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种固定方式治疗内侧缺损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单纯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联合DCS、股骨近端内侧解剖支撑钢板(medial anatomic buttress plate,MABP)联合DCS翻修治疗内侧缺损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选取一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的股骨CT影像数据,通过Mimics 21.0软件及Geomagic Studio 12软件重建股骨实体化三维模型。使用Ansys Workbench 18.0软件建立股骨转子间Evans-Jensen ⅡB型骨折模型。在Solidworks 2015软件中重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DCS、LCP、MABP的三维模型;将PFNA与骨折模型进行装配,随后取出PFNA,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模型,再模拟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保髋翻修手术进行装配固定,分别采用DCS(无内侧支撑重建)、DCS+LCP(间接内侧支撑重建)、DCS+MABP(股骨颈下部分直接内侧支撑重建)固定;在Abaqus 6.14软件中分别模拟70 kg正常人站立(700 N)、缓慢行走(1 400 N)、快步行走(1 750 N)和上下楼梯(2 100 N)时的髋关节受力进行加载,记录不同模型中骨折断端的相对位移、应力峰值以及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和应力峰值。结果:加载700 N轴向载荷时,采用DCS、DCS+LCP及DCS+MABP固定的骨折断端相对位移分别为0.28、0.13、0.09 mm,骨折断端应力峰值分别为49.01、15.29、1.35 MPa,整体内固定应力峰值分别为230、220、174 MPa;加载1 400 N轴向载荷时三种内固定方式的骨折断端相对位移分别为0.56、0.24、0.16 mm,骨折断端应力峰值分别为108.49、28.96、3.12 MPa,整体内固定应力峰值分别为469、352、324 MPa;加载1 750 N轴向载荷时三种内固定方式的骨折断端相对位移分别为0.70、0.30、0.20 mm,骨折断端应力峰值分别为139.59、37.57、4.17 MPa,整体内固定应力峰值分别为594、421、393 MPa;加载2 100 N轴向载荷时三种内固定的骨折断端相对位移分别为0.85、0.35、0.23 mm,骨折断端应力峰值分别为170.05、46.36、5.24 MPa,整体内固定应力峰值分别为724、504、460 MPa。结论:采用DCS+MABP固定对内侧缺损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翻修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附加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无菌性骨不连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附加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无菌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25例,女7例;年龄为27~68岁,平均50.5岁;骨不连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2.2个月。骨不连根据Weber-Cech分型:血管丰富型9例,缺血型23例。所有患者均不取原髓内钉、采用附加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并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记录患者的骨愈合时间、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32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2.9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不连均获临床及影像学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2个月;影像学愈合时间为6~10个月,平均7.4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32/32);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1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为96.9%(31/32)。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附加锁定加压钢板联合髂骨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疗效良好,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附加钢板治疗股骨干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不同附加钢板技术治疗股骨干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抗旋转稳定性。方法:将15根人工合成股骨制作成旋转不稳定型股骨干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模型。随机分成3组( n=5):对照组1:采用外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对照组2:采用前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实验组:采用前置多维交叉锁定钢板固定。予以扭转负荷加载试验,扭转负荷从0 N·m开始,加载至10 N·m,加载速度为6°/min,记录并比较3组模型的扭转角度和刚度。 结果:在扭转负荷下,对照组1、对照组2和实验组模型的扭转角度分别为9.69°±0.34°、7.15°±0.20°、1.59°±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实验组模型的扭转角度显著小于对照组1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1、对照组2和实验组模型的的扭转刚度分别为(1.02±0.04)、(1.39±0.04)、(6.16±0.06)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 886.140, P<0.001);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当采用附加钢板治疗股骨干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时,相比外置附加钢板,前置附加钢板能够明显提高骨不连断端的抗旋转稳定性。相比锁定加压钢板,多维交叉锁定钢板能更好地实现螺钉的双皮质固定,其抗旋转稳定性最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维交叉锁定钢板治疗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多维交叉锁定钢板(multi-dimensional cross locking plate-Ⅱ,MDC-LP-Ⅱ)和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作为附加钢板在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治疗的23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根据使用附加钢板类型分为MDC-LP-Ⅱ组和LCP组。MDC-LP-Ⅱ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36.83±12.61)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5.09±2.37)kg/m 2;与末次手术间隔(12.25±2.93)个月,既往接受手术次数(1.33±0.65)次;肥大性骨不连5例、萎缩性骨不连7例,骨不连断端缺损长度(1.19±0.78)cm。