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RS-SchwabⅥ级截骨术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SRS-Schwab Ⅵ级截骨术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SRS-Schwab Ⅵ级截骨术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的19例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资料,男8例、女13例,年龄(39.7±11.2)岁(范围23~58岁)。病因学包括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8例、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11例。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等。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脊髓神经功能。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14.5±65.8)min,术中出血量为(2 995.3±1 357.6)ml,截骨节段数为(2.4±0.6)个,融合节段数为(11.0±1.7)个。随访时间为(24.9±9.5)个月。术前、术后第5天及末次随访时GK( F=658.56, P<0.001)、SVA( F=18.86, P<0.001)、LL( F=180.73, P<0.001)、TK( F=166.12, P<0.001)、PT( F=14.68, P<0.001)、SS( F=6.03, P=0.00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P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9, P=0.750)。术前GK为107.3°±8.9°,术后第5天改善至39.8°±12.8°( t= 25.59, P<0.001),矫正度数为67.6°±11.5°,矫正率为63.2%±10.1%;末次随访时GK为35.4°±11.6°,与术后第5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9, P=0.006)。术前SVA为(38.2±18.7)mm,术后第5天改善至(18.3±10.1)mm( t=4.59, P<0.001);末次随访时为(16.4±10.6)mm,与术后第5天相比无明显矫正丢失( t= 0.83, P=0.419),稳定于正平衡状态。末次随访时SRS-22量表评分的功能维度为(3.8±0.3)分和自我形象维度为(3.9±0.2)分,均高于术前水平(3.5±0.5)分和(2.9±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7例患者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但术后未见新发神经损害;1例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无异常,但术后因脊髓周围血肿压迫发生神经损害。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内固定失败并发症。 结论:SRS-Schwab Ⅵ级截骨术用于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效果,术后短期随访畸形矫正维持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具有鉴别意义的影像学征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脊柱感染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明确感染类型十分重要。通过对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发现和归纳了一些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对脊柱结核和化脓性脊柱炎的诊断具有鉴别意义。病变部位为胸椎、骨破坏明显、后凸角度大、椎体内形成脓肿,增强MR扫描显示椎体内局灶性混杂信号、椎旁形成光滑的薄壁脓肿、累及3个节段及以上者,倾向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对于发生于腰椎、椎间盘内脓肿形成,MR增强扫描显示椎间盘周围强化、椎体均匀强化、关节突关节异常信号,则更倾向于化脓性脊柱炎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畸形复合椎截骨治疗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畸形复合椎截骨技术(deformed complex vertebral osteotomy,DCVO)治疗治愈型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治愈型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39.5±15.0)岁(范围9~78岁)。病变主要累及节段:胸段14例、胸腰段16例、腰段3例。33例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截骨治疗策略,20例采用DCVO技术治疗(DCVO组),13例采用后路全椎体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 column resection,VCR)治疗(PVCR组)。DCVO技术将多个畸形融合的病椎定义为"病椎复合体",在病椎复合体内进行截骨,两截骨面交汇于病椎复合体前缘,形成截骨处的闭合铰链,完全闭合截骨区域使骨-骨融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主要观察指标为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节段后凸角。采用Frankle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72个月。DCVO组手术出血量(1 315.00±462.57)ml,手术时间(293.00±83.86)min,并发症发生率为1.5%;均明显低于PVCR治疗组( P< 0.05)。DCVO组术前节段后凸角为96.80°±6.32°,术后为29.10°±6.96°,较术前平均矫正67.7°,矫正率为69.9%,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477, P<0.05)。DCVO组矢状位参数:术前TK为96.96°±29.13°,术后为37.15°±4.88°,末次随访为37.00°±3.89°,TK术后矫正59.81°,矫正率为61.7%;术前LL为66.70°±21.21°,术后为42.25°±5.53°,末次随访为41.90°±4.98°,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997, P<0.05)。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参数、脊柱骨盆参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手术前后矢状面及脊柱骨盆各参数(除PI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矢状面参数、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所有术前有神经障碍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地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结核性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DCVO技术治疗安全、有效,与传统VCR技术相比其临床疗效更好、并发症明显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侧前方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结核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对胸腰段结核患者应用侧前方手术入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9月至2018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胸腰段结核并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共32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7例行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为对照组(A组),15例行侧前方手术入路为实验组(B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情况、住院情况、术后并发症,并随访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后凸畸形矫正角度(Cobb角)、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评分)、腰背部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Frankel分级)。