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核心证型、病机演变及中药配伍数据挖掘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有效数据,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期核心证型,探索其病机演变规律,并挖掘中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8月1日-2021年10月31日江苏省中医院经中药口服干预的UC缓解期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运用强化FPGrowth算法构建加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模型,使用Xminer Operation Tool运算工具进行挖掘处理和逻辑分析,运用Medcase Chart对计量性趋势数据进行解构分析与图形表达,探索UC缓解期核心证型、病机演变规律及核心中草药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UC缓解期患者302例;以黏液血便、易腹泻、易疲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阵发性腹部隐痛、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为临床核心证候群;脾气亏虚证、脾虚湿困证、脾虚毒蕴证为核心证型;病机演化可分为3个环节:脾气亏虚为UC发病之基;湿热蕴结、气血痰瘀凝滞,为UC加剧之源;病程日久,湿热痰瘀分别形成湿毒、热毒、痰毒、瘀毒,导致内生癌毒,为UC恶化之本。药物配伍方面,脾气亏虚证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当归、白芍;脾虚湿困证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黄连、砂仁、防风;脾虚毒蕴证常用党参、黄芪、白术、陈皮、乌梅、槐花、黄连、防风。结论:UC缓解期以脾虚为本,健脾益气为治疗根本,佐以理气、和胃、活血、止血、祛湿、清热、解郁之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菝葜槐花凉血汤对老年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平衡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菝葜槐花凉血汤对老年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Th17/Treg)平衡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124例老年银屑病患者,采用数字奇偶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全部接受常规治疗、物理治疗,观察组联合菝葜槐花凉血汤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检测两组Th17、Treg及Th17/Treg、白细胞介素(IL)-17(IL-17)、IL-22、IL-23;使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量表(PASI)评估两组皮损严重程度;评估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期间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Th17及Th17/Treg值分别为(1.0±0.1)%、(0.2±0.1),小于对照组(2.4±0.9)%、(0.6±0.2),Treg值为(5.3±1.1)%,大于对照组的(4.3±1.0)%(均 P<0.05);观察组IL-17、IL-22及IL-23水平为(22.1±3.5)ng/L、(44.8±4.4)ng/L、(43.7±5.2)ng/L,均低于对照组(35.6±4.0)ng/L、(49.9±5.1)ng/L、(52.5±5.4)ng/L(均 P<0.05);观察组PASI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为(2.9±1.0)分、(3.2±1.9)分,均低于对照组(6.1±2.3)分、(7.6±2.1)分(均 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老年银屑病患者经菝葜槐花凉血汤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稳定患者外周血Th17/Treg平衡状态,抑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患者皮损程度减轻,且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中华医典》的中医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华医典》历代医籍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华医典》(第5版)中药内服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的处方,采用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SPSS Statistic 22.0对高频次用药进行聚类分析;SPSS Modeler 18.1分析中药间关联程度。结果:纳入中医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处方143首,涉及中药196味,使用频次较多的有当归、地榆、黄连、牡丹皮、槐花、槐角;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归-牡丹皮具潜在关联,核心药物为当归,核心药对有黄连-黄芩、槐花-黄柏、槐花-荆芥、槐角-茯苓、槐角-侧柏叶、荆芥-枳壳、甘草-白芍。结论:历代医家多用槐角丸、槐花散、地榆散治疗便血肠道湿热证,重视配伍健脾化湿、补益气血及活血化瘀之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民族药小槐花质量标志物候选成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开展对豆科山蚂蝗属药用植物小槐花(Desmodium caudatum(Thunb.)DC.)叶的化学成分研究,为小槐花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物质基础.方法:将小槐花叶经70%乙醇提取后,综合运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和纯化小槐花叶的化学成分,根据所得单体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各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小槐花叶中分离鉴定了 13个化合物:清缸酒酚(1)、柠檬酚(2)、8-异戊烯基山柰酚(3)、二氢山柰酚(4)、neophellamuretin(5)、异柠檬酚(6)、槲皮素(7)、山柰酚(8)、牡荆素(9)、当药黄素(10)、大豆皂醇B(11)、黄槿酮A(12)、黄槿酮D(13),其中化合物7、8、12和13为小槐花中各药用部位均含有的成分.结论:化合物7、8、12和13可作为小槐花的候选质控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基于Nrf2-Keap1通路探讨小槐花不同提取物对CCl4所致肝损伤的保护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探讨小槐花不同提取物对CCl4所致肝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0.5%CCl4花生油溶液构建小鼠肝损伤模型.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肝脏病变;试剂盒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核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poietin-2-related factor 2,Nrf2)、Kelch 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 1(Kelch like epichlorohydrin related protein-1,Keap1)、血红素加氧酶 1(heme oxyge-nase 1,HO-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小槐花水提物与醇提物中、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肝重指数以及血清中ALT、AST水平(P<0.05,P<0.01).小槐花水提物与醇提物中、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匀浆MDA、TNF-α、IL-6、ROS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SOD、CAT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P<0.01),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其中小槐花水提物作用效果优于醇提物.