LCP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30.55±8.85)岁,BMI为(26.74±5.05)kg/m 2;与末次手术间隔(12.82±4.40)个月,既往接受手术次数(1.36±0.96)次;肥大性骨不连5例、萎缩性骨不连6例,骨不连断端缺损长度(1.20±0.57)cm。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附加钢板长度、置入螺钉数量、双皮质螺钉数量、术中出血量、输血量、骨不连愈合时间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下肢功能评分(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和健康调查简表-36(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36,SF-36)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MDC-LP-Ⅱ组随访时间为(14.17±2.55)个月,LCP组为(14.45±3.7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2, P=0.834)。MDC-LP-Ⅱ组手术切口长度(7.25±2.01)cm、附加钢板长度(9.25±0.62)cm、置入螺钉数量(7.17±0.94)个、双皮质螺钉数量(7.17±0.94)个、术中出血量(279.17±169.84)ml、输血量(166.67±187.05)ml,LCP组分别为(15.45±4.72)cm、(15.51±2.38)cm、(5.09±0.95)个、(1.82±1.72)个、(481.82±227.24)ml、(685.45±299.9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MDC-LP-Ⅱ组骨折愈合率为100%,LCP组为64%(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7);术后12个月,LCP组愈合率达到91%(10/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78)。末次随访时MDC-LP-Ⅱ组Harris和LEFS评分分别为(92.83±8.04)分和(74.92±6.68)分,高于LCP组的(83.36±9.89)分和(66.27±7.6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F-36评分方面,MDC-LP-Ⅱ组在生理功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生命活力和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LCP组( 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使用MDC-LP-Ⅱ或LCP固定的相关并发症。 结论:在保留原有髓内钉的基础上,与LCP相比,使用MDC-LP-Ⅱ作为附加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可以在更小的操作范围内有效增强断端的稳定性,减少手术创伤,保护局部血供,骨折断端愈合速度更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1例股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57岁[(38.9±6.7)岁]。病程7~78个月[(27.1±11.4)个月]。均采用膜诱导技术分两期进行手术:Ⅰ期去除原固定物并彻底清创,清创后骨缺损长度5~15 cm[(7.4±1.9)cm],放置抗生素骨水泥,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Ⅱ期去除抗生素骨水泥,植骨重建骨缺损,采用髓内钉和(或)LCP固定断端。评估Ⅰ期和末次随访时感染控制[包括患肢伤口情况及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骨缺损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情况,通过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3~43个月[(31.9±6.7)个月]。Ⅰ期术后4例出现感染复发,予以重复清创后伤口愈合。Ⅱ期术后末次随访伤口无感染表现,白细胞计数[(6.1±1.8)×10 9/L]、CRP[(10.1±3.1)mg/L]及ESR[(10.2±3.4)mm/h]较术前[分别为(15.0±4.8)×10 9/L、(69.8±14.8)mg/L、(66.2±13.2)mm/h]显著降低( 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43%,除4例Ⅰ期术后感染复发外,3例髂后上棘处取骨处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2例肢体短缩,分别为4 cm和3 cm。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6个月[(8.8±2.7)个月]。末次随访时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分标准:优19例,良2例;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90.0°(61.5°,120.0°),较术前的30.0°(15.0°,110.0°)显著提高( P<0.05)。 结论: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可有效控制感染,实现骨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器材设计理念的发展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手术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内固定物的设计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以优化生物力学性能和微创植入为核心,随着材料的不断改进,内固定物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演进。数十年间出现了多项里程碑式进展,如偏心固定转向中心固定、滑动加压固定的应用、传统螺钉改为螺旋刀片,单钉改为双钉(组合)等,但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仍为5%~10%,难以实现质的突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深入分析股骨近端的解剖、生理学特点及力学传导特性,有助于阐释内固定失败的根本原因。基于此,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应运而生,通过完全模拟股骨近端的解剖、力学、生物学特性,调节局部力学环境,为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提供了新思路,亦有助于带动其他骨折治疗策略的范式变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髓外固定辅助双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髓外固定股骨近端接骨板(PFP)及锁定加压接骨板(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及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且完整随访的2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2.3岁(27~65岁)。骨不连类型:萎缩型18例,缺血型3例。患者骨不连手术与骨折初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0.3个月(9~13个月),骨折手术均采用髓内固定(PFNA):闭合复位10例,切开复位11例(其中钢丝捆扎8例)。骨不连均采用髓外固定(PFP+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4个月(10~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骨不连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2个月(4~6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再次行清创术。