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抗凝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抗凝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非劣性临床试验。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外科连续纳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67例患者,通过Excel软件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通过“抗凝助手”进行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患者纳入至少3个月后开始进行随访,于2019年9月30日结束。以治疗范围内时间(TTR)11.0%、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达标率10.0%为界值,非劣性单侧 t检验试验组患者TTR及INR达标率是否非劣于对照组。 结果:试验组、对照组TTR分别为(58.2±23.4)%、(54.8±23.6)%(差值3.4%,差值单侧95% CI下限:-6.4%; t=2.441, P=0.009)。试验组、对照组INR达标率分别为(55.4±21.9)%、(52.8±22.5)%(差值2.6%,差值单侧95% CI下限:-6.6%; t=2.309, P=0.012)。 结论: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抗凝管理模式的结局指标不劣于传统抗凝管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纯主动脉机械瓣血管翳清除术的短期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比较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在治疗主动脉机械瓣血管翳形成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差异。2015年3月至2019年10月,共26例患者(女性18例)因主动脉机械瓣置换术后血管翳形成导致瓣膜失功,根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血管翳清除组(接受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瓣膜置换组(接受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本研究着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对其进行随访,以评估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人工瓣膜血管翳上的疗效差异。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接受择期手术治疗,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手术8例,三尖瓣修补术15例(置换3例,成形12例),主动脉根部手术2例,术后无早期不良事件发生。血管翳清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28.7 min对179.7 min, P<0.05)及升主动脉断时间(74.2 min对132.7 min, P<0.05)均显著少于瓣膜置换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更低,两组患者在其他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相比,单纯血管翳清除术式能够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大幅降低转机过程带来的全身炎症反应、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术后短期内无明显不良影响,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创新型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调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心脏瓣膜外科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心脏瓣膜病依然是目前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据2019年中国体外循环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心脏瓣膜手术量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年手术7.3万例,约占所有心脏手术量的30% [1]。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人工瓣膜置换及瓣膜成形修复术。机械瓣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由于较好的耐久性,而受到众多患者的青睐;同时结合我国心脏瓣膜病的疾病谱特点(中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比较高),机械瓣膜一直是主要的置换瓣膜种类,但受限于终身服用抗凝药,机械瓣膜置换后势必带来血栓栓塞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目前随着我国心脏瓣膜疾病特点的改变(风湿性瓣膜病的比例在下降,而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在增加)、生活理念的变化以及介入瓣膜的兴起,生物瓣的使用频率及占比正在逐年增加,但是生物瓣置换术后早期仍存在一定的血栓栓塞风险 [2]。因此心脏瓣膜术后规范的抗凝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血栓栓塞风险,降低抗凝相关出血并发症,同时也是改善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重新认识和应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是瓣膜置换术后特有的并发症。早期对瓣周漏的认识局限于外科主动脉瓣换瓣术(SAVR)后瓣周漏的评估和治疗;近年来,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开展,TAVR术后瓣周漏逐渐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案不同于SAVR术后。该文结合文献报道和作者的临床实践,重新认识主动脉瓣瓣周漏,并提出应对方案,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膜动物实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为从根本上解决人工瓣膜大小受限、置入技术要求较高、瓣下结构破坏和纤维内皮组织增生造成瓣膜功能障碍等问题。我们研发了一款使用左心室占有率为零的人工瓣膜,瓣架较现有产品适当升高,略呈烟囱形,完全容纳瓣叶在瓣架内部活动,完全环上型手术置入,本研究即使用此瓣膜进行临床前动物实验。方法:对7只绵羊在体外循环直视下作了该人工瓣膜的置换术,术后24 h开始用华法林抗凝6个月,术后检测血生化、抗凝及超声心动图指标,180天后处死羊,作尸体解剖,以观察该人工瓣膜是否引起血栓栓塞。观察瓣膜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7只羊中有2只在手术后24 h内死亡,5只长期存活,以后在180天处死,处死的羊其人工瓣膜机械性能均良好,人工瓣膜周围及各重要脏器未见有血栓栓塞现象。缝环组织层已完全机化和内皮细胞化,组织层厚度约0.6~1.0 mm。实验动物的二尖瓣瓣叶可自由打开和关闭,表面光滑,未见异常回声。术前及术后6个月间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0.60~0.70),人工瓣膜跨瓣压差和血流速度结果均表现良好[平均跨瓣压差远远低于5 mmHg(0.665 kPa),平均流速均低于1 m/s],提示人工瓣膜血流动力学性能良好。左心室逆行造影,可见人工瓣膜完全位于左心房,位置良好,启闭正常,造影未见明显瓣周漏等异常情况。