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暴发疫情。每年季节性流感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2023年2月中旬至4月底,我国呈现一波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的流感流行季,强度略高于新冠疫情前的自然流行年份,今冬明春可能会面临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挤兑。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其中IIV3和IIV4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LAIV3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居民自愿接种。自2018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每年流感流行季之前均更新并印发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年9月以来,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新的流感疫苗在我国上市,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使用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22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2023-2024年度国内上市使用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更新了2023-2024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18岁人群可在一次接受免疫服务时,在两侧肢体分别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18岁人群,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接种间隔>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或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结合流感疫情形势和多病共防的防控策略,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①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②≥60岁的老年人;③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④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⑤孕妇;⑥6~59月龄儿童;⑦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⑧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对于接种灭活流感疫苗,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2-2023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年人仅需接种1剂次。对于接种减毒活流感疫苗,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早开展接种工作,尽量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接种。同一流行季,已按照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无需再次接种。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接种单位等从事流感防治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9—2020)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至500万重症病例,29万至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和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8—2019)》(简称"2018年版指南")。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应用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18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9—2020)》。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为: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接种疫苗可避免的疾病负担、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增加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我国2019—2020年度国内批准上市及批签发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IIV3和IIV4组分。本指南建议:原则上,接种服务单位应为≥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提供接种服务。对可接种不同类型、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为降低高危人群罹患流感及感染后发生严重临床结局的风险,指南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为优先接种对象。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6月龄至8岁儿童应接种两剂次,间隔≥4周;2018—2019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及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9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仅需接种1剂。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快安排接种工作,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对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流感疫苗。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流感防控相关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预防接种点的接种人员,各级医疗机构儿科、内科、感染科等医务人员,以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正常分娩临床实践指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分娩是整个妊娠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2020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联合中华围产医学分会编写了《正常分娩指南》,给出了关于正常分娩新的证据。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士分会和促进自然分娩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分析我国正常分娩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正常分娩指南》中提出的关于正常分娩新的证据,编写了《正常分娩临床实践指南》,以指导不同医疗机构助产人员在正常分娩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化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罹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尤其是2021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疫情严重流行态势仍将持续,今冬明春可能会出现新冠疫情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而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占用。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IIV3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IIV4为裂解疫苗,LAIV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实行自愿、自费接种。2018-2020年,中国CDC均印发了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一年来,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应用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20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我国2021-2022年度国内批准上市及批签发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更新了2021-2022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原则上,接种服务单位应为≥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提供接种服务。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的接种间隔应>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结合今年新冠疫情形势,为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和对新冠疫情防控的影响,推荐按照优先顺序对重点和高风险人群进行接种:①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②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③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④重点场所人群,如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监所机构的在押人员及工作人员等;⑤其他流感高风险人群,包括≥60岁的居家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慢性病患者、<6月龄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妊娠的女性。首次接种或既往接种<2剂次流感疫苗的6月龄~8岁儿童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对IIV或LAIV均建议上述原则;2020-2021年度或以前接种过≥2剂次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年人仅需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快安排接种工作,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对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IIV。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流感防控相关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预防接种点的接种人员,各级医疗机构儿科、内科、感染科等医务人员,以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国性病监测点实验室检测能力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国家级性病监测点医疗机构开展性病实验室检测能力的现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105个监测点内医疗机构性病实验室检测方法开展情况,计算各检测项目的比例、比较其差异。结果:752家医疗机构开展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比例分别为97.5%(733/752)和91.4%(687/752);淋球菌培养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核酸检测的比例分别为48.4%(364/752)和23.4%(176/752);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各检测项目的比例均<40%。其中,省、地市及县区级医疗机构开展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比例均>90%,开展淋球菌培养的比例分别为66.9%(83/124)、46.9%(197/420)和47.4%(82/173),开展CT核酸检测的比例分别为29.0%(36/124)、25.0%(105/420)和19.7%(34/173)。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梅毒与淋病检测项目、CT核酸检测的比例高于民营/合资医疗机构,皮肤性病专科医院高于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华东和中南地区监测点开展性病检测项目的比例普遍高于其他地区,西北地区最低。结论:我国性病监测点医疗机构已普遍开展梅毒血清学检测,但淋球菌培养、CT核酸检测开展不足。不同级别、类型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开展性病检测项目的比例不同,不同地区性病检测发展不平衡。