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bcl-2蛋白表达以及Hans、Chan及Muris分类模型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提示意义.方法 收集常规及会诊的237例DLBCL患者病例,对其石蜡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检测Ki-67、CD3、CD45RO、CD20、CD79a、bcl-2、bcl-6、CD10、MUM-1、GCET-1、FOXP-1的表达.使用Hans、Chan及Muris分类模型进行分组并结合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131例,女性106例,平均年龄52.6岁.淋巴结发病最为常见(31.6%,75/237),结外发病以胃肠道(45.2%,71/157)为多见.Ki-67、CD3、CD45RO、CD20、CD79a、bcl-2阳性率分别为96.4%(215/223)、0、14.5% (11/76)、99.1% (231/233)、81.7%(85/104)、61.5% (139/226),分类标志物GCET-1、CD10、bcl-6、MUM-1及FOXP-1阳性率分别为27.9%(43/154)、24.8% (57/230)、50.2% (116/231)、46.3%(105/227)、80.2% (142/177).患者均有完整随访资料,中位生存期为103.9个月,3年生存率51.3%(98/191).bcl-2阴性组预后明显好于阳性组(P =0.019).230例按Hans模型分组,95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组,135例为非GCB组,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181例按Chan模型分组,68例为GCB组,113例为非GCB组,GCB组预后明显好于非GCB组(P=0.031).218例按Muris模型分组,154例为G
作者:李敏;刘翠苓;王小燕;薛学敏;高子芬
来源: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2 年 41卷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