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肠脾曲肠系膜形态的活体解剖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不少外科医生对结肠脾曲的肠系膜形态认识不足,以致于在进行脾曲周围癌的完整系膜切除时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对结肠脾曲游离过程中的肠系膜形态进行连续的活体解剖观察,并从胚胎学角度,对结肠脾曲特有的肠系膜形态进行三维重建,以帮助外科医生进一步理解该区域的系膜结构。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的9例录像完整、质量合格的非连续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录像。全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外科医师实施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以中间入路为主的"三路包抄"方式进行脾曲游离。在脾曲游离过程中,对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形态进行观察,结合胚胎学理论进行三维模拟。以胰腺腹侧尾侧缘为轴向,并连续采集4个层面的术中照片(切面1、2、3、4)。结果:脾曲游离过程的中位手术时间为31(12~55)min,中位出血量5(2~30)ml,术中1例患者出现脾下极血管损伤,予超声刀电凝止血成功。9例患者均观察到稳定的横结肠系膜根结构;横结肠系膜根位于胰腺下缘,内侧较为明显且坚韧,而在胰体尾部该结构逐渐消失,代之以光滑的相互移行的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背侧叶。通过术中观察重建结肠脾曲形态:胚胎时期横结肠系膜呈扇形移行为降结肠系膜,在其内侧(切面1至切面2),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移行处受肠系膜上动脉(SMA)的牵拉而内翻,发生对折,并受胰腺的压榨,从而形成术中观察到的横结肠系膜根结构;其外侧(切面3至切面4)远离SMA的力学牵拉,移行区未受胰体尾压榨,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移行处结肠系膜背面光滑,平躺于相对应的由胰体尾、Gerota筋膜和脾下极构成的膜床上。结论:本研究从胚胎学角度,对结肠脾曲特有的肠系膜形态进行三维模拟,提出了能稳定在术中观察到的横结肠系膜根结构。术中以胰腺腹侧尾侧缘为轴向,平Gerota筋膜水平,由内向外切断横结肠系膜根至胰体尾下缘,可保证横结肠系膜根部脂肪和淋巴组织的完全清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膜解剖的“三面包抄式”关键技术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膜解剖的“三面包抄式”的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关键技术在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LLND中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中直肠癌诊断标准、术前15 d内经影像学检查提示侧方淋巴结短径>5 mm、经评估可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LND手术且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中低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8 cm的患者;排除既往腹部其他恶性肿瘤史或随访资料不完整者。根据上述指标,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诊治中心施行LLND的4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男性24例(57.1%),女性18例(42.9%),年龄(58.4±11.8)岁,中位体质指数22.5(19.3~24.1)kg/m 2。“三面包抄式”技术要点是在髂外血管内侧拓展“外侧面”,缩小外侧面清扫范围;在膀胱筋膜处拓展“前内侧面”,明确前侧拓展范围;在输尿管腹下筋膜处充分拓展“内侧面”;尾侧最远点拓展到达Alcock管水平,底部到达梨状肌水平,裸化游离闭孔神经,清扫No.283淋巴结;裸化髂内动脉清扫No.263P淋巴结,结扎膀胱下动脉并清扫No.263D淋巴结;最后整块切除侧方淋巴组织。观察侧方淋巴结送检数、淋巴结转移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3年生存率等临床指标。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中无中转开腹,术中均未发生副损伤。其中,27例(64.3%)行左侧LLND,10例(23.8%)行右侧LLND,5例(11.9%)行双侧LLND,侧方淋巴结均清扫完整。全部患者均送检淋巴结,总淋巴结送检中位数17.0(11.7,26.0)枚,侧方淋巴结送检中位数5.0(2.0,10.2)枚,中位手术时间254.5(199.0,325.2)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0.0(30.0,100.0)ml。术后病理分型均为腺癌。术后2例(4.8%)发生肠梗阻,1例(2.4%)发生淋巴漏,1例(2.4%)会阴部切口感染,未有吻合口漏发生。中位术后住院时间6.0(5.0,7.0)d。中位随访时间23.5(9.0,36.7)个月,3例(7.1%)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2例(4.8%)出现轻度排尿功能异常,1例(2.4%)男性术后中度勃起功能障碍,1例(2.4%)患者出现前列腺及肺部转移(术后3个月)。全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74.4%。结论:“三面包抄式”技术应用于LLND可精准并全面完整清扫侧方淋巴组织,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