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150 | 下载56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IPT)对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金钢砂磨针磨除内膜的方法建立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将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Ⅰ组、Ⅱ组),每组12只.Ⅰ组: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对照组;Ⅱ组:用金刚砂磨针磨除内膜后,行IPT;取对侧颈动脉作为自身对照.术后即刻及2周应用超声诊断仪评价血管狭窄程度.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h、术后24h测定出血时间.术后24h,分别从两组随机抽取4只兔,取术侧颈动脉标本用扫描电镜评价血小板黏附情况.剩余兔2周后,取两侧颈动脉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评价血栓形成.结果 术后3h、术后24h,两组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5.750±0.261)比(5.792±0.334) min;24 h:(5.541 ±0.498)比(5.625±0.433) min,P=0.870;P =0.666].术后24h,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黏附于内膜剥脱部位表面的血小板数量减少了67% [(149.000±9.557)个比(49.500±7.2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组血栓形成率为75.0%,Ⅱ组血栓形成率为12.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0).结论 (1) IPT能够减少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小板黏附,进一步减少血栓形成.(2)IPT局部干扰血小板黏附、活化,不增加全身的出血风险.

作者:王粮山;刘长城;李波;张帆;李海涛;李晖;刘锐;杨俊峰;顾承雄

来源: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7 年 34卷 5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150 | 下载:56
作者:
王粮山;刘长城;李波;张帆;李海涛;李晖;刘锐;杨俊峰;顾承雄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7 年 34卷 5期
标签:
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 动脉内膜剥脱 血栓形成 Intravascular planarization therapy Artery endarterectomy Thrombosis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IPT)对内膜剥脱术后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金钢砂磨针磨除内膜的方法建立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将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Ⅰ组、Ⅱ组),每组12只.Ⅰ组: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对照组;Ⅱ组:用金刚砂磨针磨除内膜后,行IPT;取对侧颈动脉作为自身对照.术后即刻及2周应用超声诊断仪评价血管狭窄程度.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h、术后24h测定出血时间.术后24h,分别从两组随机抽取4只兔,取术侧颈动脉标本用扫描电镜评价血小板黏附情况.剩余兔2周后,取两侧颈动脉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评价血栓形成.结果 术后3h、术后24h,两组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5.750±0.261)比(5.792±0.334) min;24 h:(5.541 ±0.498)比(5.625±0.433) min,P=0.870;P =0.666].术后24h,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黏附于内膜剥脱部位表面的血小板数量减少了67% [(149.000±9.557)个比(49.500±7.2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组血栓形成率为75.0%,Ⅱ组血栓形成率为12.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0).结论 (1) IPT能够减少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小板黏附,进一步减少血栓形成.(2)IPT局部干扰血小板黏附、活化,不增加全身的出血风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