血液检验7天内因手术应激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多存在异常,至12周及24周,各组动物血常规、肝肾功等血液检验指标与术前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具有较好的耐磨性、组织相容性、抗血栓性及血流动力学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心脏瓣膜外科人工瓣膜选择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心脏瓣膜病患者的远期预后,目前全球每年实施约28万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我国每年约有6万例心脏瓣膜手术 [1],虽然采用的机械瓣或者生物瓣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现在临床使用的人工心脏瓣膜都不是完美和理想的,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可能从自身瓣膜疾病的折磨转为置入人工瓣膜的困扰。因此,通过结合患者个体病情综合考量,个性化选择更适合患者的人工瓣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们国内的具体情况,充分讨论,形成中国专家共识,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心脏瓣膜手术中人工瓣膜个性化合理选择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工生物瓣膜退化衰败的机制及预防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人工生物瓣膜的结构性退化和衰败是限制生物瓣膜使用寿命的重要原因。探讨生物瓣膜结构性退化和衰败的分子机制和病理过程是改善瓣膜耐久性和提高生物瓣膜置换患者预后的重要方式。本文系统总结了生物瓣膜结构性退化和衰败的定义、发病机制、相关分子通路以及预防策略,希望为生物瓣膜退化和衰败机制研究和临床干预靶点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病理类型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瓣膜修复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收集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修复手术的早期疗效分析及随访结果,总结报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48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进行二尖瓣修复术的临床资料。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根据二尖瓣病变情况联合采用交界切开、瓣叶削薄、钙化剥除、腱索松解及乳头肌劈开方法,全部应用二尖瓣人工瓣环。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采用人工瓣环(C型环)固定,合并房颤患者均采用迷宫射频消融(Maze-Ⅳ)术式进行射频消融。收集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等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二尖瓣、心功能及心律等情况。结果:根据病理分型,术中探查可见,Ⅰ型9例,Ⅱ型31例,Ⅲ型8例。其中Ⅰ、Ⅱ型病例均修复成功,Ⅲ型中出现1例患者因术中心脏复搏后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而中转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110.62±27.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63±17.63)min,ICU停留(46.16±11.37)h,机械通气(21.60±10.89)h。全组术后30天无死亡,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肺部感染3例,无卒中、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完成瓣膜修复的47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9.86±6.78)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次手术等事件发生,随访心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P<0.001)。 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修复,保留了完整的二尖瓣结构,有利于维持心脏功能,具有良好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在熟练掌握心脏瓣膜修复的基础上,熟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解剖特征,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开展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是可行的,针对不同的病理类型而采取相应策略,术后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建议长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穿刺房间隔顺行导丝跨瓣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经股动脉逆行导丝跨瓣是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最常见的跨瓣方法。该文报道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衰败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导丝逆行跨主动脉瓣难度大,采用穿刺房间隔顺行跨瓣方法成功建立轨道,人工瓣膜经股动脉逆行释放,避免顺行释放可能造成的二尖瓣损伤。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瓣压差明显改善,无明显瓣周漏,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短期临床效果满意。穿刺房间隔顺行跨瓣对于导丝跨瓣难度大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尝试行HPSP且术前存在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置换的人工心脏瓣膜类型、手术并发症、临床随访资料、起搏参数(阈值、R波振幅和阻抗)、QRS时限(QRSd)和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心动图数据。结果:共纳入32例尝试行HPSP且术前已置入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其中8例尝试希氏束起搏(HBP),7例成功,24例尝试左束支起搏(LBBP),均成功,总成功率96.88%(31/32)。HBP组的起搏阈值明显高于LBBP组[(1.22±0.78)V对(0.47±0.13)V, P=0.04],感知显著低于LBBP组[(6.63±4.97)mV对(13.09±7.12)mV, P=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6.21±10.61)个月,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保持稳定。宽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缩短[(152.59±19.79)ms对(132.34±12.78)ms, P=0.004],窄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延长[(94.43±7.38)ms对(122.53±10.86)ms, P<0.001];两组患者的LV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3±9.20)ms对(75.13±13.80)ms, P=0.41]。HPSP后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脏大小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HPSP成功率高,是可行的,且HPSP可以维持心脏的电同步性,从而保护这类特殊患者的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