.与该种同一乡镇分布的物种紫麟报春苣苔(P.purpureokylin F.Wen,Yi Huang &W.C.Chou),后者花冠筒漏斗状,叶片深绿至紫色,叶两面具紫红色粗伏毛而明显区别;距离该种5 km内分布有小白花报春苣苔(P.alba R.F.Li & B.Pan),后者花明显小型,花冠筒状,纯白色,与该种相区别.通过比较该种与报春苣苔属其他物种,发现也有一些物种花筒或多或少有膨大,如浅黄报春苣苔(P.lutescens B.Pan & H.S.Ma)、粉花报春苣苔[P.roseoalba(W.T.Wang)Mich.M?ller & A.Weber]、中华报春苣苔[P.dryas(Dunn)Mich.M?ller & A.Weber]、多莛报春苣苔[P.polycephala(Chun)Mich.M?ller & A.Weber]以及崀山报春苣苔[P.langshanica(W.T.Wang)Yin Z.Wang]等,初步推断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花筒膨大可能与特定传粉者有关,然而这一假设需进一步的野外调查和实验论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贵州北盘江流域观赏兰科植物及其功能群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贵州北盘江流域野生兰科(Orchidaceae)植物资源,科学筛选高观赏价值兰科植物并探究其环境适应特征,该文以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分布的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层次分析法筛选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种类,并使用聚类和冗余分析明确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功能群物种组成.结果表明:(1)研究区兰科植物共74属249种(含变种),在水平空间分布上有2个密集区,分别是望谟县与紫云县交界片区和盘州市西部片区;在垂直空间分布上,随海拔变化呈"中间膨胀型"分布,以800~1 600 m范围为主.(2)研究区观赏兰科植物可划分为三大等级,第一级为开发优等级,共 51种兰科植物,第二级为开发储备级,共170种,第三级的28种观赏价值较低,没有作为观赏植物开发的必要.(3)研究区开发优等级的观赏兰科植物可划分为低海拔喜荫非石灰岩山地功能群、低海拔喜阳石灰岩山地功能群、中海拔喜荫石灰岩山地功能群和高海拔喜阳非石灰岩山地功能群4类,不同功能群间兰科植物适应环境类型差异较大.综上表明,对贵州北盘江流域观赏兰科植物的筛选和生态功能群的划分,为今后园林应用、科学保护、引种驯化开发、野外回归等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季风对亚洲热带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亚洲是全球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也是热带植物分布距离赤道最远的地区.揭示季风对热带植物迁移与进化的影响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东亚植被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亚洲地区夏季盛行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季风.历史上,季风盛行的时间与早期被子植物在东南亚群岛、华夏古陆起源的时间大致吻合,季风可能促进了被子植物的快速分化与扩散.季风是热带植物得以向北扩散到我国滇黔桂交界区和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根本原因,并导致了热带季节性雨林、热带季雨林、干旱河谷稀树灌丛或草原、海南岛西部滨海稀树草原等特殊植被的形成.亚洲的三大夏季风在高山纵横、大河奔流和石灰岩地貌密布的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一带交汇、叠加,使之成为一些典型热带类群的物种多样与特有种分布中心.这可能是中国-缅甸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季风可能促进热带植物的进一步北迁,增加中国南方植物区系的热带植物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岛球兰,中国夹竹桃科一新记录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报道了中国夹竹桃科(Apocynaceae)球兰属(Hoya R.Br.)一新记录种:三岛球兰(H.tamdaoensis Rodda&T.B.Tran).该种产于广西那坡县,生于石灰岩常绿阔叶林中.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补充了该种发表时未曾描述的果实和种子特征,并提供图版以方便鉴别.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药用植物园标本馆(GXM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东拉山短丝木犀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对其群落空间分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省宝兴县东拉山短丝木犀植物群落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阐明短丝木犀植物群落的分布与土壤养分的策应关系,为保护与恢复衰退的短丝木犀种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东拉山地区属于典型的石灰岩山地,山体较为活跃,土壤保水力、持肥力较低,仅有短丝木犀等少数耐瘠薄的物种才能够完成生活史.(2)东拉山短丝木犀植物群落的分布与群落土壤中有机物、氮、磷和钾的含量显著相关,其中全N、P和K营养元素决定了短丝木犀群落的更新繁衍方式.(3)土壤作为整个短丝木犀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达到物质能量的平衡,使得短丝木犀群落在地理隔离间形成适用自身群落生长的小生态系统的“孤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国家保护植物报春苣苔分布地的植物多样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已知有报春苣苔分布的广东、湖南、广西、江西4省14地的石灰岩洞口或崖壁进行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以期对珍稀濒危植物报春苣苔种群的生存和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4个地点共出现101科242属342种维管植物,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科、属、种分别是苦苣苔科、凤尾蕨科、荨麻科、铁线蕨科、爵床科;凤尾蕨属(Pteris)、报春苣苔属(Primulina)、铁线蕨属(Adiantum)、苎麻属(Boehmeria)、唇柱苣苔属(Chirita);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 Hance) 岩尾蕨(Pteris deltodon Bak. )、蜈蚣草(P.vittata L. ) 、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 - veneris L.)