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辅助定位下游离臂内侧皮瓣在修复手指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定位下游离臂内侧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手指损伤保指治疗术后皮肤坏死患者7例(7指)。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16~50岁,平均31岁;手指创面面积3.5 cm×3.0 cm~5.5 cm×4.0 cm,均伴有骨与肌腱外露。患者均二期采用游离臂内侧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3.5 cm~6.0 cm×4.5 cm。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定位穿支,术中通过将皮瓣源血管或穿支血管与手指指动脉及皮下静脉吻合重建皮瓣血供,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予抗感染、抗凝、抗血管痉挛等治疗,观察皮瓣存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质地、感觉及供区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结果:7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予皮瓣切口湿敷及放血治疗后顺利成活,术区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5~15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感觉恢复至S2~S3+。皮瓣供区遗留线状瘢痕,功能正常。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优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85.7%。结论:应用游离臂内侧皮瓣修复手指保指术后存留创面,可保留指体完整性,且皮瓣切取方便,供区相对隐蔽,修复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乙酰左旋肉碱在缺氧条件下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19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使用缺氧模型探究乙酰左旋肉碱(ALCAR)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活力、形态完整性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第一组实验通过暴露ARPE-19细胞培养物于不同浓度确定最佳CoCl2剂量.建立五组ARPE-19细胞培养物,包括对照组,假手术组(200 μM CoCl2)和分别接受1、10、100 mM ALCAR 联合 200 μM CoCl2 组,以评估 ALCAR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使用MTT法测量细胞活力.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ARPE-19细胞分泌VEGF和HIF-1α的水平.结果:ARPE-19细胞暴露于不同剂量的CoCl2中,以创建缺氧模型.然而,暴露于浓度为200μMCoCl2时,细胞活力显著降低至83%.ALCAR在1 mM和10 mM浓度下可增加细胞活力,而最大浓度(100 mM)没有额外效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浓度为1 mM和10 mM ALCAR组的细胞活力显著更高(P=0.041、0.019).细胞活力和形态不受最大剂量ALCAR(100 mM)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10 mM ALCAR组VEGF和HIF-1α水平显著降低(P=0.013、0.033).结论:ALCAR是可行的治疗选择,可为视网膜疾病开辟新的治疗途径,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特别相关.然而,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明确定义其确切机制,以期充分阐明ALCAR对抗视网膜疾病的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药槐花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槐花对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肠炎模型组、低浓度槐花给药组(低剂量1.04 g·kg-1)和高浓度槐花给药组(高剂量3.12 g·kg-1),每组6只,除对照组小鼠给予蒸馏水饮用外,其他组每天自由饮用新鲜配制的3%DSS溶液连续饮用7 d以构建肠炎模型.低、高剂量槐花给药组分别通过灌胃不同浓度槐花悬液给药,对照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期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给药结束后,对小鼠进行表型测定,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并进行组织学评分,采用血清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dextran)检测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采用免疫荧光检测两种紧密连接蛋白包括闭锁小带蛋白1(ZO-1)、咬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明显降低,脾重量、粪便含水量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低、高浓度槐花给药组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均显著升高,脾重量、粪便含水量和活动指数(DAI)评分均显著降低.(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升高(P<0.000 1);与模型组比较,低、高浓度槐花给药组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00 1).(3)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道黏膜通透性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低、高浓度槐花给药组黏膜通透性显著降低.(4)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两种紧密连接蛋白ZO-1以及occlud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低、高浓度槐花给药组两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有所升高.结论 槐花对小鼠肠道黏膜通透性有恢复作用,并可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研究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作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双重危机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借鉴NbS的标准与方法在自然保护地进行科学实施,可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现协同增效.目前我国正处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及相关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热点领域.为此,基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NbS全球标准的八项准则,首先梳理了 NbS的各项准则对我国国家公园理论与实践的适用性,进而结合NbS的八项准则,以及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中的实际需求,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展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即:(1)如何科学建设国家公园(准则1,应对社会挑战;准则2,根据不同尺度设计);(2)国家公园如何有效治理/管理(准则5,基于包容、透明和赋权的治理过程;准则7,基于证据进行适应性管理);(3)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成效如何(准则3,带来生物多样性净增长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准则6,在首要目标和其他多种效益间公正地权衡);(4)国家公园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准则4,具有经济可行性;准则8,具可持续性并在适当的辖区内主流化).最后,充分借鉴NbS的各项准则,研究就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及相关研究提出了启示与展望,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推动将NbS纳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行动提供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巨噬细胞在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真菌感染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真菌毒力和宿主免疫防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角膜被认为是免疫特权器官,驻留的巨噬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其极化响应微环境表现出的异质性.