小槐花水提物高剂量组显著上调Nrf2、HO-1,下调Keap1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小槐花不同提取物对CCl4肝损伤小鼠具有保护作用,水提物保肝效果优于醇提物,作用机制与激活Nrf2-Keap1通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基于多模式识别结合UPLC指纹图谱和色度值的槐花质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槐花UPLC指纹图谱的差异性以及与外观颜色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6批不同产地槐花的指纹图谱和色度值,并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以及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建立了槐花UPLC指纹图谱,标定了15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6个成分.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90.16批样品聚为2类,河北、河南、云南产地的样品聚为第1类,安徽、山东产地的样品聚为第2类.主成分综合得分结果表明河北唐山产的槐花质量最优,经筛选得出色谱峰6(芦丁)、12(槲皮素)是引起不同产地槐花的分类差异的主要成分.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明色谱峰6(芦丁)与L*、E*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和色度值测定方法可为槐花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槐花和槐米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12/9
槐花和槐米为豆科植物槐Styphnolobium j aponicum(L.)的干燥花和花蕾,两者都是历史较为久远的中药材.槐花的作用是凉血止血,清肝明目,特别适合血热引起的出血,因为它味苦性寒,擅长清除大肠之热,所以它们通常用于治疗便血和痔疮出血,又可以清肝热,所以可以治疗肝热引起的目赤、头晕等症.槐米主要可以凉血止血,所以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痔疮出血、便血等血热引起的出血.文章通过查阅50余部医学古籍,对古今槐花和槐米用药的本草考证以及炮制历史沿革进行研究,发现清朝之前槐米和槐花做同种药材使用,清朝开始才将两种药材分开记载,同时炒法是槐米和槐花最主流的炮制方法.进而思考炮制及其传承和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槐米和槐花的现代临床合理用药及饮片炮制规范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基于Wnt/β-catenin和AMPK信号通路探讨小槐花黄酮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研究小槐花Desmodium caudatum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并探讨其对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不同条件制备8种小槐花提取物,MTT法检测小槐花提取物1~8对HCT-116、SW480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检测小槐花提取物2、3对结肠癌HCT-116、SW480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小槐花提取物2、3对HCT-116、SW480细胞迁移的影响;从活性较高的提取物2中提取分离出5个黄酮类化合物(1~5),MTT法检测化合物1~5对HCT-116、SW480、HepG2、RAW264.7、LX-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检测化合物1(8-异戊烯基槲皮素,0.5、1.0、2.0、5.0、10.0μmo1·L-1)对HCT-116和SW480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8-异戊烯基槲皮素对HCT-116和SW480细胞转移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8-异戊烯基槲皮素对HCT-116和SW480细胞中AMPK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观察8-异戊烯基槲皮素对β-catenin与T细胞因子(TCF)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小槐花根茎提取物2和3以及8-异戊烯基槲皮素能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0.05、0.01、0.001).与对照组比较,8-异戊烯基槲皮素能够显著上调p-AMPK蛋白的表达(P<0.05、0.001),显著下调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和脂肪酸合成酶(FAS)蛋白的表达(P<0.05、0.01、0.001),表明其能够促进癌细胞AMPK信号通路的激活.与对照组比较,8-异戊烯基槲皮素显著下调β-catenin以及其下游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核内原癌基因(c-Myc)和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蛋白表达(P<0.05、0.01、0.001),同时显著降低TCF报告基因结合位点(野生型)和荧光素酶开放阅读框TOPflash(pGL3-OT)活性(P<0.05、0.01),但不影响FOPflash(含突变位点)活性,表明其抑制β-catenin的表达和β-catenin/TCF复合物的结合.结论 小槐花黄酮8-异戊烯基槲皮素通过调控Wnt/β-catenin和AMPK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基于UPLC指纹图谱结合色度值的槐花炮制前后变化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分析槐花炮制前后UPLC指纹图谱与色度值的差异及动态变化规律,为槐花生品、炒槐花、槐花炭的鉴别及炮制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槐花炮制前后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色度值,结合相似度评价、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研究槐花生品、炒槐花、槐花炭的差异性,同时分析槐花炮制过程中指纹图谱与色度值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槐花炮制前后指纹图谱和色度值差异明显.槐花生品、炒槐花、槐花炭分别标定了 15、16、14 个共有峰,指认了峰2、峰3、峰8、峰9、峰10、峰11、峰14、峰15 分别为5-羟甲基糠醛、原儿茶酸、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水仙苷、槲皮素、山柰素,其中峰 1 和峰 2(5-羟甲基糠醛)为炮制后新增的特征峰,峰 17 则在炮制后缺失;槐花炮制前后色度值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槐花炭的色度值L?、b?、E?远低于槐花生品和炒槐花,炒槐花的色度值a?稍高于槐花生品和槐花炭,依据色度值可区分槐花生品、炒槐花和槐花炭样品;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可将槐花生品、炒槐花和槐花炭进行区分;OPLS-DA结果表明,芦丁和槲皮素是槐花生品、炒槐花、槐花炭主要的差异成分(VIP值>1).槐花生品在炮制 46 min内,峰 1~峰 16 的峰面积/称样量/1 000 比值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峰 17 则呈现一直减小的规律.以饮片色泽为评价指标,炒制温度为 160℃时,炒槐花、槐花炭的炒制时间应分别以 4~6、14~18 min为宜.结论 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和色度值的测定方法可为槐花生品、炒槐花、槐花炭的鉴别以及炮制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加味槐花散保留灌肠联合常规西药对放射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观察加味槐花散保留灌肠联合常规西药对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74例放射性肠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槐花散保留灌肠.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直肠镜检评分、卡氏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肛门灼热评分及直肠镜检评分均降低,卡氏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各项症状评分及直肠镜检评分更低,卡氏评分更高(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更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7%(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在放射性肠炎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槐花散保留灌肠有助于减轻临床症状和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直肠功能状态和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