、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 ]等.植物种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为40%,最小为0,平均值为14. 24%,表明虽均为石灰岩生境,但各地的种类各具特色.鉴于大多数报春苣苔分布点未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生存状况堪忧,建议加强对报春苣苔种群及其生境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热带森林植被分类纲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热带森林是云南的重要植被类型,虽对云南热带森林植被的系统分类及研究在《云南植被》中有所体现,并发表了大量论文,但在植被类型的划分、命名及其解释上却不尽相同,特别是对群系的记录很不全面.该文总结已掌握的研究资料,参考世界类似热带森林植被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对云南热带森林植被的类型、分类、物种组成和群落特征等进行了归纳.结果表明:云南的热带森林植被包括3个主要的植被型,即热带雨林、季雨林、季节性湿润林.云南的热带雨林是在亚洲热带北缘季风气候下发育的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分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和其山地变型—热带山地雨林二个植被亚型,前者包括19个群系,后者包括12个群系.文中的热带季雨林是依据其原始定义指介于热带雨林与萨王纳之间的一种热带落叶至半常绿森林植被,其分布主要受水分条件制约,非纬向地带性植被;它们分为落叶季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2个植被亚型,前者包括7个群系,后者包括3个群系.把分布于云南南部石灰岩山地的在一些植物学文献中称之为"石灰岩季雨林"的热带森林植被,考虑其常绿至半常绿的外貌特征、特殊的植物区系组成以及乔木层没有一个明显的无叶(落叶)期(其落叶现象可能主要由于局部生境的干燥和历史的原因,并非是由于地区性气候干旱所导致),它们与季雨林的原始定义不符;该文使用名称热带季节性湿润林来定义这类发生在石灰岩山中、上部,在热带季节雨林带之上的热带山地垂直带上的植被类型.季节性湿润林也分为季节性常绿湿润林及季节性半常绿湿润林2个植被亚型,各包括2个群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厚叶卷瓣兰,中国兰科一新记录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一新记录种:厚叶卷瓣兰(B.sacrophylloides Garay,Hamer&Siegerist),并提供特征描述及彩色图片,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厚叶卷瓣兰为附生或石生草本,生长于云南西双版纳勐仑镇的石灰岩地区林下岩石上和林中树干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蒜头果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蒜头果为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 其果实富含神经酸, 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了解蒜头果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本研究对生长于裸露石灰岩山地和石灰岩林地两种生境的蒜头果分别取样, 利用传统分离方法对蒜头果的根、树皮及叶组织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 并依据形态学特征和r DNA-ITS序列对菌种进行鉴定.所有样品共分离获得112株内生真菌, 分别属于10个属, 其中紫霉属 (Purpureocillium) 、酵母样菌属 (Acaromyces) 、木霉属 (Trichoderma) 、淡紫紫孢菌 (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为优势菌种.分析显示内生真菌在不同部位差异明显, 根中内生真菌分布最为普遍, 两种生境条件下分离率都为100%, 对比之下树皮分离率分别为56.7%和63.3%, 叶的都为26.7%.不同生境对蒜头果内生真菌具有明显影响, 在裸露石灰岩山地根、树皮、叶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56、1.518和0.662, 石灰岩林地分别为1.412、1.439和0.974.在两种生境条件下, 树皮的真菌多样性相似, 根和叶的多样性都表现出石灰岩林地高于裸露石灰岩山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木本植物对喀斯特石质生境岩石形态结构的适应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弄清植物对喀斯特岩石形态结构的适应性,选择3种岩石类型及7种木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形、空间句法理论研究岩石结构面孔裂隙形态结构及其与群落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石灰岩结构面孔裂隙间隙度大、白云岩居中、白云质砂岩小,分维数则反之;白云质砂岩结构面孔裂隙整合度、控制值、密度值大,白云岩居中,石灰岩小;白云岩生境下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碳、氮含量高、白云质砂岩次之、石灰岩低;分形与空间句法指数间呈显著相关关系,两者能较好的揭示岩石形态结构;总体上3种岩性生境下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碳、氮含量与岩石结构面孔裂隙分形及空间句法指数具较强相关关系;大致相同的环境下白云岩形态结构适宜植物生长、白云质砂岩次之、石灰岩差;研究岩石形态结构对喀斯特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