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电针“阳陵泉”、“阴陵泉”穴对急性胆囊炎家兔模型的肿瘤坏死因子-α、肛温以及胆囊壁厚度变化的影响,探讨“合治内府”理论之胆和阳陵泉的相关性。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家兔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陵泉穴组、阴陵泉穴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均于胆囊内注射大肠杆菌液制成急性胆囊炎模型。造模成功后第2天,电针相应穴位,连续治疗7天,对比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肛温以及B超下胆囊壁厚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α、肛温显著增高(P<0.05),胆囊壁厚度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阳陵泉穴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肛温显著降低(P<0.05),胆囊壁厚度显著减小而电针后阴陵泉穴组的肿瘤坏死因子、肛温无明显差异(P>0.05),胆囊壁厚度差异较小。结论:电针阳陵泉穴能显著降低急性胆囊炎家兔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肛温,而电针阴陵泉穴无显著作用;电针阳陵泉穴、阴陵泉穴均能修复增厚的胆囊壁,使胆囊壁变薄。说明阳陵泉穴和阴陵泉穴对急性家兔胆囊炎的治疗作用不同,从而验证了“合治内府”理论的科学性以及特定穴功用的特异性,并为临床治疗胆腑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王健彤;贾文睿;王心怡;刘冰云;睢明河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2015 年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