感染早期,巨噬细胞向M1极化,促进炎症发生,利于真菌清除但产生细胞风暴加重免疫损伤;感染后期,巨噬细胞向M2极化,可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但可能产生免疫抑制甚至免疫逃逸,不利于病原清除.促炎反应与抗炎反应之间的平衡是保持角膜功能完整性的关键.目前抗真菌药物治疗有限,因此除了抗真菌治疗外,寻找一种针对免疫反应引发的炎症反应的治疗靶点尤为重要.文章综述了真菌性角膜溃疡中巨噬细胞亚群的表型特征和功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探索巨噬细胞极化的具体机制及其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影响,基于巨噬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对巨噬细胞分化进行靶向调节可能是未来治疗和管理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安胃汤含药血清调控NLRP3-Caspase-1-IL-1β信号轴促进MC细胞焦亡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安胃汤含药血清对MC(MNNG诱导GES-1恶性转化)细胞NLRP3-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细胞焦亡的影响,揭示安胃汤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作用机制.方法 将MC细胞分为空白组、安胃汤组、安胃汤+Z-YVVD-FMK(阻断剂)组、Z-YVVD-FMK(阻断剂)组4组;CCK8分别检测12 h、24 h、48 h时间点细胞增殖情况,确定最佳检测时间点及含药血清比例;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AO-EB染色法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及胞核形态;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Real-time PCR检测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NACHT-LRR-PYD-containing proteins 3 inflammasome,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e-requi-ring aspartate protease-1,Caspase-1)、消皮素 D(gasdermin D,GSDMD)、IL-18、IL-1β 基因的表达;W estern-blot 检测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结果 选用48 h时间点、10%含药血清比例加入后续实验;与其余3组比较,安胃汤组LDH活性增高(P<0.01);给药组AO-EB染色均可见胞膜肿胀变形以及细胞核形态改变;ELISA结果提示:与空白组比较,安胃汤组IL-18、IL-1β均见升高(P<0.01),Z-YVVD-FMK组IL-18、IL-1β均见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eal-time PCR检测提示:与空白组比较,安胃汤组NLRP3 mRNA、Caspase-1 mRNA、GSDMD mR-NA、IL-18 mRNA、IL-1β mRNA 表达水平均见升高(P<0.01,P<0.05),Z-YVVD-FMK 组 GSDMD mRNA、IL-18 mRNA、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见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blot结果提示:与空白组比较,安胃汤组 NLRP3/Actin、GSDMD/Actin 表达上升(P<0.01),Z-YVVD-FMK 组 Caspase-1/Actin 表达量减少(P<0.01).结论 安胃汤抗CAG可能与其通过调控NLRP3-Caspase-1-IL-1β信号转导通路诱导胃黏膜细胞焦亡逆转CAG病理状态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标准2023版和2011版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意义 对比分析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标准2023版和2011版,探讨差异与改进之处,以期为标准的更新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方法/过程 整理对比2023版较2011版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标准的更新内容,分析总结修订对标准化程度、规范化水平以及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的提升作用.结果/结论 2023版在数据完整性和规范化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分析2023版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麦芽醇提物对肠道微生物区系中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麦芽醇提物对肠道微生物的抗菌活性及体外的抑菌机制.方法 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各微生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在不同时间点绘制麦芽醇提物处理前后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通过荧光显微镜、结晶紫染色实验以及乳酸脱氢酶活性、碱性磷酸酶含量变化来探究其作用机制.结果 麦芽醇提物对选取的8种肠道微生物抑菌效果明显,其中对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MBC均为25,MIC均为12.5 mg·mL-1.经麦芽醇提物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且呈剂量依赖关系;随着麦芽醇提物浓度的增加,在细菌暴露于2MIC的条件下,其细胞膜的破损程度相较于对照组比较严重;细菌乳酸脱氢酶活性也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碱性磷酸酶分别在3 h、6 h时活性最高,随之趋于平稳.结论 麦芽醇提物对肠道微生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主要通过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胞内物质外泄造成细菌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农田防护林林带保存率遥感识别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农田防护林林带保存率反映了林带结构的完整性,对林带防护效应的发挥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基于野外调查获取的林带保存率数据准确,但无法满足快速、大面积监测的需求.利用遥感手段获取农田防护林保存率信息,有利于农田防护林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研究,并可为农田防护林精准经营和管理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我国吉林一号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利用遥感信息提取方法获取农田防护林矢量和植被覆盖度数据,并将每条农田防护林林带视为二维矩阵,有序提取林带走向和林带宽度方向的植被覆盖度值,通过分析林带波形特征确定林带边界,并通过阈值方法提取边界内部林带像元,完成林带保存率的遥感识别,最后按林带走向和不同保存率范围共获取160个验证点的参考数据对遥感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林带保存率遥感识别结果与参考数据的相关性较强(R2=0.936),平均绝对误差为5.4%,总体精度较高;(2)林带保存率在不同林带走向的识别效果均较好,相对而言,南北走向的相关性相对低,其可能是受到林带阴影的影响;(3)林带保存率遥感识别的绝对误差随保存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即对高保存率林带(>80%)和低保存率林带(<20%)的绝对误差最小,监测精度最高,在保存率处于中间状态,尤其是在50%~60%区间内的绝对误差最大,其可能与该部分林带较为破碎、林隙小而多有关.基于高分辨率多光谱卫星影像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农田防护林林带保存率,该方法提高了农田防护林结构的遥感监测能力,并可为农田防护林结构与功能的准确监测和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肠道微生态调控研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作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医药在延缓艾滋病感染者发病、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艾滋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中医证候多虚实夹杂,临床辨治组方配伍药味较多,造成单一靶点和途径难以阐明中医药治疗HIV/AIDS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HIV/AIDS肠道微生态研究现状及肠道微生态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实践进行综述,提出应用16s rDNA、宏基因组、流式细胞术、ELISA等技术,对艾滋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和完整性改变、肠道免疫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对肠道粘膜屏障及肠道免疫的保护作用,明确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调控发挥的多靶点、多环节作用的内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