应加强淋球菌培养、CT核酸检测的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民营/合资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性病检测能力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冠肺炎疫情对三级妇幼保健院运行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三级妇幼保健院运行的影响,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方法:以资源配置、工作负荷、治疗质量、工作效率和资产运营情况为评价指标,利用全国妇幼保健机构资源及运营情况调查项目收集的数据,分析2019年(疫情前)和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三级妇幼保健院的运行管理情况。采用中位数对资料进行描述分析。结果:2019年和2020年我国三级妇幼保健院数量为236所和258所。资源配置方面,2019年和2020年我国三级妇幼保健院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560人和548人,实际开放床位数分别为308张和305张。工作负荷方面,2020年门诊量为337 990人次,较2019年减少了23.6%;急诊总人次为28 997人,减少了32.5%;出院总人次为13 673人,减少了20.5%;共为基层举办各类妇幼保健培训班4 723期,增加了1.2%;共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1 953 724人次,增长了175.2%。工作效率方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由2019年的5.56天降至2020年的5.00天,床位使用率由88.90%降至69.15%,床位周转次数由53.69次降至44.22次。治疗质量方面,2020年住院患者危重症死亡率为0.37%,较2019年降低了0.11个百分点;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为0.04%,降低了0.03个百分点。资产运营方面,2020年总收入为24 835.5万元,较2019年增长了4.46%,其中财政补助占比由11.26%增至15.72%。结论:全国三级妇幼保健院院内服务和辖区群体保健业务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工作效率相对稳定,资源配置、治疗质量和资产运营情况总体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2023)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暴发疫情。每年季节性流感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尤其是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流行态势仍在持续,今年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出现夏季流感流行高峰,今冬明春可能会出现新冠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情况。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健康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挤兑。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IIV3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IIV4为裂解疫苗,LAIV3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居民自愿接种。2018年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印发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一年来,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接种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21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2023)》。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出台的有关流感防控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2022—2023年度国内批准上市及批签发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更新了2022—2023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原则上,接种单位应为≥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接种禁忌的人提供接种服务。≥18岁人群可在一次接受免疫服务时,在两侧肢体分别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18岁人群,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接种间隔仍大于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或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结合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为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和对新冠疫情防控的影响,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1)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2)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3)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4)重点场所人群,如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监所机构的在押人员及工作人员等;(5)其他流感高风险人群,包括≥60岁居家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慢性病患者、<6月龄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对于IIV,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1—2022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人仅需接种1剂次。对于LAIV,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早开展接种工作,尽量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接种。同一流行季,已按照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无需再次接种。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本指南适用于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接种单位等从事流感防治相关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湖北省医疗卫生机构百日咳诊断能力和预防控制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湖北省医疗卫生机构百日咳诊断能力和预防控制现状,探讨影响百日咳诊断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交流的方式调查湖北省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对百日咳实验室检测条件、流行现状和防控管理等的认知,以及预防接种门诊对百日咳免疫策略的认知。结果:共收到4 385份有效问卷。儿科医生在见过、诊断过、报告过百日咳病例的比例分别为40.1%(415/1 035)、15.5%(160/1 035)、14.5%(150/1 035),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医生( P<0.05)。市州疾控中心、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以百日咳鲍特菌培养、PCR核酸检测和ELISA血清抗体检测为主,县区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送疾控机构检测为主。53.9%(1 768/3 281)的医生认为所在医院不具备百日咳病例隔离收治条件,且隔离时间尚无统一认识。影响百日咳诊断及上报的首要原因为"医院缺乏百日咳实验室检测诊断能力"。63.9%(1 276/1 997)的了解或接诊过百日咳病例的医生反馈百日咳最早发病年龄≤3月龄。60%以上的调查人员建议2月龄开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 结论:湖北省百日咳实验室诊断能力有待提高,当地百日咳疫情可能被低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某妇幼保健院预住院患者沟通价值链管理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优化预住院服务是医院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有力举措。2022年6月,某妇幼保健院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开展预住院患者沟通价值链管理实践,采用Kano模型和价值链理论分析患者需求属性、明确预住院患者沟通价值链,实施价值链增值活动,包括开展GLTC医患沟通模式、优化入院准备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入院准备群组管理平台和引入"浙里护理"平台,以实现患者沟通关键价值链增值,提高预住院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经过1年实践,预住院患者管理指标中开住院证后未登记率、登记后取消住院率和平均住院日分别由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的9%、3%、4.65 d降至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的6%、1%和4.13 d,院前检验检查及时完成率和院前患者平均满意度分别由93%和94%升至98%和97%。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可为我国医疗机构提升预住院服务水平、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运营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设置和能力建设现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中国7个地区,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6家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调查其发热门诊患儿预检分诊、急救和病原检测能力、人员配置和院内感染防控等情况。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Fisher′ s确切概率法。 结果: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配置有独立的儿科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占84.12%(249/296),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09所(109/125,87.20%),二级医疗机构72所(72/171,42.11%);儿童医院中91.43%(32/35)设置了独立儿科发热门诊,而妇幼保健院独立设置率为46.71%(78/167),显著低于儿童医院( P<0.001);具有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双重职能的医疗机构,儿科独立发热门诊设置率为76.56%(49/64);西部地区(西南地区设置率为41.38%、西北地区设置率为47.06%)相对较低;51.41%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未配备有创或无创呼吸机等抢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新型冠状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包括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方法)在儿科发热门诊普及率超过90%,但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方法普及率不足45%;三级医疗机构儿科发热门诊医师和护士的中位配置人数分别为5位和9位,并配有至少1位技师和药师;而二级医疗机构分别为3位和4位,三级医疗机构明显优于二级医疗机构( P<0.001),87.55%的发热门诊/诊室医务人员的人均绩效在医院所有临床科室排名位于平均水平以上。 结论:我国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儿科发热门诊的区域和人员配置较为规范,但部分医院已有发热门诊占地面积、接诊和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足;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快速检测项目普及尚需进一步提高,以期进一步满足儿科发热门诊常见和重点关注的病原早期筛查的迫切需求;如何依据各医疗机构就诊区域的软硬件、现有可利用医疗资源及诊疗现状,制定发热患儿规范化就诊流程、满足"平疫结合"的需要仍需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