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5.7分(84~92分)。结论:PFP接骨板能够有效纠正内翻畸形并坚强固定,LCP接骨板+皮质骨结构植骨能够提供内侧力学支撑,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能够有效增加头钉孔道内骨量,增加近端螺钉的把持力。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模拟手术法研究髓腔内螺钉加压固定Jones骨折时的理想螺钉长度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虚拟手术法研究髓腔内螺钉加压固定Jones骨折时螺钉的理想长度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集的44例患者(44侧足)的影像学资料。男26例,女18例;年龄(29.5±5.6)岁。正位X线片上测量第5跖骨髓腔峡部直径、第5跖骨长度,斜位X线片上测量第5跖骨弧度高度。采用Mimics软件在第5跖骨3D模型上确定跖骨粗隆尖和髓腔中心线,以两者为基础按特定规则生成一组虚拟4.5 mm螺钉模拟固定Jones骨折,其中固定效果最佳的为理想髓腔内螺钉(oIS)。将患者按照oIS长度分为长螺钉组(oIS长度≥40 mm,26例)和短螺钉组(oIS长度<40 mm,18例),比较两组患者间年龄、影像学参数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年龄、影像学参数与oIS长度间的关系。结果:44侧足的oIS长度为(42.2±7.1)mm,占第5跖骨长度的56.1%±8.3%。短螺钉组第5跖骨髓腔峡部直径(4.4±0.9)mm显著小于长螺钉组(4.9±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两组患者的年龄、第5跖骨长度、第5跖骨弧度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5跖骨髓腔峡部直径( r=0.651, P<0.001)、第5跖骨长度( r=0.507, P<0.001)与oIS长度呈正相关,而年龄、第5跖骨弧度高度与oIS长度无显著相关。 结论:使用4.5 mm髓腔内螺钉加压固定Jones骨折时可以安全地置入长度≥40 mm的oIS,且oIS长度主要受正位X线片上髓腔峡部直径和第5跖骨长度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效后钢板固定和关节置换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FP)翻修术及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失效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3月— 2018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65~83岁[(71.2±2.0)岁]。病程60~267 d[(83.1±3.6)d]。骨折Evans分型:Ⅱ型11例,Ⅲ型13例,Ⅳ型19例。23例行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人工关节翻修组),20例行LPFP翻修术(LPFP翻修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平均13.6个月。人工关节翻修组和LPFP翻修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1±3.2)d和(13.2±2.9)d( P<0.05),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0.2±2.8)d和(16.4±3.4)d( P<0.05)。人工关节翻修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21.7±3.2)分,术后1,2,3,6,9,12个月分别为(70.7±4.8)分、(74.6±4.1)分、(78.6±3.3)分、(82.9±5.2)分、(83.8±5.8)分、(84.9±6.4)分;LPFP翻修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21.1±3.7)分,术后1,2,3,6,9,12个月分别为(59.9±2.1)分、(64.79±3.4)分、(70.1±4.2)分、(73.9±4.2)分、(76.2±6.3)分、(77.9±6.8)分。人工关节翻修组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LPFP翻修组逐渐提高( P<0.05)。术后两组各出现1例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伤口愈合;人工关节翻修组1例发生股骨骨折,LPEP翻修组3例发生股骨骨折,均给予钢丝捆扎固定后愈合。 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效患者,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LPFP内固定翻修术相当,但前者可缩短住院时间,更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2例;年龄70~96岁[(78.6±7.3)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0例,31-A2型16例,31-A3型19例。20例采用PFBN固定(PFBN组),25例采用PFNA固定(PFNA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地完全负重时间;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时尖顶距、拉力螺钉尾至髓内钉外侧距、股骨近端长度及股骨颈干角;末次随访与术后1 d尖顶距改变长度、拉力螺钉尾至髓内钉外侧距反向移位长度、股骨近端缩短长度及股骨颈干角改变角度;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1个月[(14.7±3.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PFBN组下地完全负重时间为(7.9±1.2)周,明显早于PFNA组的(9.1±0.9)周( P<0.05)。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时PFBN组尖顶距分别为(23.4±1.7)mm、(23.3±1.6)mm( P>0.05),PFNA组分别为(24.5±2.1)mm、(24.3±2.3)mm( 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PFBN组拉力螺钉尾至髓内钉外侧距分别为(8.1±1.1)mm、(11.8±0.9)mm( P<0.01),PFNA组分别为(7.7±1.0)mm、(12.6±1.6)mm( P<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PFBN组股骨近端长度分别为(91.3±1.6)mm、(88.5±2.6)mm( P<0.01),PFNA组分别为(91.4±2.0)mm、(87.6±2.0)mm( P<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PFBN组股骨颈干角分别为(127.2±2.9)°、(125.7±3.0)°( P>0.05),PFNA组分别为(128.5±3.0)°、(127.2±3.2)°( 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 d PFBN组的尖顶距改变长度为(-0.2±0.1)mm,PFNA组为(-0.2±0.2)mm( P>0.05);PFBN组拉力螺钉尾至髓内钉外侧距反向移位长度为(3.6±1.4)mm,明显短于PFNA组的(5.2±1.1)mm( P<0.01);PFBN组股骨近端缩短长度为(2.7±1.2)mm,短于PFNA组的(4.0±1.1)mm( P<0.01);PFBN组股骨颈干角改变角度为(-1.6±0.7)°,PFNA组为(-1.5±1.0)°( P>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PFBN组骨折移位1例,加压螺钉反向移位2例,大腿疼痛感2例;PFNA组骨折移位1例,大腿疼痛感4例。 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BN较PFNA固定治疗术后下地完全负重时间更早,固定骨折的稳定性更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