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侧前方组手术时间[A组(285.24±89.21) min比B组(221.56±64.89) min, t=2.281 P<0.05]、术中出血量[A组(644.21±166.65) ml比B组(541.88±101.49) ml, t=2.062, P<0.05)和住院时间[A组(16.78±2.88) d比B组(14.01±2.62) d, t=2.831, P<0.05]均显著低于前后路联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住院费用[A组(6.81±1.62)万元比B组(7.34±1.45)万元, t=-0.970,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内红细胞沉降率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A组: t=4.463, P<0.05;B组: t=5.557, 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 t=4.899, P<0.05;B组: t=4.418, P<0.05),C反应蛋白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A组: t=9.486, P<0.05;B组: t=7.525, 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 t=6.781, P<0.05;B组: t=4.735, 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两次随访均显著低于术前值。组间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比较,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obb角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A组: t=5.401, P<0.05;B组 t=5.700, P<0.05)、JOA评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 t=-7.541, P<0.05;B组 t=-7.913, P<0.05)、VAS评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 t=10.027, P<0.05;B组 t=10.107,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末次随访均显著低于术前值。两组间Cobb角、JOA评分、VAS评分,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696、0.204、1.602, P>0.05)。A组术前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7例、E级5例,末次随访C级1例、D级2例、E级14例;B组术前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8例、E级3例,末次随访D级1例、E级14例。A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015, P<0.05),B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944, P<0.05)。两组间并发症比较,B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A组4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09, P>0.05)。但前后联合入路平均并发症发生率比侧前方组高。 结论:侧前方入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进入胸腔和腹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允许同一切口进行内固定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Y"型截骨治疗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Y"型截骨治疗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其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6月采用"Y"型截骨治疗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3.6±5.7)岁(范围7~57岁)。后凸畸形顶椎区位于上胸椎3例、胸椎11例、胸腰段17例、腰椎5例。术前后凸Cobb角为92.8°±23.3°(范围60°~147°)。临床疗效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和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指标为椎体间后凸角和脊柱骨融合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10±25.9)min(范围180~270 min),术中出血量(520±110)ml(范围400~80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26.38±1.75)个月(范围22~30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至16.5°±7.7°(范围5°~35°),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t=-25.438, P< 0.01),矫正率为82.2%;末次随访时为16.5°±7.1°(范围6°~32°),与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90, P> 0.05)。术前VAS评分(7.3±1.8)分(范围3~9分),术后改善至(2.4±0.8)分(范围1~3分),VAS评分改善率为67.1%;末次随访时为(1.1±0.6)分(范围0~2分),改善率为85.0%。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25例、良8例、中3例,优良率为91.7%。术前9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末次随访时9例患者均恢复至E级。术中2例患者神经电生理监测出现异常,1例唤醒试验阴性;另1例患者在后柱截骨后神经电生理监护提示双侧感觉、运动功能下降,检查截骨区脊髓周围无压迫,遂将手术床逐渐反折部分恢复后凸,临时双棒固定,神经电生理监护提示神经功能恢复,唤醒试验显示双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接近术前,关闭切口,2周后再次手术行进一步截骨矫形内固定术,3个月后双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例患者双下肢肌力自5级下降至3级,感觉功能正常,经神经营养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1年发生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经神经营养药物及康复治疗好转;1例术后3个月切口窦道形成,给予清创缝合后愈合。 结论:对于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患者,"Y"型截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截骨方法比较,可避免前方支撑植骨,并减少脊柱短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联合药物化疗在胸腰椎结核中的初步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清创、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螺钉内固定术联合药物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随访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因胸腰椎结核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UBE下清创、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螺钉内固定术联合药物化疗治疗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52.4±13.5)岁(27~71岁)。所有患者术前均予四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结核药物化疗2~4周。