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亚热带森林筑巢独栖蜂类群及其寄生者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筑巢独栖蜂包括捕食者和传粉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巢管法用于研究筑巢蜂的生物学、生活史、多样性和生态学特性,但此前较少用于研究亚热带森林中的独栖蜂.经过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实验(BEF-China)新岗山样地5年的长期定点监测和实验样本积累,我们发现了独栖蜂的主要类群和发生规律.巢管法共获得128个物种,隶属于3目25科.其中传粉者占全部独栖蜂的26.6%,共2科12种,主要为分舌蜂和切叶蜂;捕食者约占全部独栖蜂的73.4%,有4科44种,以蜾赢、蛛蜂、泥蜂和方头泥蜂为主;独栖蜂寄生者有19科72种,主要类群是麻蝇、蜂虻、青蜂、钩腹蜂和姬小蜂.独栖蜂物种组成中传粉者多样性显著低于捕食者.同时独栖蜂中普遍存在着雌雄羽化异律现象,即雄性先羽化,并在越冬个体中更明显.切叶蜂科和方头泥蜂科的发生时间比蜾赢亚科和蛛蜂科的发生时间更集中.此外,通过构建独栖蜂及其寄生者的互作网络,我们发现寄生者多度和多样性受较低营养级寄主的上行控制效应调节.上述结果揭示了对中国亚热带森林地区独栖蜂及其寄生者多样性,有利于更好地保护野生独栖蜂资源,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中杜鹃捕食比氏鹟莺的卵
编辑人员丨2023/8/6
许多杜鹃在产下寄生卵之前通常会先叼走或吃掉宿主的1~2枚卵,这说明杜鹃不仅是寄生性繁殖的鸟类,同时可能也是潜在的捕食者.关于杜鹃对其宿主巢捕食的动机,一般认为一是由于杜鹃发现宿主巢时,已不适合寄生,将其捕食或毁坏可迫使宿主重新筑巢,从而杜鹃会获得寄生机会;二则可能由于宿主识别并拒绝了寄生卵,一些杜鹃会通过捕食或破坏宿主的巢,作为对宿主的一种惩罚性报复.2015年6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通过录像首次记录到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捕食整巢比氏鹟莺(Seicercus latouchei)卵的行为,表明中杜鹃不仅是许多宿主鸟类的巢寄生者,同时也可能是其巢捕食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鸡嗉子榕小蜂繁殖资源的空间结构与食性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榕蜂繁殖共生体是榕小蜂与榕树因营养级联而形成的多功能群落,被认为是定量研究群落组装与驱动机制的优良模型.本文以鸡嗉子榕Ficus semicordata Buchanan-Hamilton ex Smith果内寄生的5种榕小蜂及其繁殖资源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路径分析和混合线性模型,构建营养级联关系,解析不同功能类群间的瘿花资源占用和生态位分化,以探讨物种食性及其互作关系.结果发现:单果内寄生的鸡嗉子榕小蜂一般有3种或4种,占比分别为37.06%或35.53%,以传粉者窝榕小蜂 Ceratosolen gravelyi Grandi、寄生者伪鞘榕小蜂 Sycoscapter trifemmensis Joseph和寄居者拉长鞘榕小蜂Sycophaga cunia Joseph最为常见,每种榕小蜂的种群数量也存在巨大差异.寄居者妃延腹榕小蜂Philotrypesis dunia Joseph和拉长鞘榕小蜂、寄生者伪鞘榕小蜂直接作用于窝榕小蜂,寄生者缩腹榕小蜂Aprocrypta sp.则寄生于妃延腹榕小蜂,而拉长鞘榕小蜂与妃延腹榕小蜂之间有负相关关系.不同榕小蜂所占用的瘿花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性,其中传粉者窝榕小蜂位于最外层,而非传粉榕小蜂则位于中下层,每种雄蜂均比同种雌蜂更靠近外层,但每种榕小蜂及其雌雄两性繁殖瘿花的大小均没有差异,表明造瘿者、寄居者和寄生者所组成的功能类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榕小蜂在寄生与生态位方面存在进化约束.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鸡嗉子榕小蜂群落组成的生态驱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植物作为寄主的寄生现象
编辑人员丨2021/6/26
寄生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本文阐述了将植物作为寄主的几种寄生者,以及寄生者与植物寄主的协同进化,旨在为全面深入地认识寄生现象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6/26
