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勿角自然保护区野生鸟兽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野生动物资源的本底调查是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的基本任务之一.2014年1月-2018年9月,采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勿角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共布设39个不同相机监测位点(26个公里网格),累计3 039个相机捕获日,共获得照片2 162张,视频774段,独立有效记录723条,共鉴定出兽类4目11科19种和鸟类3目8科21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6种和近危(NT)2种.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的前7种野生动物依次为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8.93)、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5.13)、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4.11)、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 (1.50)、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1.42)、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0.87)、花面狸Paguma larvata (0.87).调查中记录到的黄腹鼬Mustela kathiah、小麂Muntiacus reevesi2种兽类和灰树鹊Dendrocitta formosae、斑背噪鹛Garrulax lunulatus、金色林鸲Tarsiger chrysaeus、栗腹歌鸲Larvivora brunnea、虎斑地鸫Zoothera aurea、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 7种鸟类为保护区新记录.本研究获得的兽类和鸟类数据将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的有效补充,通过红外相机持续监测获得的资料有利于保护区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九寨沟县四川羚牛生境适宜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掌握物种栖息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是开展物种保护及栖息地管理的基础.据近5年的红外相机位点和样线调查记录,利用MaxEnt模型,首次对九寨沟县四川羚牛栖息地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气候、地形、植被和干扰因子均对九寨沟县四川羚牛栖息地适宜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四川羚牛的最适宜栖息地的特征为季节性降水约75.5~78.6 mm、海拔约为2 125~3 500 m、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与建成区(1~10 km)和道路(4~5 km)保持一定距离、年均温约1~6.5℃;2)九寨沟县内共有四川羚牛栖息地2 363.18 km2,占整个县域面积的45.05%,其中适宜栖息地面积为370.03 km2;3)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包含了四川羚牛适宜栖息地253.22 km2,占四川羚牛适宜栖息地的68.43%;4)相较于白河和勿角,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仅占该保护区面积的9.81%.基于研究结果,为保护四川羚牛的栖息地,建议:1)关注保护区外四川羚牛栖息地;2)合理规划保护区外放牧强度,严格控制保护区内放牧行为;3)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社区参与保护意识;4)依据栖息地斑块,建立生态廊道,确保扩散通道畅通;5)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