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系统分级评估手术前后脊髓损伤程度及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Cobb角评估脊柱后凸畸形及矫正情况。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复查X线片或CT,并采用Bridwell分级标准评估手术节段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6±1.9)个月。手术时间(182.2±27.5)min,术中出血量(222.2±66.7)ml,术后引流量(43.3±17.0)ml,术后下地时间(1.9±0.8)d,术后住院时间(5.9±1.5)d。共2例(2/9)发生并发症,其中与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1/9)。术后6个月随访时,ESR和CRP均恢复正常。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均为E级。术后Cobb角由术前14.44°±2.07°降至9.00°±2.29°,末次随访时无明显角度丢失。术后6个月随访时,Bridwell分级Ⅰ级5例(5/9),Ⅱ级2例(2/9),Ⅲ级1例(1/9),Ⅳ级1例(1/9),末次随访时均为Ⅰ级(9/9)。 结论:UBE下清创、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螺钉内固定术联合药物化疗是胸腰椎结核的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个体化3D打印人工椎体置换在复杂脊柱结核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结核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208例脊柱结核患者,其中15例成人患者采用了病灶清除联合个体化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脊柱手术进行治疗.其中,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31~72岁,平均(45.1±13.2)岁.病变部位包括胸椎2例,胸腰段2例,腰椎1例,腰骶椎10例;病变节段累及2个椎体6例,累及≥3个椎体9例.随访观察术后人工椎体稳定情况、与相邻椎体骨长入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变化情况、畸形矫正情况和结核病复发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血管、神经并发症.其中,单纯前路手术8例,一期后路手术2例,后前路手术5例.手术时间(292.2±119.0)min,术中失血量(553.3±333.5)ml.术前VAS评分为(5.7±0.9)分,术后7 d评分为(2.9±0.5)分,末次随访时评分为(1.8±0.5)分,术后7 d及末次随访较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99,P<0.001;t=13.752,P<0.001).术后1个月,1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A级的患者逐渐恢复至D级,3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B级的患者,2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C级.2例术中施行脊柱后凸矫正的患者,在随访期内人工椎体无松动移位,内固定未断裂失效.15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现结核病复发.结论: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结核重建中应用的短期疗效较好,人工椎体融合情况还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原发性椎管内脓肿17例诊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总结原发性椎管内脓肿患者的诊治经验,为优化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5-2023-01诊治的17例成人原发性椎管内脓肿,2例进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案包括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免疫力、纠正低蛋白血症、足量广谱抗生素治疗.15例进行手术治疗,采用后正中入路,根据脓肿位置选择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术中注意保护双侧关节突关节,尽可能清除脓肿组织,术后根据组织病理诊断及细菌培养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 脓肿均位于硬膜外,其中胸段3例,胸腰段5例,腰段2例,腰骶段7例.术后1例脓液培养结果为阳性,结果为B群链球菌(无乳链球菌).术后4例病理检查结果为脊柱结核,规范抗结核治疗18个月.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0.3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背痛症状、下肢放射痛症状、麻木症状均完全缓解,体温恢复正常.非手术治疗的2例痊愈,双下肢疼痛麻木缓解,肌力为5级.手术治疗的15例中11例痊愈,2例下肢肌力由术前4级恢复至5-级,1例下肢肌力由术前3级恢复至4+级,1例遗留大便功能障碍.结论 原发性椎管内脓肿好发于腰骶段及胸腰段,疼痛、发热、下肢神经功能损伤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并足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不能耐受手术或其他原因不能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有无恶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脊柱结核误诊行经椎弓根旁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进入"结核病紧急状态",人类从头至足均有可能发生结核病[1],而且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使其发病率复杂化,导致2020年和2021年结核病发生率增加了4.5%[2],时至今日全球结核病防控脚步仍未停止.中国人口基数大且卫生生活水平参差不齐,骨与关节结核仍然是多发病,其中脊柱结核约占骨与关节结核的60%[3],结核病致残、致亡仍屡见不鲜.笔者回顾性分析于2019-07诊治的1例脊柱胸腰段结核误诊为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并行经椎弓根旁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后积极抗结核非手术治疗,亦取得满意疗效,现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Andersson损害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系统评价AS合并Andersson损害(AL)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强直性脊柱炎”“Andersson”“椎体病变”“椎间盘椎体病变”“椎间盘炎”“破坏性椎体病变”“假关节”“应力性骨折”等主题词联合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1937年1月至2016年12月关于AS合并Andersson病变相关性的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行t检验.结果 共检索57篇文献,阅读文摘和标题,初步排除14篇,其中综述12篇、Meta分析2篇.经阅读全文评估后,排除不相关文献9篇、误诊病例文献2篇、不满足纳入条件文献14篇、PsA合并Andersson损害2篇、重复发表论文1篇,最终共纳入15篇文献,主要为个案报道及个别小样本报道,共有47例病例符合选择标准,其中,男性38例(81%),女性9例(19%),平均(45±12)岁,诊断AS到合并AL病程为0.5~41年,平均(11±7)年;其中24例(51%)有明确外伤史,20例(43%)存在后凸畸形,其以胸腰段(15例)最为常见,不同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9%)误诊为结核病;术前术后ESR和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经影像学确诊(42例),MRI为公认的最好方法;40例(85%)行手术治疗,主要为后路经椎弓根楔形切除截骨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恢复矢状面AS脊柱的平衡,其余7例(15%)予免疫抑制保守治疗.结论 确诊AS合并AL实验室检查有限,主要靠MRI确诊,经椎弓根及椎间盘截骨技术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及良好的融合,是治疗AS合并AL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