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管癌术后胸内瘘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三管法与传统三管法在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瘘时的临床效果,为食管癌术后胸内瘘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传统三管法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瘘为传统组,以改良三管法为改良组,以上消化道造影时造影剂无外溢及患者能正常进食作为治愈标准。通过收集不同时间段在我院采用两种治疗方法的食管癌胸内瘘患者的相关资料(传统组为2008年2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0例患者;改良组为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3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及病因等因素)、治愈时间等方面指标,比较这两种方法在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瘘方面的优劣。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吻合口瘘位置、发病时期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治愈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改良组治愈时间为(38.08±11.97)天,明显优于传统组的(95.60±7.79)天。 结论:相对于传统三管法,改良三管法治疗食管癌术后胸腔内瘘患者时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胃造口双管法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十二指肠损伤手术中的置管目前普遍采用Hassan三管法,一些改良方法也仍需要经空肠造瘘.笔者设计的胃造口双管法:一管同时对胃和十二指肠腔减压,另一管放入空肠作为营养管.此法避免了长时间安放鼻胃管,双管也增强了损伤修复处的支撑效果,更主要的是减少了经空肠造瘘带来的拔管后狭窄、梗阻等并发症.本研究应用胃造口双管法治疗十二指肠损伤38例患者,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置管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同时比较内侧入路和传统外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法的不同.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9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35~92岁,ASA Ⅰ-Ⅲ级.使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三组:内侧入路组(N组)、外侧入路组(W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N组气管插管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内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持续髂筋膜阻滞;W组气管插管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传统外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持续髂筋膜阻滞;C组常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记录三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48 h内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按压次数,使用附加镇痛药物情况和48 h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三组患者术后24、48 h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记录N组和W组导管重新固定情况、超声准备和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置管时间、置管深度和术后48 h罗哌卡因用量.记录N组和W组术后24、48 h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记录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N组和W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使用附加镇痛药物率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48 h 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5),48 h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N组48 h PCA按压次数明显低于W组(P<0.05).术后24、48h N组和W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N组导管重新固定率和术后48 h罗哌卡因总用量明显低于W组(P<0.05)、置管时间明显短于、置管深度明显深于W组(P<0.05);术后24、48 h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明显高于W组(P<0.05);两组超声准备和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和W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内外侧入路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均能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内侧入路法能提高术后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减少罗哌卡因用量,并且置管操作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内镜引导下三腔喂养管置管法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引导下三腔喂养管(FT)置管法对需要进行肠内营养和胃肠减压的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医院普通外科应用改良内镜引导下置管法(改良组)和传统内镜旁置管法(传统组)行FT置管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下消化道功能正常;不能经口或鼻胃管进食,需进行肠内营养或胃肠减压;预计FT留置时间不超过2个月.排除标准包括胃镜检查禁忌证、疑休克或消化道穿孔、疑精神病或存在消化道炎性病变以及患有胸腹主动脉瘤者.改良组是将FT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胃镜进至胃腔,经活检孔用活检钳夹住FT前端细部,胃镜直视下将活检钳和FT插入幽门或吻合口,并向十二指肠或输出袢推送5 cm以上,推送过程中胃镜不通过幽门或吻合口;松开并退出活检钳,同步将FT向十二指肠或输出袢推送,经活检孔插入异物钳,在胃内钳夹FT管身推进至幽门或胃肠吻合口;多次同法操作,直至负压吸引腔到达幽门或胃肠吻合口;轻柔退出胃镜,将导丝缓慢退出,固定FT.传统组则采用异物钳钳夹FT前端,在操作中需胃镜、异物钳、FT三者一起同时经过幽门或胃肠吻合口,整体到达十二指肠降部或输出袢进行置管.记录置管时间,置管后1 h内行X线透视检查FT位置,并评估比较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41例患者.改良组72例,男45例,女27例,平均年龄55.8(37~76)岁,上消化道解剖正常27例(结肠癌和直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各分别有17例和10例),上消化道解剖改变45例(胃癌伴幽门梗阻和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梗阻分别有18例和27例).传统组69例,男41例,女28例,平均年龄55.3(36~79)岁,上消化道解剖正常33例(结肠癌与直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分别有20例和13例),上消化道解剖改变36例(胃癌伴幽门梗阻和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梗阻分别有15例和21例).上消化道解剖正常患者改良法置管时间少于传统法[(4.9±1.7)min比(7.6±1.7)min,t=6.683,P<0.001];胃癌伴幽门梗阻患者改良法置管时间也少于传统法[(6.6±1.6)min比(10.5±2.6)min,t=4.724,P<0.001];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梗阻患者改良法置管时间同样少于传统法[(11.3±2.5)min比(15.1±3.5)min,t=4.513,P<0.001].上消化道解剖正常患者改良法与传统法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消化道解剖改变患者改良法的置管成功率虽高于传统法[97.8%(44/45)比86.1%(31/36),χ2=2.880,P=0.089],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而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法[0比8.3%(3/36),χ2=3.894,P=0.048].结论 无论上消化道解剖正常与否,改良内镜引导下FT置管法比传统内镜旁置管法置管时间少,置管成功率高,且安全;可推广应用于需要进行肠内营养和胃肠减压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